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律性有氧运动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NLRP3/caspase-1/GSDMD轴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规律性有氧运动对MCAO/R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IS组)、有氧运动组(AE组)及模型组(IC组).IC组及AE组大鼠制备MCAO/R模型,IS组进行相同动脉分离即可.成模后AE组大鼠接受14d跑步机训练,IS组、IC组大鼠仅需在相同的持续时间于跑台自由活动.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小动物磁共振T2WI扫描观察干预前后各组大鼠脑梗死灶;应用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前后的识别记忆能力;采用HE染色对缺血侧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情况进行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侧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海马NOD样受体蛋白 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蛋白表达情况;应用Elisa法检测缺血侧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应用免疫荧光共标记实验检测缺血侧海马IBA1与NLRP3、caspase-1、GS-DMD的荧光表达及共定位情况.结果:干预前,与IS组相比,IC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可见明显高信号梗死灶(P<0.05),新物体辨别率显著下降(P<0.05),而AE组与IC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新物体辨别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14d后,与IC组相比,AE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物体辨别能力显著提高(P<0.05)、缺血侧海马CA1区病理情况改善、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降低(P<0.05)、IL-1β、IL-18含量下降(P<0.05),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除此之外,与IC组相比,AE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NLRP3、GSDMD、CA3区caspase-1累计光密度显著性下降,IBA1、NLRP3与IBA1、GSDMD双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规律有氧运动可提高MCAO/R大鼠的识别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焦亡和活化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封育年限对武夷山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然封育是培育森林资源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细根作为植物体重要的资源获取型器官,在森林群落发挥生态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明晰自然封育对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正常经营和封育年限为3、5、10、15年和40年的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不同封育年限下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差异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封育年限对毛竹细根的功能性状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封育年限的增长,毛竹细根的比根长、比根面积、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组织密度、碳氮比和碳磷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同其他封育毛竹林群落相比,封育10和15年的毛竹林群落中细根比根长、比根面积和养分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土壤层次和细根径级对细根功能性状同样具有显著影响.(2)毛竹细根功能性状间随封育年限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比根长、比根面积、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碳氮比、碳磷比和组织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随着封育演替进程,毛竹林群落中土壤因子的变化驱动着细根功能性状发生改变,土壤容重同细根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碳磷含量与细根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养分含量与细根养分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自然封育促使毛竹细根通过自身表型可塑性合理权衡不同功能性状之间的资源配置,当封育10-15年,毛竹细根将更多养分集中于资源获取型性状的构建,吸收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态功能较优,在封育10-15年后适当进行科学的人为经营活动有助于毛竹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贲门失弛缓症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后非典型血肿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43岁,因“吞咽困难、反酸2年”于2019年11月11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进食馒头、面条等固体食物时明显,有时伴胸骨后疼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进食食物,服用“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可达160/120 mmHg,平素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 1/日”,未规律监测血压。于我院行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诊断意见示: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该患者临床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Eckardt评分7分,临床分级Ⅲ级。入院后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良好。患者无内镜下治疗禁忌,2019年11月15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消化内科行超声内镜检查示:贲门部位固有肌层增厚,其余各层次回声分界清晰连续;中段食管固有肌层回声尚清晰连续()。后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术后暂禁食,常规抑酸、补液等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进食流食,进食顺畅,无胸痛、反流等不适。POEM术后第4天,患者未遵医嘱进食油条,进食中吞咽顺畅,无明显不适,半天后出现饮水时吞咽困难,无明显胸痛,无呕血、黑便,复查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示:食管扩张、食管下端狭窄。术后第5天复查胃镜示:食管管腔迂曲,见少量食物残留,距门齿25 cm原隧道开口部位见钛夹留置,原隧道部位隆起明显,呈蓝色改变,触压有波动感,下段管腔狭窄,齿状线清,贲门松弛,开闭正常()。考虑隧道内迟发性出血,隧道内血肿形成,遂于内镜下行隧道内血肿清除术:距门齿30 cm原隧道顶端dual刀切开顶端黏膜,建立隧道口,可见大量陈旧性淤血流出,流出后观察黏膜隆起处较前明显缩小,进入隧道内观察可见部分血凝块沉积(),充分冲洗后观察未见活动性渗血部位(),尝试用网篮清理部分血凝块,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隧道腔,无出血,置放钛夹封闭隧道口();留置胃管于胃内。术后持续监测血压、鼻饲饮食,给予营养、补液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内镜下隧道开窗减压及血肿清除术后第6天恢复半流质饮食,进食顺畅,无吞咽困难,Eckardt评分3分,临床分级Ⅰ级。2021年3月26日门诊复查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胃镜(),患者手术部位愈合良好,出院后无吞咽困难、反流、恶心、呕吐等症状。我科医师电话随访2年,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未再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Eckardt评分0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相关生活方式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相关生活方式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门诊及海运仓、北新仓、北新桥、樱花园社区的765人进行调查.结合既往诊断、胃镜报告、胃食管反流病自测问卷评分将受试者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饮食结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运动、睡眠质量、心理因素,分析影响GERD发病的因素.结果 694人纳入最终研究.两组人均月收入、常住地、睡眠障碍、饭后久坐、饭后平卧、高腹压活动、运动强度、工作强度、快速进食、饱餐、粗粮、油脂丰富、豆制品、蔬菜、水果、饮食偏烫、嗜食生冷、嗜食酸性、嗜食甜食、饮食偏咸、烟熏食物、流食或半流食、宵夜、规律饮食、焦虑、抑郁、饭后-入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强度(中等)、豆制品、规律饮食是GERD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人均月收入(5 000~<20 000、≥20 000元)、睡眠障碍、高腹压活动、工作强度(中等、较大)、饱餐、饮食偏烫、嗜食酸性、烟熏食物、焦虑、抑郁是GERD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GERD发病的生活方式种类繁多,临床应给予针对性的身心干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调整,实现生活方式临床化,以减少及预防GER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植物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是森林和草原两种地带性植物群落之间的交接地带,景观类型多样,环境异质性强,边缘效应明显,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带.林草交错带特殊的生境导致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关联比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复杂.本文综合评述了地形、生态系统养分内循环、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对林草交错带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氮沉降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植物凋落物、土壤有机质及土层深度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今后,应当加强局域尺度控制实验与跨环境梯度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揭示林草交错带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地理格局与生态学机制.具体包括林草交错带复合系统物种多样性对土壤酸化、火灾、凋落物组成、围封和放牧及多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规律,以及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关联、退化生境修复与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研究,为林草交错带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非神经型Niemann-Pick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44岁,2003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伴轻度头痛及视物模糊,自行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未缓解。2008年上述症状加重就诊当地县医院。骨穿提示骨髓增生活跃,红系明显增生,占43%,可见H-J小体,可见嗜多色粒红细胞。未予以治疗。后陆续就诊于其他医院治疗,治疗效果不佳。2010年5月因"间断乏力7年余"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后好转出院。后间断出现上述症状。2015年4月2日入院查血常规提示WBC 1.79×10 9/L,Hb 93 g/L,PLT 57×10 9/L。骨穿提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可见少量尼曼匹克细胞(N-P细胞)。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腹部CT检查提示脾脏体积增大,外缘约占10个肋单元。2015年4月5日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 [20]。于2015年4月20日行脾切术。病理示脾脏组织中可见灶性胞浆透亮细胞,免疫组化:CD68(+)、Ki67散在(+)、AACT(+)、CD31(+),(脾)形态学改变结合临床,符合尼曼-匹克病。明确诊断为NPD成人非神经型(E型)。此后患者规律口服维生素E软胶囊100 mg/d,定期复查病情稳定。2018年4月查血常规:WBC 8.91×10 9/L,Hb 133 g/L,PLT 280×10 9/L。骨穿:三系增生,全片见少数尼曼匹克细胞。2019年6月患者出现双下肢运动障碍,伴膝关节肿胀。查血常规、肝肾功、RF及CRP均正常。后疼痛加重,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缓解。2020年12月7日入院查血常规:WBC 8.30×10 9/L,Hb 126 g/L,PLT 219×10 9/L。PET-CT提示双下肢骨髓腔局灶性FDG代谢异常增高,结合病史考虑尼曼-匹克病骨形态代谢改变,双侧膝关节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020年12月16日查 SMPD1基因变异分析。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伴CD79B及MYD88突变的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90岁,冠心病30余年,高血压10余年,因"右下肢及右腹壁多发结节2个月余"于2021年7月入院。右下肢活检病理:(右小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免疫组化:CD20(+),CD79a(+),Bcl-2(+),CD2(-),CD3(-),CD10(-),MUM-1(-),c-Myc(-),CD30(-),ALK(-),EMA(-),CD56(-),S-100(-),HMB45(-),TIA-1(-),Bc1-6(-),Ki-67阳性率80%,原位杂交:EBER(-)。查体:神志清,精神可,不能自行站立,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肋下未及,右下前腹壁可见两个突起性结节,右下肢可见红棕色无痛性皮损,高出皮面,大小约10 cm×5 cm,表面轻微渗出。右下肢凹陷性水肿,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红细胞沉降率48 mm/1 h,C反应蛋白11.1 g/L,LDH 276 U/L,EB病毒DNA未检出。动态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PET-CT示右侧小腿皮下水肿,右小腿中下部肌层/间隙内软组织结节/肿块及右侧小腿、左中侧腹壁及右下前腹壁多部位皮肤、皮下病灶及上述区域淋巴结高度摄取FDG,结合病理,提示为活动性淋巴瘤。腿部皮肤分泌物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诊断为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非生发中心型,non-GCB),T2aN2M0,IPI评分3分,中高危,ECOG评分3分。根据药敏结果给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于2021年7月予利妥昔单抗700 mg单药治疗,肿块未见明显缩小。2021年8月完善二代测序(NGS)检测:CD79B、MYD88、PIM1、SPEN突变,免疫组化:PD-L1阳性率约85%,周围少数免疫细胞阳性。考虑利妥昔单抗单药效果不佳,结合NGS结果给予ZR方案(利妥昔单抗700 mg第1天;泽布替尼160 mg口服每日2次)化疗,化疗间期规律口服泽布替尼160 mg每日2次。给予第7周期ZR方案时,入院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后自行转复,动态心电图较前无明显变化,考虑泽布替尼的心脏不良反应,第8周期泽布替尼减量至80 mg每日2次。2~8个周期ZR方案治疗期间患者右侧小腿水肿消退,包块消失,皮肤无隆起,可见圆形色素沉着,部分融合,无皮肤破损,无渗液。2022年3月复查PET-CT示右侧小腿中下部肌层/间隙内软组织病灶未见明显显示;右侧小腿、左中侧腹壁及右下前腹壁等处FDG代谢活性明显降低;右侧盆壁及右侧腹股沟区淋巴结体积缩小、FDG代谢活性减低;Deauvile评分2分。患者目前泽布替尼80 mg每日2次口服维持治疗,处于完全缓解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TARH)常见,且难治病例比例高,是导致大动脉炎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TARH诊治的共识,为此,我们组织相关领域专家首次制定了中国TARH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临床诊治及改善患者预后。本共识的主要观点为:① TARH需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② TARH最主要的机制是免疫炎症介导的血管壁水肿和顺应性降低;③大动脉炎高危人群的识别及诊治流程;④ TARH一经诊断需进行四肢血压和踝臂指数(ABI)测定;⑤建议TARH进行家庭血压监测,规律随访、规范评估;⑥正确识别大动脉炎疾病活动和血管慢性损伤;⑦全面评估TARH疾病活动度、血压分级分期以及靶器官功能;⑧ TARH的治疗应以风湿免疫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诊疗,尽快控制炎症和积极降压治疗,实现大动脉炎和高血压的"双达标"的原则;⑨大动脉炎治疗以诱导疾病缓解和维持病情持续缓解为原则;⑩ TARH应根据受累血管的病变程度选择降压药物,兼顾脑、心、肾的灌注水平,制定个体化的目标值和降压方案;? TARH外科治疗强调内科积极抗炎控制稳定的前提下由多学科团队组成的专家组共同决策,充分权衡手术的获益与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淋巴细胞亚群及血细胞比值动态监测对狼疮性肾炎病情判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狼疮性肾炎(LN)患者治疗全程中淋巴细胞亚群及血细胞比值的动态监测,评价其变化特点以及与LN活动度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4月住院的65例初治L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2000)评分、疾病发展阶段及用药情况,分为初诊活动期、诱导治疗后、维持治疗期,监测淋巴细胞亚群及血细胞比值在这3个治疗节点的变化规律,评价其与狼疮活动程度、感染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LN患者初发活动时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下降,与SLEDAI-2000评分呈负相关( r=-0.67、-0.33, P<0.01),诱导治疗后上升;B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比例初发活动时升高,与SLEDAI-2000评分呈正相关( r=0.38、0.26, P<0.01),经诱导治疗后明显下降;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在初发活动时均升高,在诱导治疗后均下降,与SLEDAI-2000评分均呈正相关( r=0.34、0.26、0.29, P<0.05)。维持治疗期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NK细胞比例再次下降,与免疫抑制治疗后的感染高发生率(47.20%,17/36)有关,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到临界值247.50个/μl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9,预测感染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25%、87.50%;关注C反应蛋白(CRP)/CD4 +T淋巴细胞可以将预测感染的灵敏度提升到94.12%,同时关注CRP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可以将预测感染的特异度提升至95.00%。低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NK细胞比例、高B淋巴细胞比例的组合像提示病情高度活动;低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NK细胞比例、低B淋巴细胞比例的组合像提示重度免疫抑制状态。 结论:LN患者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NK细胞水平低,B淋巴细胞水平高时,LN活动度越高;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NK细胞及B淋巴细胞均下降时,此时更易发生感染。将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CRP联合起来可以提高LN预测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 490名社区居民对胃癌风险因素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对胃癌风险因素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10月16日至11月17日,采用方便抽样法在石家庄市新华区和裕华区抽取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了解其对胃癌风险因素的认知情况。对1 490名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胃癌风险因素的知晓率进行频数和百分比的描述,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胃癌风险因素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男性占35.0%(522名),女性占65.0%(968名)。胃癌风险因素知识得分为5.0(1.0,11.0)分,57.0%(849/1 490)的居民胃癌风险因素知识得分处于低水平。居民知晓率较高的风险因素包括不规律饮食(47.4%,706/1 490),经常吃腌制食物(45.2%,674/1 490),经常吃烟熏食物(45.0%,671/1 490);居民知晓率较低的风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14.8%,221/1 490),男性(17.3%,258/1 490),老年(19.5%,291/1 490);居民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风险因素的知晓率仅为26.8%(400/1 4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 Z=39.34)、婚姻状况( Z=53.31)、月收入(Z=11.82)、家人或朋友是否患有胃部疾病( H=-2.98)和胃癌家族史( H=-2.34)的居民对胃癌风险因素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居民,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学历的居民胃癌风险因素认知得分较高( β=0.27, P<0.001; β=0.23, P<0.001; β=0.16, P<0.001);相比于未婚居民,已婚、离异或丧偶的居民胃癌风险因素认知得分较高( β=0.16, P<0.001; β=0.05, P=0.039; β=0.06, P=0.027);相比于月收入<3 000元的居民,月收入5 000~10 000元的居民胃癌风险因素认知得分较高( β=0.07, P=0.020);相比于没有胃癌家族史的居民,有胃癌家族史的居民胃癌风险因素认知得分较高( β=0.06 ,P=0.029)。 结论:石家庄市>18岁社区居民的胃癌风险因素认知严重不足;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胃癌风险因素的认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变居民不良生活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