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感官技术在中药饮片品质评价中的应用探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药饮片质量受自身因素(水分、淀粉、黏液质等)及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日光灯)等影响会逐渐发生变化,品质变化的同时会映射在味道、气味、颜色及质地等感官属性上.传统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主要依靠人工评判,存在主观性强、重复性差、易疲劳、效率低且有违人类伦理道德等弊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感官技术日趋成熟,以电子眼、电子鼻、电子舌、电子皮肤、质构仪等为代表的技术在工业、农业、食品、药品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总结各类智能感官技术在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旨在为中药饮片品质评价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2021年丹东市元宝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与气温的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丹东市元宝区大气温度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 收集2017-2021年丹东市元宝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温、气压等数据,描述气象因素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基本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探讨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暴露-反应及滞后关系.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与最高气温,出血性脑卒中与日均气温,心脏病与日均气压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日均气温在-13.3~9.5℃范围内时,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且温度为-13.3 ℃时RR值最大为14.00(95%CI:1.01~193.77).当气温在-8~2.3 ℃范围内时,日均气温是男性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气温在14.8℃以上时,日均气温是女性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低温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在lag2达到最大值,为1.04(95%CI:0.94~1.16);高温下lag7的相对危险度最大,为1.02(95%CI:0.96~1.08),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调查人群在日均气温较低时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应在冬春季节注意保暖,加强对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全球变暖和参与高强度运动人数增多的趋势下,热射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热射病是一种热急症,如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早期、快速、有效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关键点。在降温的"黄金30 min"内迅速将核心体温降至38.9 ℃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且并发症较少,但此时间内远远不足以完成急诊转运与评估。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治及转运的热射病急救服,以实现野外环境下早期快速有效降温的治疗目标。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适用于在缺少医疗物资和水源的恶劣环境下以及转运过程中的热射病患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627326.4)。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由衣服部、帽子部、袖筒和包裹式裤筒4个主要部分组成,且均为温变面料制成的结构件,温变体为细孔硅胶颗粒与硝酸钾制成的复合材料。衣服部的肩部与袖筒,以及衣服部的下摆前端与包裹式裤筒均以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方便固定和搬运。为了对注水量进行定量控制,还设计了注水袋和相应注水结构,以保证每次注水都能达到一致的制冷效果,且制冷温度为14~18 ℃,长时间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局部冻伤。该分体式急救服可实现热射病患者移动、救援转运时紧急应用,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降温效果确切、利于搬运、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热射病患者现场急救及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体温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体温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本院麻醉准备室行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患者。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前、麻醉后即刻、麻醉后5、10、15 min时测量鼓膜温度,任意时点鼓膜温度<36 ℃为发生低体温,纳入低体温组,体温≥36 ℃的患者纳入非低体温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最高麻醉平面、穿刺间隙、麻醉用药种类、术前禁食水时间及手术部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低体温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196例。与麻醉前和麻醉后即刻比较,麻醉后5、10 min时体温降低( P<0.001),低体温发生率1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较高的麻醉平面是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基础体温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P<0.05)。 结论:蛛网膜下腔麻醉后5~10 min体温已降低,低体温的发生并非小概率事件;女性、较高的麻醉平面是其危险因素,而较高的基础体温是其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热疗调控TPX2表达诱导胆管癌细胞的凋亡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热疗调控TPX2表达诱导胆管癌细胞的凋亡机制。方法:在不同温度(37 ℃、40 ℃、43 ℃和46 ℃)下处理后,检测胆管癌细胞RBE的凋亡水平和细胞活力。热疗处理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和siRNA筛选鉴定热疗调控胆管癌细胞RBE凋亡的关键分子。结果:随着温度升高(37 ℃、40 ℃、43 ℃和46 ℃),胆管癌细胞的活力降低( P<0.05),坏死的胆管癌细胞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P<0.05),细胞凋亡水平在43 ℃时达到峰值(6%±1%, P<0.05)。当敲低TPX2时,胆管癌细胞的凋亡水平上升(47%±3%比74%±3%, P<0.05)。过表达TPX2时,胆管癌细胞的凋亡水平下降(45%±3%比21%±4%, P<0.05)。热疗显著降低了TPX2、PI3K、p-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 P<0.05),并增加了p21的表达和caspase3的切割( P<0.05);敲低TPX2后,PI3K、p-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0.05),p21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 P<0.05);过表达TPX2后,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 P<0.05),p2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0.05)。 结论:热疗通过影响TPX2的表达,抑制了PI3K/AKT通路活性,减少了胆管癌细胞的细胞活力,促进了胆管癌细胞的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温度、湿度、人口因素与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肠杆菌科细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其所致的感染率及耐药率逐年升高,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更成为临床上抗感染的一大难题。目前临床上针对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研究较为丰富,且针对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季节性特征已较为明确。本文对环境温度、平均湿度及人口密度三个重要因素与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临床及公共卫生制定控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措施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膀胱冲洗液温度对肾移植术后出血和膀胱痉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两种膀胱冲洗液温度对肾移植术后出血和膀胱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肾移植术治疗的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25℃的膀胱冲洗液对膀胱进行冲洗,研究组则采用温度与患者体温相近的膀胱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分别比较两组术后冲洗液量、冲洗时间、术后出血量、膀胱痉挛发生率、冲洗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值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术后冲洗液量、术后出血量、膀胱痉挛发生率和冲洗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冲洗前后心率变化值、收缩压变化值、舒张压变化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各项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肾移植术后采用温度与体温相近的膀胱冲洗液可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出血量,降低膀胱痉挛发生风险,同时有效减轻患者应激反应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NOH)的患者在确诊后就可以给予非药物治疗,包括患者教育、补水治疗、补钠治疗、快速饮水、紧身衣物、阻力运动、饮食调整、温度调整、体育锻炼、睡眠姿势调整以及调整药物等,还要指导患者监测和记录平时的血压和心率等情况。这些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相对安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酌情选择,并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酰胺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带对铀的吸附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酰胺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带(GONRs-AM)并研究其对铀的吸附性能。方法:对所制得的GONRs-AM进行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并通过批处理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pH、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铀初始浓度、温度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GONRs-AM吸附铀的影响。结果:GONRs-AM对铀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94.5 mg/g,该吸附过程是受pH影响的,自发的放热过程,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结论:GONRs-AM对铀的吸附性能较好,可用于放射性废水中吸附分离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5—2019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特应性皮炎(AD)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A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1 926例0~17.5岁居住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AD患儿,记录一般情况、AD疾病严重程度及皮损分布情况、AD的临床特征和疾病严重程度、AD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AD疾病转归及治疗现况。采用SAS 9.4、SPSS19.0和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及对应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纳入的AD患者,男∶女比例为 1.4∶1;有79.0%(1 522/1 926)、86.1%(1 658/1 926)、91.3%(1 758/1 926)和97.3%(1 907/1 926)在6月龄、1岁、2岁和5岁起病;轻度占13.2%(255/1 926)(SCORAD评分0~24)、中度50.1%(965/1 926)(SCORAD评分25~50)和重度36.7%(706/1 926)(SCORAD评分>50),重度患儿年龄小于轻度和中度患儿;面部、头部、躯干和下肢为中重度AD常见起病部位,手、足、耳部为重度AD好发部位;温度变化、热水因素、精神情绪和春冬季是诱发AD加重的常见因素;有35.2%(678/1 926)处于症状加重状态,61.8%(1 191/1 926)处于症状持续存在状态;洗澡越频繁,AD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越轻( χ2=29.791, P<0.001);有28.0%(520/1 856)的AD患儿从没有润肤习惯,与AD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χ2=15.908, P<0.05);中、重度AD患儿联合用药的比例显著高于轻度AD患儿。综上,2015—2019年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专科门诊就诊的AD患儿多在5岁内发病,疾病严重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大部分患者病情控制不佳,传统治疗方案存在局限性,识别儿童A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有助于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管理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