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核素显像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全身骨显像是筛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全身骨显像所用放射性示踪药物为锝-99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显像原理是99mTc-MDP通过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的方式与骨组织内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行SPECT检查时,骨代谢活跃的部位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全身骨显像的主要优势是一次显像扫描全身骨骼,价格便宜,灵敏度高,不足之处是骨的良性病变如退行性变、骨折等也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可能被误判为骨转移,特异度相对较低。目前已有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将SPECT骨代谢成像结合CT解剖结构特征,放射性浓聚区的定位更准确,并可以提高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除了SPECT,SPECT/CT,还有核素PET/CT、PET/MR显像可用于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目前常用的放射性示踪药物有18F-NaF、18F-FDG、18F/68Ga-PSMA。18F-NaF能够与骨组织中的羟磷灰石共价结合,对成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而同机融合的CT图像也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优于全身骨显像。但因为18F-NaF PET/CT只能检查骨转移病灶,无法评估前列腺癌原发灶及其他部位转移,且PET/CT价格昂贵,目前18F-NaF PET/CT临床应用极少。18F-FDG是目前PET/CT检查的常用显像剂,在肿瘤中应用广泛,大部分肿瘤细胞糖酵解水平增加表现为FDG摄取明显增加,但部分前列腺癌表现为FDG摄取正常或轻度增高,对前列腺癌溶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18F-NaF PET/CT在骨转移诊断方面要优于18F-FDG PET/CT,但18F-FDG PET/CT除了能够评价骨病灶外,还可以评估全身脏器及淋巴结受累情况。PSMA PET实现前列腺癌精准影像。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一种跨细胞膜表面的Ⅱ型糖蛋白,其在大部分前列腺癌细胞膜上显著高表达,并随着前列腺癌的进展、转移和复发而明显增加,是前列腺癌靶向受体显像及放射配体治疗的重要靶点。PSMA PET检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的检出率与PSA水平相关,即使是PSA<10 ng/ml的患者仍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风险。PSMA PET可取代全身骨显像,成为前列腺癌诊断和分期的首选检查方式。PSMA PET原发灶阴性患者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诱发严重血栓性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老年女性病人因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入院,经无创呼吸机支持、抗感染、抗炎等治疗好转后,病人出现血小板下降,静脉输注血小板治疗无效,血栓分子及检测提示血栓-纤溶活跃,经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后血小板迅速恢复.复习相关文献,提示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通过活化血小板、交叉模拟免疫等致病机制导致血小板降低及出血,早期足量的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及阻断炎症反应的进展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IK3CD相关疾病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PIK3CD是磷酸肌醇-3激酶(PI3kinase,PI3K)的一个调节亚基,研究发现它主要在白细胞及PI3K信号通路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中表达,导致淋巴细胞群分化异常、功能缺陷等广泛免疫失调相关疾病。PIK3CD的过度表达与临床某些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活化的PI3K-δ综合征、弥漫大B淋巴瘤、各种实体癌症等。目前,针对这些疾病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抗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化疗、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治疗等。文章对PIK3CD相关疾病的病因及其目前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成人非神经型Niemann-Pick病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44岁,2003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伴轻度头痛及视物模糊,自行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未缓解。2008年上述症状加重就诊当地县医院。骨穿提示骨髓增生活跃,红系明显增生,占43%,可见H-J小体,可见嗜多色粒红细胞。未予以治疗。后陆续就诊于其他医院治疗,治疗效果不佳。2010年5月因"间断乏力7年余"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后好转出院。后间断出现上述症状。2015年4月2日入院查血常规提示WBC 1.79×10 9/L,Hb 93 g/L,PLT 57×10 9/L。骨穿提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可见少量尼曼匹克细胞(N-P细胞)。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腹部CT检查提示脾脏体积增大,外缘约占10个肋单元。2015年4月5日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 [20]。于2015年4月20日行脾切术。病理示脾脏组织中可见灶性胞浆透亮细胞,免疫组化:CD68(+)、Ki67散在(+)、AACT(+)、CD31(+),(脾)形态学改变结合临床,符合尼曼-匹克病。明确诊断为NPD成人非神经型(E型)。此后患者规律口服维生素E软胶囊100 mg/d,定期复查病情稳定。2018年4月查血常规:WBC 8.91×10 9/L,Hb 133 g/L,PLT 280×10 9/L。骨穿:三系增生,全片见少数尼曼匹克细胞。2019年6月患者出现双下肢运动障碍,伴膝关节肿胀。查血常规、肝肾功、RF及CRP均正常。后疼痛加重,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缓解。2020年12月7日入院查血常规:WBC 8.30×10 9/L,Hb 126 g/L,PLT 219×10 9/L。PET-CT提示双下肢骨髓腔局灶性FDG代谢异常增高,结合病史考虑尼曼-匹克病骨形态代谢改变,双侧膝关节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020年12月16日查 SMPD1基因变异分析。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SLE是一种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和自身抗体大量分泌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极度活跃的多克隆B细胞几乎贯穿了所有SLE的发病机制,如细胞因子释放、自身抗体的产生。贝利尤单抗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识别、阻止血清中游离的B细胞刺激因子。贝利尤单抗治疗SLE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大规模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明确,已被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批准用于SLE的治疗。本文汇总贝利尤单抗在SLE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前景,为国内风湿科医师提供最新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种烧伤科植皮术后创面湿润装置的设计与介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烧伤患者创面植皮术后修复期保持适当的液性环境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因为相较于干燥环境,湿润环境下组织修复细胞更为活跃,再血管化和再上皮化也相应较快,促使愈合进程加快。由此,给予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湿性愈合环境尤为重要。笔者基于加压雾化原理,设计了一款烧伤患者植皮术后创面湿润装置,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伴ASXL1和U2AF1突变年轻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岸院区收治的1例年轻aCML患者的临床资料、骨髓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骨髓涂片示:粒细胞系明显增生,占0.875,伴显著发育异常和不成熟的粒细胞增多,原始粒细胞占0.170,成熟粒细胞胞质内颗粒明显增多、增粗;骨髓穿刺活组织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幼稚粒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广泛增生(骨髓纤维化2~3级);左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活组织检查病理示:淋巴结结构破坏,组织细胞背景中可见巨核细胞及不成熟粒细胞,符合髓外造血;骨髓流式细胞免疫表型示:粒细胞群约占有核细胞81.6%,异常表达CD56、CD14dim,粒细胞系发育模式异常;白血病中常见30种融合基因筛查均为阴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示:BCR-ABL1融合基因p210型、BCR-ABL1融合基因p190型、BCR-ABL1融合基因p230型、CALR基因第9号外显子、JAK2 V617F突变均为阴性。Sanger测序示:MPL-W515基因突变、CSF3R基因第14号和17号外显子、BRAF基因突变、SRSF2均为阴性;二代测序示:ASXL1基因突变阳性,NM_015338.5:c.2077C>T(p.R693*),突变频率为47.7%;U2AF1基因突变阳性,NM_006758.2:c.101C>A(p.S34V),突变频率为51%;PDGFRA、PDGFRB、SETBP1、SF3B1、STAT3、STAT5B等均为阴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7,XX,add(5)(q33),+8,-10,+mar[8]。综合诊断为aCML,BCR-ABL1阴性。结论:BCR-ABL1阴性aCML的诊断依赖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综合诊断,二代测序在鉴别诊断及靶向药物治疗方面尤为重要;年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极具挑战性,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猴痘知识知晓率及相关因素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MSM猴痘知识知晓率及相关因素。方法:调查对象为最近1年发生男男性行为的年龄≥18岁男性。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估计样本量为4 312人。在我国30个省份MSM社会组织协助下,2023年8月10-14日,自行设计匿名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猴痘知识知晓、旅居史和性行为等信息。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为7 725人,年龄(31.6±9.0)岁。猴痘知识知晓率为50.1%(3 872/7 725)。猴痘知识的主要获取途径是微信、微博、抖音和Blued社交软件等新媒体(88.4%,6 827/7 725),猴痘知识的期望途径主要是官方媒体报道(79.3%,6 129/7 7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猴痘知识知晓率较高的因素包括现住址地区为西部和东部地区、≥26岁青壮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现居住地为城镇和城乡接合部、性取向为同性恋和双性恋、最近3个月发生男男性行为频次1~5次/月、知晓HIV感染状况为阴性和阳性、最近3个月对猴痘信息关注程度为经常、偶尔和极少关注、通过新媒体和社会组织获取猴痘知识。结论:我国MSM猴痘知识知晓率较低,应重点关注低年龄组、低文化程度和性行为活跃者,借助新媒体和社会组织力量,开展精准的健康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20年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疫情处置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陕西省2020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陕西省人间布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陕西省2020年人间布病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探讨疫情处置情况。结果:2020年陕西省共报告13起人间布病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陕北地区报告3起,关中地区报告10起,涉及65例人间布病确诊病例。性别分布:男性47例,女性18例;职业分布:农民35例,养殖人员13例,学生8例,散居儿童6例,工人2例,幼托儿童1例;年龄分布: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 ~ 69岁年龄段(30例);时间分布:13起事件发生时间集中在4 - 8月份,高峰期为5月份;感染途径:11起事件由职业接触感染,1起事件由饮生羊奶感染,1起事件由接触被病羊感染的放养犬只感染。13起事件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包括事件上报、流行病学调查、高危人群筛查、病原学培养、畜间疫情处置、消毒及宣传教育等。结论:陕西省陕北地区老疫区和关中地区新疫区布病疫情活跃,应根据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做好人间布病精准化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VOSviewer及CiteSpace的痛泻要方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痛泻要方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和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年1月1日-2022年7月13日痛泻要方相关研究文献,采用NoteExpress 3.0软件合并去重,采用VOSviewer 1.6软件及CiteSpace 5.8软件分析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文献1 309篇。该领域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旺建伟(16篇),作者团队间缺少交流合作;发文机构以中医药大学为主,有影响力的机构较少。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及聚类分析发现,痛泻要方领域关键词集中在泄泻、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脑肠肽、临床疗效等。关键词突现显示,肠道菌群是研究热点。结论:痛泻要方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本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及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其作用机制涉及炎症因子通路、免疫途径、肠道菌群及脑肠轴调控等。目前痛泻要方研究前景良好,基础研究活跃,但仍需各机构学者间加强合作以利于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