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部分外周血细胞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NA-CRAO)患者外周血中部分与炎症相关的血细胞变化.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NA-CRAO患者218例(NA-CRAO组)及同期常规体检者218名(对照组)纳入研究.两组受检者年龄(t=0.60)、性别构成比(x2=0.83)、体重指数(t=0.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受检者空腹外周静脉血0.2 ml,检测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PH)、红细胞(RBC)、RBC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平均PLT体积(MPV)、大PLT比率(PLCR),计算NEUT/LYMPH比率(NLR)、PLT/LYMPH比率(PLR).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对P<0.05的血细胞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各炎症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可信区间(95%CI),根据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性-1)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A-CRAO组患者WBC、NEUT、NLR、RDW、PLR升高,LYMPH、RBC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8、12.43、9.47、3.64、5.54、5.18、0.46,P<0.001);两组PLT、MPV、PL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1.56、0.8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是NA-CRAO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比值比=2.51,95%CI0.780~0.859,P=0.03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NA-CRAO的AUC为0.819,最佳临界值为3.0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59.2%、92.7%.结论 NA-CRAO患者外周血细胞中NEUT明显升高,LYMPH减少;NLR是NA-CRAO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迟发性血肿周围脑水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对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后迟发性血肿周围脑水肿(delayed perihematomal edema, dPH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sICH患者。在发病24 h内检测血清MMP-9水平、外周血细胞计数并计算NLR。dPHE定义为sICH发病后10~21 d绝对水肿体积较5~9 d时增加3 ml。比较dPHE组与非dPHE组人口统计学以及基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PHE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MMP-9和NLR对dPHE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195例sICH患者,年龄(61.88±10.60)岁,男性148例(75.9%);dPHE组53例(27.2%),非dPHE组142例(72.8%)。单变量分析显示,dPHE组年龄、基线血肿体积、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MMP-9、中性粒细胞计数、NLR以及不规则血肿比例均显著高于非dPHE组(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MMP-9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4.29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041~6.590; P=0.007]和NLR较高( OR 2.530,95% CI 1.157~4.022; P=0.011)均为dPHE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MP-9预测dPHE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95% CI 0.756~0.884; P<0.001),最佳截断值为164.0 μg/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79%和66.90%;NLR预测dPHE的曲线下面积为0.788(95% CI 0.719~0.856; P<0.001),最佳截断值为5.683,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36%和71.13%。 结论:基线MMP-9和NLR较高的sICH患者更易发生dPHE,入院后早期检测外周血MMP-9和NLR可预测dPH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F-FDG PET/CT显像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显像对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病因诊断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 18F-FDG PET/CT显像的49例初诊HLH患者(男32例、女17例,年龄19~61岁)。观察并记录PET/CT显像结果及临床资料。以病理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计算PET/CT、PET、CT显像对HLH病因的诊断效能;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与非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间PET/CT显像特征及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计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淋巴结SUV max、可溶性CD25(sCD25)预测继发HLH的AUC和最佳阈值。 结果:PET/CT、PET、CT在HLH病因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30/35)、8/10、84.4%(38/45)、93.8%(30/32)、8/13;77.1%(27/35)、6/10、73.3%(33/45)、87.1%(27/31)、6/14;62.9%(22/35)、5/10、60.0%(27/45)、81.5%(22/27)、5/18。不同病因组间淋巴结分布及边界、肝脾及骨骼病变特征、淋巴结及肝、脾、骨骼SUV max、性别、年龄、WBC、中性粒细胞(ANC)、P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C反应蛋白(CRP)、sCD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3.91~9.66, t值:3.75~7.90, z值:3.82~4.01,均 P<0.05)。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比值比( OR):1.28(95% CI:1.09~1.72)、1.56 (95% CI:1.17~2.49), P值:0.004、0.013];预测最佳阈值分别为12.6、40 028 ng/L,AUC分别为0.87、0.7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6%(31/35)和8/10、65.7%(23/35)和7/10;两者结合后AUC为0.83,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3%(26/35)和9/10。 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HLH病因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的59例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和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急性病程组(IM)和慢性病程组(CAEBV+淋巴瘤),比较2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肝功能、炎症指标、EB病毒DNA、EB病毒抗体和T淋巴细胞)检查结果。统计学处理采用曼-惠特尼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59例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中,IM 23例(39.0%),淋巴瘤23例(39.0%),CAEBV 13例(22.0%);发热57例(96.6%),淋巴结肿大37例(62.7%)、脾大36例(61.0%)。慢性病程组有17例患者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慢性病程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07(1.94,8.35)×10 9/L、89.5(74.5,108.0) g/L、100(37,161)×10 9/L,分别低于急性病程组的9.91(6.75,17.38)×10 9/L、132.5(118.2,152.0) g/L、197(129,233)×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3.69、5.22、3.61,均 P<0.01)。慢性病程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分别为0.45(0.15,1.13) μg/L、47.75(17.57,84.67) mg/L、2 000(682,2 002) μg/L,分别高于急性病程组的0.12(0.07,0.28) μg/L、6.39(3.13,11.38) mg/L、482(159,1 271)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2.95、-3.77、-4.16,均 P<0.01)。慢性病程组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CD19 +B淋巴细胞计数、自然杀伤细胞计数分别为259.15(101.98,509.26)、214.69(119.31, 529.47)、46.14(4.44,135.87)和81.09(41.53,118.46)/μL,分别低于急性病程组的738.88(592.20,893.94)、1 609.17(920.88,3 952.34)、144.52(83.65,215.14)和309.82(123.78,590.68)/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3.66、3.80、2.90、3.40,均 P<0.01);而CD4 +/CD8 +T淋巴细胞比值为0.90(0.60,1.70),高于急性病程组的0.45(0.10,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29, P=0.02)。IM组23例患者均治愈;淋巴瘤组死亡10例,进行化学治疗13例;CAEBV组死亡7例,好转6例。 结论:成人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为主,慢性感染可合并HLH。成人急性EB病毒感染预后较好,但长期慢性感染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细胞相关炎症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北辰眼病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血细胞相关炎症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进行的北辰眼病研究Ⅰ期数据纳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常规全身和眼部检查及实验室血细胞相关指标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检查,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DR诊断及分型参照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进行。单眼或双眼DR均定义为DR患者。根据是否患有糖尿病及DR,将受检者分为非糖尿病组、糖尿病无DR组、DR组。定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分类变量比较采用 χ2检验。逐步调整变量,构建未经调整的单变量模型以及调整不同参数后的模型Ⅰ、Ⅱ、Ⅲ。不同模型下MPV、PDW、NLR、PLR与DR的相关性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不同模型对DR的诊断效能。 结果:共招募受检者3 328名。其中,男性1 121名(33.68%,1 121/3 328),女性2 207名(66.32%,2 207/3 328);年龄61.84(6.05)岁。非糖尿病组、糖尿病无DR组、DR组分别为2 679、476、173名。三组受检者MPV、P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5.98、1.94, P=0.051、0.379);但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无DR组比较,DR组PDW、NLR呈上升趋势。完全调整相关因素的模型Ⅲ中,非糖尿病组与DR组[比值比( OR)=1.440,95%可信区间( CI)1.087~1.920, P=0.041]、糖尿病无DR组与DR组( OR=1.990,95% CI 1.440~2.749, P<0.001),NLR均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的模型Ⅲ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751(95% CI 0.706~0.796, P<0.001),最佳截断值为0.390,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4.3%、64.8%。 结论:与非糖尿病、糖尿病无DR受检者比较,DR组患者NLR显著增高;NLR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淋巴细胞亚群及血细胞比值动态监测对狼疮性肾炎病情判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狼疮性肾炎(LN)患者治疗全程中淋巴细胞亚群及血细胞比值的动态监测,评价其变化特点以及与LN活动度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4月住院的65例初治L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2000)评分、疾病发展阶段及用药情况,分为初诊活动期、诱导治疗后、维持治疗期,监测淋巴细胞亚群及血细胞比值在这3个治疗节点的变化规律,评价其与狼疮活动程度、感染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LN患者初发活动时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下降,与SLEDAI-2000评分呈负相关( r=-0.67、-0.33, P<0.01),诱导治疗后上升;B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比例初发活动时升高,与SLEDAI-2000评分呈正相关( r=0.38、0.26, P<0.01),经诱导治疗后明显下降;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在初发活动时均升高,在诱导治疗后均下降,与SLEDAI-2000评分均呈正相关( r=0.34、0.26、0.29, P<0.05)。维持治疗期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NK细胞比例再次下降,与免疫抑制治疗后的感染高发生率(47.20%,17/36)有关,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到临界值247.50个/μl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9,预测感染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25%、87.50%;关注C反应蛋白(CRP)/CD4 +T淋巴细胞可以将预测感染的灵敏度提升到94.12%,同时关注CRP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可以将预测感染的特异度提升至95.00%。低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NK细胞比例、高B淋巴细胞比例的组合像提示病情高度活动;低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NK细胞比例、低B淋巴细胞比例的组合像提示重度免疫抑制状态。 结论:LN患者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NK细胞水平低,B淋巴细胞水平高时,LN活动度越高;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NK细胞及B淋巴细胞均下降时,此时更易发生感染。将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CRP联合起来可以提高LN预测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西达本胺联合PD-1单抗治疗Sézary综合征获得持续缓解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71岁,因"反复皮疹10年,加重伴淋巴结肿大1年余"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患者2010年出现手背、双肘、足踝部皮肤红斑,伴脱屑、瘙痒,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仍反复出现皮疹。2018年患者出现全身弥漫性红斑,累及90%体表面积,瘙痒明显,并可触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血常规大致正常;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可见2%~4%异形单个核细胞,具有脑回状核,形态符合Sézary细胞;皮肤活检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少量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4(++),CD5(++)、CD7(+)、CD8(+)、CD30(个别+)、PD-1(+);TCRβ重排阳性,诊断为蕈样肉芽肿(红皮病型,T4NxM0B0,ⅢA期)。先后予光疗(UVA、UVB)联合干扰素、糖皮质激素口服联合阿维A胶囊、低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症状均无改善,并出现手足皲裂、瘙痒难耐。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血液科,血常规:WBC 13.33×10 9/L,HGB 111 g/L,PLT 161×10 9/L;乳酸脱氢酶323 U/L。血细胞形态学:Sézary细胞占28.5%(计算Sézary细胞绝对值为3.86×10 9/L);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T细胞比值26.5;骨髓免疫分型:CD4/CD8比值16.8,主要表达CD2、CD3,不表达CD16、CD56、CD57。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符合皮病性淋巴结炎。PET-CT:双侧腋窝、腹股沟代谢增高淋巴结,直径1~3 cm,SUVmax 1.6~2.2。修订版皮肤T细胞淋巴瘤严重度加权评分(mSWAT)为109.5分。诊断:Sézary综合征(T4N1M0B2,ⅣA期)。2020年6月予患者西达本胺联合CHOEP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地辛+依托泊苷+泼尼松)化疗,共行3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症状一过性好转,2个疗程化疗后再次加重。此后换用西达本胺联合GD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化疗,共行3个疗程。3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皮肤症状无改善,血细胞形态学:Sézary细胞占20%。2019年11月患者被纳入本中心开展的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4296786),具体用药方案为:信迪利单抗200 mg/次,第1日;西达本胺20 mg,每周2次,每3周为1个疗程。第1~2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出现一过性皮肤红斑、水肿、瘙痒加重。3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皮肤红斑、脱屑及瘙痒开始逐步改善。10个疗程治疗后评估,mSWAT评分降至40分,外周血Sézary细胞降至8%,无新发淋巴结肿大及脏器受累,综合评估疗效为部分缓解。目前患者治疗周期延长为每2个月应用1次,随诊至2021年6月,患者仍为持续缓解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大量输血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度肝脏外科同一肝移植小组进行的103例肝移植受者资料,根据受者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分为大量输血组(≥12 U)40例和非大量输血组(<12 U)63例,比较分析两组受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前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得出肝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预测模型。结果:大量输血组和非大量输血组在性别、年龄、血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前诊断、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指标与术中大量输血存在相关性( 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预测模型为Y=3.545-0.112×HCT-0.009×PLT+0.005×DBIL。其预测值经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分析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81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71.4%,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为0.514,即Y≥0.514时则可能发生术中大量输血。 结论:肝移植受者术前HCT、PLT和DBIL可以作为术中大量输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其预测模型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急性肝衰竭120例病因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肝衰竭(PALF)的病因、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并确诊为PALF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和预后进行分析,并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生化指标,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 t检验、 Wilcoxon检验和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20例PALF患儿中,男68例,女52例;婴儿36例,幼儿34例,学龄前期22例,学龄期28例。病因方面:脓毒症20例(16.7%)、遗传代谢性疾病19例(15.8%)、中毒18例(15.0%)、病毒感染12例(10.0%)、药物6例(5.0%)、胆道息肉1例(0.8%)、肿瘤性疾病1例(0.8%)和病因不明43例(35.9%)。在已知病因中,婴儿以感染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幼儿以感染和药物/毒物为主,而学龄期和学龄前期以药物/毒物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PALF患儿病死率为50.0%;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脓毒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和酪氨酸血症合并PALF病死率高;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总胆红素(TB)[159.00(73.05,274.00) μmol/L比62.75(2.65,221.75) μmol/L]、结合胆红素(DB)[83.00(41.43,160.00) μmol/L比38.74(10.98,128.75)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39.60(24.93,62.60) s比24.65(21.43,29.83)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40(2.30,6.74)比2.09(1.85,2.84)]、血氨(NH 3)水平[109.50(85.25,149.75) μmol/L比80.00(60.25,102.75) μmol/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清蛋白(ALB)[(28.72±5.88) g/L比(33.69±4.96) g/L]、丙氨酸转氨酶(ALT)[586.50(223.25,1 082.00) U/L比1 434.00(615.00,3 334.50) U/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827.50(545.00,2 024.00) U/L比1 663.50(821.00,4 886.75) U/L]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PALF病死率高,不同年龄段病因不同,TB、DB、PT、INR、NH 3水平升高及肝性脑病发病率升高,ALB、ALT和AST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空气污染暴露与危重患者死亡风险的关联以及血细胞比值在关联中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主要空气污染物(PM 2.5、PM 10、NO 2、SO 2、O 3和CO)暴露与ICU住院患者28 d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 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和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湖北省人民医院和荆州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危重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根据患者居住地和入院日期前2个月平均浓度评估患者暴露于空气污染物的水平。使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单个空气污染物暴露与入住ICU的危重患者28 d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然后以单个空气污染物暴露为亚组,检验患者的疾病特征(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住院天数和SOFA评分)对患者28 d死亡这一主要结局指标的效应量和可信区间;并构建中介模型研究血细胞计数比值是否是潜在的中介变量。结果:最终3 772例入住ICU的危重患者纳入研究,28 d非意外全因病死率为40.0% (1509/3772)。研究证实PM 2.5、NO 2和CO与ICU患者28 d全因死亡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而O 3与死亡风险呈负相关。男性是NO 2和CO暴露与ICU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SOFA评分>3分是NO 2暴露与ICU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PM 2.5、CO暴露与ICU患者死亡风险的关联中发挥中介效应。 结论:空气污染物(PM 2.5、NO 2、CO)暴露与ICU患者28 d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具有显著正向关联。即使低水平的空气污染仍然与危重患者这一脆弱群体的死亡风险有正向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