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损伤控制性手术结合TAE术对创伤性肝破裂人群恢复情况和ISS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旨在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DCO)术结合TAE术对创伤性肝破裂人群恢复情况和ISS评分的影响.一、资料与方法1.材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肝破裂患者64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采取DCO术+TAE术治疗)和对照组(采取DCO术治疗),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DCO术,具体步骤如下:(1)经腹腔镜进入腹腔,探查肝脏及其他脏器的损伤情况;(2)迅速控制肝门血流,使用电凝或夹闭技术止血,置入止血纱布或海绵;(3)清理腹腔内血液和污染物,置入引流管;(4)缝合穿刺孔,结束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管内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严重鼻出血四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4例鼻咽癌放疗后鼻部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转归。患者均于鼻腔使用膨胀海绵或油纱条填塞止血后行血管内治疗,抢救成功3例,死亡1例。鼻咽癌放疗术后应积极行颈部及颅内血管筛查,在对鼻出血的性质、出血部位、侧支循环充分评估后,血管内治疗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止血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前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鼻腔填塞物选取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术前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术后鼻腔填塞物选取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5月—2020年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鼻窦炎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70(32.2±4.0)岁。50例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行FESS治疗,术后予以鼻腔填塞止血。根据鼻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凡士林填塞组和明胶海绵填塞组,每组25例。分别于手术前24 h和术后48 h行主观感受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以及术后鼻腔填塞止血效果评价(以填塞期间出血<5 mL为填塞止血满意)。对影响明胶海绵填塞效果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绘制预测适合明胶海绵填塞效果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以最佳截断值预测明胶海绵填塞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病变侧别、术前各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止血满意率凡士林组100%(25/25)、明胶海绵组92%(23/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615, P>0.05)。两组患者术后填塞期总出血量及术后流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明胶海绵组术后鼻塞、头面部胀痛及嗅觉障碍VAS评分均低于凡士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24、4.861、5.207, P值均<0.05)。明胶海绵组患者术前鼻窦CT总评分以及筛窦CT总评分[(8.2±3.1)分、(3.1±1.9)分]均较凡士林组分值[(15.0±4.4)分、(6.5±1.4)分]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383、7.171, 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鼻窦CT总分[比值比( OR)=1.366(95% CI 1.004~1.860)]及筛窦CT总分[ OR=2.155(95% CI 1.155~4.021)]是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5),两者对于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均具有高度预测价值(AUC值分别为0.91、0.92, P值均<0.05)。当鼻窦CT总分<9.5分时,约登指数为0.80,预测适合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的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96.0%;当筛窦总分<4.5分时,约登指数为0.68,预测适合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的敏感度为76.0%、特异度为92.0%。 结论:术前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于FESS术后鼻腔填塞物种类的恰当选择具有一定意义;鼻窦CT Lund-Mackay总分及筛窦CT总分较低时,选择明胶海绵进行术腔填塞,既能有效止血,又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IPS治疗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复发性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复发性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的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复发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共纳入39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51.56±9.08)岁。采用Viabahn支架对患者行TIPS治疗,记录术中门静脉压力、手术成功率、止血率,术后复查血液学指标,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9例患者中38例成功建立TIPS分流道,1例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失败,成功率97.44%(38/39),无手术相关致死性并发症。38例患者共植入8 mm直径Viabahn支架39枚,其中33例(86.84%)将支架次全扩张至6 mm直径,剩余5例将支架完全扩张至8 mm标称直径。术后止血率97.37%(37/38)。TIPS术前的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压力梯度分别由(31.28±6.24)、(20.61±5.14)mmHg(1 mmHg=0.133 kPa)降至术后的(19.58±4.69)、(9.24±3.0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随访3~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再出血率6.90%(2/29)、肝性脑病发生率13.79%(4/29)、分流道失功率13.79%(4/29)。 结论:TIPS是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复发性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多数患者使用6 mm直径的分流道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肠透明细胞肉瘤肾上腺转移瘤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47岁,因“持续性腹痛14 h”入院。血压84/54 mmHg,心率104次/min。查体: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脐周压痛(+)。血常规检查示:WBC 10.87×10 9/L,Hb 81 g/L。血清D-二聚体19.01 mg/L。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全腹CT检查示:左中腹局部小肠壁厚,呈同心圆样改变;左侧肾上腺增粗,密度欠均匀,可见稍高密度影及局限性低密度区(图1)。术前诊断:肠套叠,腹腔出血,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失血性休克。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见腹腔内约2 000 ml游离血性液体。小肠系膜根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系膜根部血肿。小肠距屈氏韧带15 cm处可见1个直径约3 cm的肿块,侵及小肠浆膜层,远端肠管套入肿瘤。遂行小肠套叠复位,切除肿瘤远、近端各10 cm 小肠及其系膜,冲净腹腔后仍见活动性出血。打开胃结肠韧带,见胰腺下缘被膜破裂,腹膜后大量凝血块,清除血肿后于后腹膜填塞凝胶海绵压迫止血。病理诊断:小肠透明细胞肉瘤(CCS)。术后肾上腺增强CT检查示:左侧肾上腺区可见不规则团块影,与左肾动脉及左肾静脉分界不清,可疑转移瘤(图2)。PET-CT检查示:左侧肾上腺代谢增高,考虑转移瘤。术后规律口服依维莫司。术后3个月后因肿瘤侵及胃体后壁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好转。术后5个月因上消化道再次出血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颅内出血术后迟发性再出血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男,59岁,因"突发性昏迷3 h"于2022年6月24日晚急诊入院。入院体检: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 mm,对光反射消失。头颅CT示左侧急性硬膜下血肿,厚度21 mm,中线移位明显(图1A),头颅CTA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245×10 9/L(↑),余正常。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未见明显升高。考虑白血病可能,与其家属充分沟通后急诊行全麻下左侧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术中见脑组织肿胀,行部分颞肌切除并去骨瓣减压,术后第1、5天复查头颅CT未见颅内再出血(图1B、1C),患者神志转清。6月27日行骨髓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以粒细胞增殖为主,其中杆状核及分叶核占79.0%。荧光PCR法基因检测结果示BCR-ABL P210融合基因阳性。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给予羟基脲和伊马替尼治疗1周后,患者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180×10 9/L(↑),较入院时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患者再次昏迷,复查头颅CT示术区巨大硬膜外血肿(图1D),急诊行血肿清除术,术中清除血肿后见颞肌残端出血明显,双极电凝止血后丝线缝扎颞肌残端,垫覆明胶海绵后将该处硬脑膜反折包裹颞肌残端并覆盖明胶海绵,缝合于帽状腱膜上防止再出血。二次手术后第10天复查头颅CT未见颅内再出血(图1E)。患者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右侧肢体肌力下降至4 -级,7月23日出院行康复锻炼并继续服用伊马替尼治疗。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出院1个月后复查结果为5×10 9/L,恢复正常。出院2个月后患者回院复诊,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4.63×10 9/L,骨窗头皮塌陷,未行颅骨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治疗37例陈旧性骶骨骨折伴骶丛损伤(GibbonsⅢ级)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直视下复位固定分为使用组和未使用组。使用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6.4)岁(范围13~5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未使用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42±10.7)岁(范围19~59岁);DenisⅠ型5例、Ⅱ型14例。术前3D打印1∶1完整骨盆模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Matta评分、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jeed功能评分及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使用组、未使用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1.0±16.2)min、(182.6±1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54, P<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6±382)ml、(963±3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8, P=0.003)。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价优良率,使用组为94%(17/18),未使用组为68%(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9)。术后1年,使用组、未使用组Majeed评分分别为(88.72±7.03)分和(72.00±9.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6, P<0.001);VAS评分分别为(0.83±0.71)分和(1.00±0.8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6, P=0.512);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使用组Ⅰ、Ⅱ、Ⅲ级分别有15、1、2例,未使用组Ⅰ、Ⅱ、Ⅲ级分别有11、3、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4, P=0.401)。使用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钢板部分螺钉断裂,未予特殊处理。未使用组术后1例出现髂内静脉破裂,予明胶海绵等填塞止血,术后留置引流管观察未见明显出血;4例出现双下肢不等长,有跛行,未予特殊治疗。使用组和未使用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1/18)和26%(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2)。 结论:采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能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运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技术治疗胆总管囊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的效果,总结临床体会。方法:收集155例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确诊为胆总管囊肿并接受同一主刀医生施行的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44例,女111例;平均年龄为4.3岁,年龄范围为2个月至13.7岁;Ⅰ型134例,Ⅳ型21例(Todani分型)。结果:除3例患儿中转开腹手术,1例转为4孔腹腔镜手术外,余151例患儿均行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3.3 h,手术时间范围为2.0~5.3 h,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时间范围为3~5 d,出院时间范围为术后6~8 d。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无明显学习曲线,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无相关性,胆总管囊肿的直径及切除时间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术中损伤十二指肠1例,同期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胰管损伤1例,中转开腹行胰肠吻合术;术后出现胆漏2例,对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另1例行穿刺引流后痊愈;肠坏死1例,行肠切除、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胰漏1例,行穿刺引流后痊愈;术后迟发出血1例,行再次手术止血;脐部切口疝1例自行愈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3年,随访时间范围为2个月至6年。行肠切除的1例患儿在术后2个月出现呕吐、腹泻,家属于当地医院就诊,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出现胰腺炎,行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出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目前尚在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无吻合口狭窄、胆管炎等并发症,肝功能正常。结论:运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是安全可靠的,疗效确切,切口美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人弥漫性肝血管瘤病合并卡萨巴赫-梅里特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57岁,2020年11月30日因脑出血就诊于当地医院,治疗期间腹胀突然加重,随后转诊至本院。患者有轻度腹胀10余年病史,从未做过任何相关检查,也未服用过任何药物,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入院查体:患者使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可见散在瘀斑,严重腹胀,腹部有轻压痛,体格检查及超声检查结果均提示肝下界在前正中线上达脐水平线下8 cm处(图1),脾脏未触及,双下肢中等程度水肿。实验室检查发现许多异常,包括红细胞2.52×10 12/L、血红蛋白82 g/L和血小板63×10 9/L,白蛋白34.6 g/L,凝血酶原时间15.6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46.8 s,纤维蛋白原0.62 g/L,D-二聚体31.09 mg/L等。乙肝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均为阴性,血清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超声检查提示肝脏体积巨大,肝脏内探及大小不一的不均质回声团,边界不清。普通CT扫描检查提示:肝脏体积明显增大(约44.06 cm×38.46 cm×10.21 cm),肝叶比例失调,肝实质密度不均。入院3 d后,为了获取明确诊断,对患者的肝脏进行多部位穿刺活检后送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为:肝海绵状血管瘤(图2)。该检查导致了腹腔内活动性出血,肝功能急剧下降等意料之外的严重后果。笔者随即对患者行腹腔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术止血治疗,同时使用药物改善肝功能,患者病情恢复平稳。入院15 d后,由于患者多次血常规检查提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又给予骨髓穿刺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入院20 d后,我们对患者进行腹部核磁共振扫描来评估病情,但仍未明确诊断。于是又进行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结果提示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密度不均,全肝弥漫分布片状及斑片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病灶间散在正常强化肝组织,符合弥漫性海绵状肝血管瘤诊断(图3)。结合所有检查及患者临床表现,患者最终被诊断为弥漫性肝血管瘤病合并卡萨巴赫-梅里特综合征。肝移植被认为是本例患者可以根治性治疗的唯一办法,但考虑到他近期的脑出血病史及身体情况而没有进行手术。笔者给予患者积极的对症治疗,包括使用药物改善肝功能,输注新鲜的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血小板等。不幸的是,该患者在确诊1个多月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硅胶支撑管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新型硅胶支撑管应用于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南京市第三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住院的慢性泪囊炎156例(156眼)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联合新型硅胶支撑管置管术治疗。术后3个月拔管,拔管后随访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随访期末,治愈141例,好转6例,无效9例,治愈率90.38%(141/156),手术成功率94.23%(147/156)。其中6例好转患者因瘢痕收缩,造口狭窄包裹硅胶支撑管,经放射状切开增生的鼻黏膜瘢痕组织。无效9例中,4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急慢性鼻窦炎;4例小泪囊合并泪总管阻塞;1例未随访复查,拔管后,造口完全闭塞。全部手术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1例发生硅胶支撑管脱落,未影响术后疗效;1例发生球后出血,经冷敷止血处理后缓解。术后3 d 1例拔除聚乙烯醇海绵后出现鼻部出血,经填塞止血后缓解。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联合新型硅胶支撑管植入术可有效治疗慢性泪囊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