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的山西远志适生区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预测远志在山西的潜在适生区分布,为远志现有资源的发掘利用及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 102个远志样点(其中远志1 060个、卵叶远志42个)分布信息,结合55个环境因子数据,应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分析影响远志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 影响远志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植被类型、降水量、温度等.远志在山西省潜在适生区分布主要集中于临汾、吕梁、太原、长治、晋中、运城东南部、忻州西北部、朔州西南部等地.结论 本研究预测的远志和卵叶远志生态适宜性区划可为山西远志种植地区的选择和药材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柴达木盆地植物群落样方数据集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高原型巨大封闭盆地,植被以荒漠为主,兼具沼泽湿地、盐生草甸和山地草原等.为更精细地展示柴达木盆地地区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分布格局,该研究利用2022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及2014年青藏高原资料匮乏区综合科学考察的野外数据,共157个样地,458个样方,整合为柴达木盆地植物群落样方数据集.通过数据的整理与汇编,共得到185条物种信息,其中物种数最多的科依次为菊科(39种)、禾本科(33种)、豆科(17种)、苋科(16种)及十字花科(10种),包含物种数最多的属依次为针茅属(Stipa)、蒿属(Artemisia)、黄耆属(Astragalus)、棘豆属(Oxytropis)和风毛菊属(Saussurea)等.植物生活型组成以草本居多,占78.37%;区系地理成分以亚洲中部种占优势,占41.62%.基于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157个样地可以归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40个群系.该数据集可为深入研究柴达木盆地植被特征、《中国植被志》编研、青藏高原及全国植被图绘制提供最原始的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上海大金山岛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异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揭示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对植被类型变化的响应格局,有助于深化对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该研究以上海大金山岛处于演替前、中和后期的落叶灌丛、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碳、氮、磷含量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土壤细菌多样性、类群关系网络结构和标志性类群如何随植被演替而更替.结果发现:土壤养分含量在常绿阔叶林显著高于落叶阔叶林,但土壤细菌多样性在落叶阔叶林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和细菌多样性在落叶灌丛处于中等水平.土壤细菌的相关性网络节点、密度和复杂性在落叶阔叶林最高,在落叶灌丛中等,在常绿阔叶林最低.落叶灌丛和落叶阔叶林的优势土壤细菌分别为根瘤菌目(Rhizobiales)和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等具有潜在固氮功能的类群,常绿阔叶林的优势土壤细菌为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和嗜热芽菌目(Thermogemmatisporales)等具有潜在致病和抗病性功能的类群以及酸杆菌目(Acidobacteriales)等与纤维素降解相关的类群.该结果表明:海岛植被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组成和土壤养分供给性的改变会极大地重塑土壤细菌多样性、群落组成、互作网络结构和标志类群.海岛常绿阔叶林显著更低的土壤细菌多样性、趋于松散简化的细菌网络结构以及具有潜在致病和抗病功能的标志类群的出现,说明了顶极群落地下部分对地上部分退化趋势的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中国鹿蹄草属的地理分布及其区系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本研究通过查阅植物志和标本,获取了中国鹿蹄草属(Pyrola)的地理分布信息.结果显示:(1)我国所有省份皆有鹿蹄草属分布,其中吉林省和四川省分布最多,达到了10种;(2)鹿蹄草属为北温带分布型,但种一级以中国特有分布型最多;(3)从海平面以上至海拔4 100 m皆有鹿蹄草属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1 500~2 500 m;(4)我国鹿蹄草属分布区与针叶林高度重叠,最多见于寒温性针叶林,具有植被恢复的指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分布、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集中分布于云贵高原和滇西山地同海拔地段、发育于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下的一类森林植被.该植被类型在《中国植被》(吴征镒,1980)和《中国植被志》(郭柯等,2020)中均没有被单独列出,而在《云南植被》(吴征镒和朱彦丞,1987)和《云南生态系统名录》(高正文等,2020)中,均被命名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在《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生态、保育》中被划为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的"西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13).这一植被类型被认为是云贵高原的水平地带性植被,为中国所特有(Zhu et al,20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垫状驼绒藜群落特征及地理分布数据集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垫状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ompacta)群落分布于人迹罕至的极端寒冷、干旱的高海拔地区,是青藏高原高寒荒漠最为典型且分布较广的植被类型.该群落已有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均未提供珍贵的样方数据.本文以2018、2019及2022年野外调查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记录整理了垫状驼绒藜群落的空间分布、群落特征、群落结构及其气候等环境特征,构建了垫状驼绒藜群落数据集.数据集结果显示:(1)垫状驼绒藜群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中昆仑山、北天山、阿尔金山、当金山山口;(2)垫状驼绒藜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均相对较低,22个典型样地共记录到种子植物29种,分属11科22属;其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居多,共18种,占植物总种数的62.07%,主要为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3)群落结构简单,恒有度>50%的仅有垫状驼绒藜,灌木层、草本层都未出现次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居多(93.10%);(4)群落垂直结构可划分为2层,第一层是以垫状驼绒藜为主的稀疏垫状小半灌木,第二层是稀疏的草本层;(5)群落的生长环境具有气候寒冷、降水少且集中于最暖季的高寒荒漠气候特点.本数据集是国内目前已知唯一垫状驼绒藜群落数据集,是揭示垫状驼绒藜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等特征的重要凭证,数据集中的地理气候信息和群落物种信息可为垫状驼绒藜群落研究及《中国植被志》的编研提供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4-Scale几何光学模型冠层反射率模拟的空间尺度适用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明确4-Scale模型模拟森林冠层反射率适用的空间尺度,有助于提高其应用于不同植被类型冠层反射率模拟时的精度,进而提升其开展叶面积指数、郁闭度和其他参数的反演精度.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实验林场2块100 m×100 m森林样地(阔叶林与混交林各一块)为研究对象,分别分割为10、20、30、40和50 m空间尺度,使用4-Scale模型模拟森林冠层反射率,采用局部平均法、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和立方卷积法对空间分辨率为10 m的Sentinel-2影像升尺度转换至其他尺度并评价,对比分析模拟冠层反射率和遥感像元反射率,明确混交林和阔叶林适合4-Scale模型高精度反演参数的空间尺度.结果表明:4-Scale模型整体低估了像元森林冠层反射率,混交林和阔叶林冠层反射率在20 m尺度的模拟效果均最差,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偏差(MAE)均较大;>20 m尺度的模拟效果开始变好,混交林40 m、阔叶林30 m时模型的适用性最佳,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下,模拟值与遥感像元反射率之差的均值和标准差最小,RMSE和MAE同样最小;10 m尺度混交林和阔叶林模拟结果均不稳定,均值与标准差的规律不一致,相同波段下的RMSE和MAE差距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海南省野生维管植物编目和分布数据集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海南省是我国热带雨林连片面积较大的地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关于海南省植物编目的工作在2012-2015年间就取得了较好的进展,陆续出版了《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海南植物名录》和《海南植物图志》.但是随着对海南植物研究的深入,原来所记录的一些维管植物类群经过分类修订后名称发生了变化,科属分类及其名称需要进行调整,同时原来所采用的分类系统也亟需更新.本文在《海南植物名录》和《海南植被图志》的基础上,结合历年实际野外调查经验,通过系统检索文献资料和查阅相关书籍对现有编目数据进行查漏补缺,修订名称、更新分类系统,完善植物分布区、保护等级状况等相关信息,最终完成海南省野生维管植物编目和分布数据集.截至2023年2月,该数据集共有数据4,945条,其中包括石松类植物2科6属39种,蕨类植物32科121属531种,裸子植物6科10属27种,被子植物181科1,380属4,348种;数据集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的有173种(其中一级8种,二级165种);本土野生植物共有216科1,448属4,769种(含海南特有植物516种),外来逸生及归化植物有176种(含入侵植物63种).与2013年出版的第一版《海南植物名录》相比,野生维管植物总物种数增加225种.本数据集可作为海南省维管植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重要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江西遂川发现白尾蓝地鸲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10月3日,在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的营盘圩(113°59′9.00″N,29°0′23.91″E,海拔1 076 m)环志站附近记录到了白尾蓝地鸲(Myiomela leucurum),此地主要植被类型为针叶林,该鸟确认为雌性,全身黄褐色,两翅羽缘红褐色,尾羽基部两侧具白斑,眼圈淡黄色,上喙黑色、下喙肉色.经作者查阅相关文献(黄族豪等2010,邵明勤等2010,黄慧琴等2016,涂飞云等2016,郑光美2017),确定这是江西首次记录到该鸟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天然林中藤本植物区系组成及系统发育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藤本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分,在过去几十年中藤本植物多样性在热带森林增加,有可能导致森林的多样性减少,碳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引起广泛关注.以《广西植被志要》中共355个样地数据(喀斯特森林、海拔1000 m以下的非喀斯特森林和海拔1000 m以上的非喀斯特森林)为基础,结合气候数据,分析天然林中藤本植物区系组成、不同生境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关系、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关系,以及系统发育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广西天然林藤本植物中,热带分布的含藤属占比最大(75.4%),温带分布含藤属占比较低(12.3%),世界广布含藤属和亚洲分布含藤属占比最小,海拔1000 m以下的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都有一些专有的含藤科属;(2)3个生境藤本的Gleason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与年均温都不相关,它们的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是系统发育多样性有显著差异,海拔1000 m以下的非喀斯特森林中系统发育多样性最高,喀斯特森林系统发育多样性最低;(3)非喀斯特森林藤本植物系统发育结构趋向于离散,暗指竞争排斥作用是藤本植物组合在该生境群落主要构建机制,喀斯特森林藤本植物系统发育结构趋向于聚集,暗指藤本植物组合由生境过滤作用为主形成.这些研究发现对于热带亚热带森林藤本植物的多样性组成及其共存机制提供了新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