-
封育年限对武夷山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然封育是培育森林资源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细根作为植物体重要的资源获取型器官,在森林群落发挥生态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明晰自然封育对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正常经营和封育年限为3、5、10、15年和40年的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不同封育年限下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差异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封育年限对毛竹细根的功能性状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封育年限的增长,毛竹细根的比根长、比根面积、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组织密度、碳氮比和碳磷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同其他封育毛竹林群落相比,封育10和15年的毛竹林群落中细根比根长、比根面积和养分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土壤层次和细根径级对细根功能性状同样具有显著影响.(2)毛竹细根功能性状间随封育年限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比根长、比根面积、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碳氮比、碳磷比和组织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随着封育演替进程,毛竹林群落中土壤因子的变化驱动着细根功能性状发生改变,土壤容重同细根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碳磷含量与细根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养分含量与细根养分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自然封育促使毛竹细根通过自身表型可塑性合理权衡不同功能性状之间的资源配置,当封育10-15年,毛竹细根将更多养分集中于资源获取型性状的构建,吸收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态功能较优,在封育10-15年后适当进行科学的人为经营活动有助于毛竹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植物吸附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因素及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植物有效吸附和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的同时也遭受着由颗粒物带来的不利影响,探明植物与大气颗粒物的互作效应是深入理解生态平衡、微环境气候及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目前系统阐述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及响应机制的综述性文献较少.基于此,本文梳理和归纳了大气颗粒物的成因和组成,以及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方式和影响因素,并阐述了植物响应大气颗粒物胁迫的表型特征、生理特性和分子机制.最后,针对现存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1)选择适应能力强、滞尘量大的植物物种,综合考虑植物群落结构、街道形态、栽种空间等因素,提出普适性强的绿化滞尘方案;2)未来应该将研究范围从城市延伸到农牧区的多种复层植物群落结构,系统分析不同植物配置群落的综合滞尘能力;3)应将植物滞尘量与其自身抗性有效结合,探索植物响应大气颗粒物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4)利用原位标记检测技术从细胞水平上灵敏地示踪、量化大气颗粒物在植物有机体内的动态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慈姑基因组大小鉴定及核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慈姑是中国重要的园艺经济作物,其基因组大小的鉴定和核型分析对慈姑基因组学研究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必不可少,现阶段慈姑的基因组大小及染色体形态未知,本研究将为慈姑的育种和物种进化研究提供更多细胞学的参考.[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参考裂解液配方、探针配置,对慈姑品种'紫金星'(ZJX)的根尖基因组大小进行鉴定,并对其染色体形态进行分析观察.[结果](1)所测慈姑为二倍体植物,'紫金星'慈姑基因组为16 Gb左右.(2)用DAPI荧光染色获得其染色体数目稳定,且与端粒荧光原位杂交的结果完全吻合,均为22条;染色体类型有中部着丝粒、近中部着丝粒以及近端部着丝粒,近端部着丝粒最多,且未发现随体;核型公式为:2n=2x=22=6m+4sm+12st,属于Stebbins类型中的3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99.13.[结论]慈姑基因组大小中等,核型极不对称,进化程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城市广场中植物景观艺术设计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其植物景观艺术设计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通过合理配置各种植物,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功能和观赏特性,可大幅提升城市广场的美学价值、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功能.植物景观艺术设计不仅可展现植物特有的生命力,为现代城市景观增添无与伦 比的美感,而且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微气候,调节空气湿度及减少噪音污染.因此,高度重视城市广场中植物景观艺术设计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熊蜂多样性对群落花资源及其周围景观特征的差异性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以滇西北熊蜂多样性全球分布中心为研究区,在群落花末期选取了香格里拉市境内19个开花植物群落,深入调查了熊蜂及开花植物的多样性.本研究计算了熊蜂的多样性指数,并量化了每个植物群落景观组成和景观配置的多种变量.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熊蜂的多度和物种丰富度与调查群落的花资源密切相关,而熊蜂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则主要受景观尺度林地覆盖比例的影响.由于不同特性的熊蜂对群落花资源和景观特征的反应可能不同,本研究进一步对不同体型和喙长的熊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飞行能力,大体型的熊蜂对周围林地和耕地覆盖比例的变化更敏感,而中小体型熊蜂更依赖调查群落里的花资源及周围生境间的连通性.从喙长来看,短喙的熊蜂主要依赖调查群落的花资源,而中长喙熊蜂由于其取食策略不同,更依赖景观尺度上的资源.研究结果阐释了花资源的可用性与景观特征对熊蜂多样性的影响式样及其潜在机制,发现飞行能力和觅食策略显著影响了不同熊蜂对环境依赖式样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湿地融合植物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构成,不仅会影响湿地的生态功能,还直接关系到湿地的景观美学.因此,在湿地融合植物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中,合理的植物的选择、配置与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课题深入探究了湿地植物景观的分类、湿地融合植物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实践方法等内容,以期创造出兼具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的湿地植物景观,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三种灌木杜鹃花瓣和叶片的栓塞脆弱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摘 要: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频度和强度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量化植物木质部抗栓塞的能力对评估植物耐旱性尤为重要.为评价杜鹃品种间的耐旱性及筛选强抗旱性品种,该文以锦绣杜鹃'紫鹤'(Rhododendron × pulchrum'zihe')、西洋杜鹃'杨梅红'(Rhododendron × hybridum'yangmeihong')、映山红(R.simsii)3种灌木杜鹃为材料,利用光学技术构建花瓣和叶片栓塞脆弱性曲线,测定花瓣和叶片解剖结构性状,并分析木质部水力功能和解剖结构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锦绣杜鹃'紫鹤'、西洋杜鹃'杨梅红'、映山红3种杜鹃花瓣的P12、P50和P88值(分别发生12%、50%和88%栓塞时对应的水势值)大于叶片.(2)3种杜鹃的花瓣和叶片栓塞脆弱性存在一定的变异,花瓣和叶片发生栓塞的快慢不一致,这种变异可能是杂交园艺花卉植物的重要特征.(3)P50值与其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P50值与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呈负相关,花瓣P50值与花瓣厚度呈正相关.综上认为,3种杜鹃花瓣栓塞脆弱性高于叶片,干旱胁迫下植物优先牺牲花瓣从而保护叶片,栓塞脆弱性可能与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和花瓣厚度相关.该研究为干旱地区筛选、培育抗旱性强的杜鹃品种及园林杜鹃植物选择和树种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植物种类对野芷湖湖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反硝化作用是湖岸带有效去除氮素的关键氮循环过程,受到植物、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为探究湖岸带不同植物对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通过调查测定野芷湖湖岸带 9 种常见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和反硝化潜势,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阐明植物种类影响反硝化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植物会改变湖岸带土壤的理化指标,植物根际土的硝态氮(NN)、铵态氮(AN)、总碳(TC)、总氮(T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等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其中柳树、黄素馨、喜旱莲子草根际土的TC、DOC、TN、NN显著高于其他物种,桂树的根际和非根际土的pH均显著低于其他物种;(2)植物根际土的微生物反硝化功能基因(narG、napA、nirS、nirK和nosZ)丰度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其中柳树、黄素馨、喜旱莲子草根际土的基因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物种,pH、TN、NN和DOC等对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影响较大;(3)根际土的反硝化潜势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其中柳树、桂树、黄素馨根际土的反硝化潜势显著高于其他物种,黄素馨非根际土的反硝化潜势也较高,pH、DOC、TN以及napA、nirS、norB基因丰度等对土壤的反硝化潜势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说明植物根际微环境更有利于反硝化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湖岸带种植植物时可考虑不同的常绿和落叶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合理配置来提高湖岸带的氮素截留能力,以减少由过量氮素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导致的面源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药用植物资源物种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对内蒙古自治区中药资源普查现状进行系统性概述.通过对比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药用植物资源物种变化情况发现,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内蒙古自治区药用植物增加了 24 科 203 属 770种,减少了 25 科 53 属 108 种.从技术方法、条件限制、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方面对第四次与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物种变化原因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员配置、技术方法、仪器设备、政策体系等方面的改进和提升使普查到的药用植物数量大幅增加;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道路建设、掠夺式开采等因素使部分物种的适宜生存区域减小或使部分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导致这些物种未被调查到.根据第三次与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物种变化情况提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策略,以期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典型浅街峡谷布局及其植物配置模式春季花粉飞散特征模拟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城市中的气传花粉已成为春秋季节性过敏的主要过敏原之一,研究典型建筑布局及其植物配置模式下花粉飞散特征能够为合理优化城市绿地配置提供数据支撑,为花粉飞散研究提供补充.基于北京市海淀区校园绿地春季观测数据,提取3个采样地街谷布局和植物特征参数,借助CFD平台构建15个典型浅街峡谷布局及其植物配置模式参数化场景,探究不同场景下花粉飞散特征和距离阈值.研究结果表明:①花粉高浓度区位于风速较低、空气流动性较差的区域,花粉低浓度区位于风速高、空气流动性较好的地方.②4种植物配置模式的花粉飞散特征表现为行道树式>散点式>行道树+组团种植>组团式,花粉沉降特征表现为组团式>行道树+组团种植>行道树式>散点式.错列式布局结合行道树式植物配置花粉浓度降低率最高为24.89%,飞散效果相对更好.围合式布局结合组团式植物配置花粉浓度降低率最低为7.31%,聚积效果相对较好.③受不同建筑、植物和风场的影响,3类建筑布局花粉飞散距离远近依次为行列式>围合式>错列式,行列式需要约35-75m的飞散距离,围合式需要约28-60m的飞散距离,错列式需要约20-53m的飞散距离.风速低且花粉浓度高、飞散距离近的植物配置模式易于聚积,风速高且花粉浓度低、飞散距离远的植物配置模式易于飞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