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弧菌溶细胞素膜成孔肽对巨噬细胞溶酶体和ROS水平及细胞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重组创伤弧菌溶细胞素膜成孔多肽(rMpf)对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对活性氧簇(ROS)和溶酶体的影响,并了解其作用巨噬细胞后的胞内定位情况。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rMpf,体外作用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流式细胞术分析rMpf对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对ROS和溶酶体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胞内定位情况。结果:低浓度(4 μg/ml)rMpf作用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后,其存活率、胞内ROS和溶酶体无明显变化。20和60 μg/ml rMpf作用J774A.1巨噬细胞后,细胞存活率、ROS和溶酶体均明显下降。此外,rMpf能进入J774A.1巨噬细胞并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rMpf能进入细胞质和细胞核,并且抑制胞内ROS水平、破坏溶酶体最终导致巨噬细胞功能受损。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创伤弧菌溶细胞素及类似膜成孔毒素的细胞毒性结构域功能和分子致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pautin-1通过抑制杏仁核区星形胶质细胞焦亡改善小鼠TBI后焦虑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Spautin-1对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6只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每组12只。后2组小鼠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建立TBI模型。造模后10 min,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侧脑室注射2 μL Spautin-1溶液(10 mmol/L),另外2组注射等量溶剂。造模后1、7、14 d采用神经系统症状评分(NSS)评估小鼠的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造模后15、16 d分别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焦虑样行为。造模后16 d采用尼氏染色检测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的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杏仁核区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阳性细胞数、白细胞介素(IL)-18及IL-1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小鼠杏仁核区自噬、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造模后1、7 d,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的NSS评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造模后15、16 d,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旷场实验的跨格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比下降,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的进入开放臂次数(OE)百分比、开放臂停留时间(OT)百分比下降;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的跨格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比、OE百分比、OT百分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NeuN阳性细胞数减少;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NeuN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IL-1β、IL-18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百分比增加;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IL-1β、IL-18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百分比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5)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成孔蛋白D-N末端片段(GSDMD-N)、泛素特异性肽酶(USP)13及B淋巴细胞瘤-2相互作用蛋白(Beclin1)的表达上调,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值升高;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NLRP3、活化Caspase-1、GSDMD-N、USP13、Beclin1蛋白的表达下调,LC3Ⅱ/LC3Ⅰ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噬抑制剂Spautin-1能够改善小鼠TBI后的焦虑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鼠杏仁核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自噬依赖性焦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通过调控铁死亡介导脓毒症小鼠骨骼肌细胞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脓毒症模型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对骨骼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将24只8周龄雄性SPF级昆明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STAT6抑制剂预处理组,每组6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构建小鼠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开腹暴露盲肠后关腹。STAT6抑制剂预处理组于制模前1 h腹腔注射AS1517499溶液10 mg/kg;假手术组及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小鼠不予任何手术及药物干预。于制模后24 h处死小鼠取后肢肌肉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后,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肉组织中铁死亡标志物蛋白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环氧合酶-2(COX-2)、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铁蛋白重链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显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骨骼肌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骨骼肌结构疏松,肌纤维变小及萎缩,炎症细胞浸润,甚至出现肌纤维缺失;与模型组比较,STAT6抑制剂预处理组骨骼肌结构紧密,骨骼肌萎缩情况有所改善。透射电镜下显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骨骼肌细胞超微形态正常;模型组骨骼肌超微形态学特征显示,细胞膜断裂和出泡,线粒体变小、膜密度增高、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线粒体外膜断裂,细胞核大小正常但缺乏染色质凝聚;与模型组比较,STAT6抑制剂预处理组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有所改善。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肌肉组织中CHI3L1、COX-2、ACSL4、FTH1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GPx4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说明脓毒症小鼠模型骨骼肌细胞出现特征性线粒体损伤,同时铁死亡标志物蛋白表达异常;与模型组相比,STAT6抑制剂预处理组CHI3LI、COX-2、ACSL4、FTH1的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CHI3L1蛋白(CHI3L1/GAPDH):0.70±0.08比0.97±0.09,COX-2蛋白(COX-2/GAPDH):0.61±0.03比0.83±0.03,ACSL4蛋白(ACSL4/GAPDH):0.75±0.04比1.02±0.16,FTH1蛋白(FTH1/GAPDH):0.49±0.06比0.76±0.13,均 P<0.05〕,GPx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GPx4/GAPDH:1.14±0.29比0.53±0.03, P<0.05)。 结论:脓毒症可诱导小鼠骨骼肌细胞铁死亡;STAT6可能通过调控COX-2、ACSL4、FTH1及GPx4表达介导脓毒症小鼠骨骼肌细胞铁死亡,由此诱导脓毒症骨骼肌细胞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丝素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4/3/2
背景:在构建具有生物功能的引导骨再生膜时,单一材料因功能不足而无法满足临床上的需要,因此将多种材料复合已成为目前组织修复工程的一种趋势.目的: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表征其理化性能和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将0.8 g丝素蛋白溶解于10 mL六氟异丙醇中制备静电纺丝溶液,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蛋白纳米纤维膜(记为SF纤维膜);将0.1,0.3,0.5,0.8 g的生物活性玻璃分别加入静电纺丝溶液中,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依次记为SF/1BG、SF/3BG、SF/5BG、SF/8BG纤维膜).表征5组纤维膜的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5组纤维表面光滑、连续且均匀,无串珠样结构,丝纤维之间无明显粘连,均表现出随机排布的无序多孔结构,添加生物活性玻璃后纤维膜的纤维直径减小.傅里叶红外光谱与X射线衍射检测显示,纤维膜中丝素蛋白与生物活性玻璃的化学结构稳定.SF、SF/1BG、SF/3BG、SF/5BG、SF/8BG纤维膜表面的水接触角分别为105.02°,72.58°,78.13°,79.35°,72.50°.②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5组纤维膜上,CCK-8检测显示相较于SF、SF/8BG纤维膜,SF/1BG、SF/3BG、SF/5BG纤维膜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死细胞染色显示5组纤维膜表面的细胞活力较好,其中SF/5BG纤维膜表面的细胞数量更多、分布更均匀;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与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相较于SF纤维膜,SF/5BG纤维膜更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5组纤维膜上进行成骨诱导分化,SF/3BG、SF/5BG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3组(P<0.05,P<0.01,P<0.001);茜素红染色显示,添加生物活性玻璃后纤维膜的钙结节形成增加,并且以SF/5BG组钙结节形成最多.③结果表明,丝素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葡萄球菌酚溶调节肽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酚溶调节肽(PSMs)是一类α螺旋结构的亲两性小肽,具有表面活性剂及成孔毒素特性,能裂解真核细胞,诱导炎症发生,参与生物膜形成及解离,并具有转录调控功能,与病原性葡萄球菌的致病密切相关,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本文即针对PSMs的组成、分型、结构、表达调控、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抗葡萄球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综述,以增加人们对这一类毒力因子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腹腔注射对小鼠阿基霉素诱发的心脏毒性作用防治效果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HBSP)对阿霉素(DOX)诱发小鼠心脏毒性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 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HBSP+LY294002组、HBSP组、DOX组、Control组,HBSP+LY294002组腹腔注射DOX(15 mg/kg),同时腹腔注射30μg/(kg·d)的HBSP和20 mg/(kg·d)的LY294002,连续7 d;HBSP组一次性腹腔注射DOX(15 mg/kg),同时腹腔注射30μg/(kg·d)的HBSP,连续7 d;DOX组一次性腹腔注射DOX(15 mg/kg);Con-trol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7 d后,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室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肌钙蛋白T(cTnT);采用HE染色法观察心心肌组织结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微管蛋白1轻链3B(LC3B)、自噬相关蛋白1(Be-clin1)、溶酶体关联膜蛋白2(LAMP2)和核孔蛋白62(p62).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DOX组+dp/dt、–dp/dt值降低,血清中cTnT含量增加(P均<0.05);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并出现断裂和胞质空泡化;心肌组织Cytochrome C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均<0.05),LC3BII/LC3BI、Beclin1、LAMP2、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均<0.05),而p-PI3K、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与DOX组相比,HBSP组dp/dt、–dp/dt值增加(P均<0.05),血清cTnT水平降低(P<0.05);心肌纤维排列改善,空泡化减少;心肌组织中Cytochrome C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减少(P均<0.05),LC3BII/LC3BI、Beclin1、LAMP2、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减少(P均<0.05),p-PI3K、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均<0.05).与HBSP组比较,HBSP+LY294002组+dp/dt、–dp/dt值降低(P均<0.05),血清中cTnT含量增加(P<0.05);心肌纤维紊乱、断裂和胞质空泡化;心肌组织Cytochrome C、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均<0.05),LC3BII/LC3BI、Beclin1、LAMP2、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均<0.05),而p-PI3K、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结论 HBSP可减轻阿霉素诱发的小鼠心脏毒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从而减轻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梅毒螺旋体溶血素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梅毒螺旋体(Tp)的5种溶血素进行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后续研究溶血素家族蛋白在Tp致病过程中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使用NCBI、BLAST、CDD、BioEdit、ExPASy、SignalP、TMHMM、MEGA、PSORTb 3.0、ABCpred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梅毒螺旋体溶血素家族蛋白的一般性质、信号肽、糖基化、磷酸化位点、亚细胞位置、二级结构、功能结构域及抗原表位.结果 预测了Tp中5个溶血素家族蛋白一般性质,Tp1037功能结构域不同于其余4种,Tp0028含有1个信号肽,Tp0027含有1个糖基化位点,Tp0027和Tp1037有多个跨膜结构域,5个溶血素家族蛋白均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和B细胞、T细胞表位.结论 Tp含有5个溶血素家族蛋白基因,提示Tp入侵宿主时这些基因产物极有可能通过其膜成孔毒性损伤靶细胞,从而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