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度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海月水母是黄渤海沿岸海域的爆发水母之一, 具有复杂的生活史, 目前关于其浮浪幼虫生活史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了24 ℃(夏末)和19 ℃(秋初)两种温度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存活时间、附着和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两种温度条件下海月水母的浮浪幼虫的最大浮游存活时间为 21—28 天.(2)温度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F = 4.238;P < 0.05), 24 ℃下的死亡率显著高于19 ℃.(3)两种温度条件下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附着率无显著差异(P > 0.05).(4)温度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长度有显著影响(F = 7.153;P < 0.05), 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宽度影响不显著(P > 0.05).上述研究结果为海月水母早期浮浪幼虫生活史阶段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钵水母水螅体横裂诱发条件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横裂是水螅体世代向水母体世代转变的重要阶段.对水螅体横裂诱发条件及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不仅对水母爆发生态学和水母人工繁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比较研究两栖类、昆虫以及刺胞动物等具有复杂生活史生物的变态分子机制起源也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现有研究表明,诱发水螅体横裂的自然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盐度和共生虫黄藻等,不同门类水母的横裂方式以及环境诱导因素各不相同.能够诱导水螅体横裂的化学因素有吲哚类化合物、9-顺式维甲酸、碘元素和过氧化氢等,其中吲哚类化合物对绝大多数水母水螅体都有诱导作用.尽管水螅体横裂的分子机制尚未明晰,但对海月水母的研究表明,RxR信号通路以及一种横裂诱导激素前体假定蛋白CL390在水母横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示水母变态分子机制与两栖类和昆虫在分子水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盐度对不同温度下海月水母螅状体存活和无性繁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海月水母是全球近岸海域的主要致灾水母种类之一,其螅状体的繁殖情况与种群数量是影响水母暴发的重要因素.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分别研究了高温(21℃)和低温(12℃)条件下,不同盐度梯度对螅状体存活与无性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盐度15~40时螅状体存活率均大于90%,适合出芽生殖盐度范围为20 ~ 32,其中28为最适盐度;在低盐(≤15)或高盐(≥36)环境下,螅状体会进行足囊生殖以度过不良环境条件.低温条件下,20~40盐度组螅状体存活率均大于90%,20~32盐度组适于螅状体出芽生殖,其中28盐度组出芽生殖效率最高;20~ 40盐度适于横裂生殖,其中28 ~ 32盐度组最利于螅状体横裂生殖.说明海月水母螅状体有较强的盐度耐受性,一定范围内盐度对螅状体无性生殖影响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度对海月水母螅状体生长及繁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了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温度对海月水母螅状体生长及繁殖的影响.实验设6个温度梯度(12,15,18,21,24,27℃),共持续56d.测定了螅状体的柄径生长,繁殖数量;观察了螅状体的无性繁殖方式;分析了温度影响下的螅状体的能量分配及繁殖策略.结果 表明,温度显著影响螅状体的生长及繁殖,在较高温度组,匍匐茎生殖是螅状体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随着温度降低,出芽生殖比例增加.较高温度组螅状体繁殖速率较快,新生螅状体个体较小,分布较分散;而较低温度组,新生螅状体个体较大,数量较少,均较紧密的分布在亲代螅状体周围.在培养56d的周期内,除27℃处理组外,其他各处理组螅状体柄径均有所增加,但其增加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27℃处理组,螅状体整体状态不好,基本不摄食,培养35d时全部死亡.综上,较低温度条件下,螅状体倾向于选择增加自身个体大小以应对不良环境,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螅状体倾向于选择通过无性繁殖产生更多子代的方式以扩大种群数量.温度显著影响螅状体的繁殖策略,进而显著影响螅状体的种群数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海洋酸化和铜离子胁迫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海洋酸化和重金属污染作为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均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海月水母是近岸海域常见的胶质性浮游动物,其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海月水母碟状幼体对海洋酸化(pH 8.1和pH 7.6)和Cu2+(0、10 μg/L和25 μg/L)胁迫的生理响应,从氧化应激酶和酸碱平衡相关酶活性、呼吸、运动和生长等方面探究海洋酸化和铜污染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经过16 d的暴露期后Cu2+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产生较强的毒性效应,抑制Ca2+-ATP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造成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呼吸代谢速率异常升高、收缩频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正常pH,25 μg/L铜暴露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呼吸率最高,收缩频率和伞部直径最小.随着铜暴露浓度的增加,海洋酸化可以缓解Cu2+对海月水母呼吸率和生长的影响,但对Ca2+-ATP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协同抑制作用.确定了海洋酸化和Cu2+对海月水母的不同生理影响,这种差异影响可能会导致未来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温度、盐度对海月水母碟状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海月水母为我国近海主要大型灾害水母种类之一,当自然环境适宜其生长与繁殖时,易出现暴发性的增殖现象,严重破坏了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稳点与平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2.5、5、7.5、10、15、20、25、27.5、30℃)和盐度(15、20、25、30、35、40)对海月水母碟状体存活与生长的影响,实验共进行30d1.结果显示,在实验设置的温盐范围内,温度、盐度均显著影响碟状体的存活与生长.在盐度15-35条件下,海月水母碟状体可以在温度2.5-25℃存活,在15-25℃范围内可正常生长;在温度20-25℃和盐度20-30条件下适宜海月水母碟状体生长,其中温度20℃和盐度25条件下海月水母碟状体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与盐度相比,温度对碟状体的影响较大,在盐度15-35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碟状体的伞径逐渐增大,其碟状体形态向水母体形态的转变速度加快.在达到临界点25℃时,若继续升高温度,碟状体的生存率与生长率显著下降.温度与盐度对海月水母碟状体的生存与生长具有明显的交互效应,碟状体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在较低温度条件下提高了对较高盐度的适应性.研究表明,温度、盐度的变化显著影响碟状体的生长与存活,直接导致碟状体种群数量变动,进而影响成熟水母体种群数量.结论为进一步探索大型水母暴发的生态环境机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