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辅助诊断创伤弧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伤弧菌是一种嗜盐嗜温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后导致的创伤弧菌脓毒症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即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1]。因此,早期明确感染病原体,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现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通过血及创口分泌物经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确诊的1例创伤弧菌导致的脓毒性休克病例报告如下。本研究病例均均获得患者/家属同意(伦理审批号:KY20201102-0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NF-α敲除对创伤弧菌血流感染小鼠肝脏和脾脏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在创伤弧菌血流感染小鼠模型中探讨TNF-α敲除对宿主肝脏和脾脏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1)选取6~8周龄C57BL/6J品系的TNF-α敲除(TNF-α -/-)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随机分成WT未感染组、WT感染组、TNF-α -/-未感染组和TNF-α -/-感染组,每组各6只。小鼠腹腔注射2×10 8 CFU/200 μl的创伤弧菌CGMCC1.1758构建血流感染模型,未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无菌PBS。(2)感染4 h后,分别分离肝脏免疫细胞和脾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数量和存活率,以及活性氧簇(ROS)和细胞吞噬功能变化,分析创伤弧菌血流感染对小鼠肝脏和脾脏中性粒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果:(1)与WT未感染组相比,WT感染组肝脏与脾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数量均显著增加。与WT感染组相比,TNF-α -/-感染组中仅肝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数量增加明显,而脾脏中性粒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WT感染组比,TNF-α -/-感染组肝脏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而脾脏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并无明显改变。(3)与WT未感染组相比,WT感染组肝脏与脾脏中性粒细胞存活率均降低,ROS水平明显上升;与WT感染组相比,TNF-α -/-感染组肝脏与脾脏中性粒细胞存活率均增加,但细胞ROS水平明显下降。(4)WT感染组肝脏与脾脏中性粒细胞中p-AKT(S473)水平均低于WT未感染组,TNF-α -/-感染组肝脏中性粒细胞中p-AKT(S473)水平低于WT感染组,脾脏中性粒细胞中p-AKT(S473)水平高于WT感染组。与WT感染组相比,WT未感染组p-4E-BP1(T37/4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F-α -/-感染组肝脏中性粒细胞中p-4E-BP1(T37/46)水平降低而脾脏中性粒细胞中p-4E-BP1(T37/4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NF-α对创伤弧菌血流感染后小鼠肝脏和脾脏中性粒细胞有不同影响,主要对肝脏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吞噬功能改变及mTOR信号强度有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弧菌溶细胞素膜成孔肽对巨噬细胞溶酶体和ROS水平及细胞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重组创伤弧菌溶细胞素膜成孔多肽(rMpf)对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对活性氧簇(ROS)和溶酶体的影响,并了解其作用巨噬细胞后的胞内定位情况。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rMpf,体外作用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流式细胞术分析rMpf对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对ROS和溶酶体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胞内定位情况。结果:低浓度(4 μg/ml)rMpf作用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后,其存活率、胞内ROS和溶酶体无明显变化。20和60 μg/ml rMpf作用J774A.1巨噬细胞后,细胞存活率、ROS和溶酶体均明显下降。此外,rMpf能进入J774A.1巨噬细胞并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rMpf能进入细胞质和细胞核,并且抑制胞内ROS水平、破坏溶酶体最终导致巨噬细胞功能受损。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创伤弧菌溶细胞素及类似膜成孔毒素的细胞毒性结构域功能和分子致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弧菌转录调控因子OmpR的致病相关功能鉴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转录调控因子OmpR在创伤弧菌中致病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基因无痕敲除技术构建创伤弧菌 ompR基因敲除株(Δ ompR)。通过生长曲线测定法检测不同渗透压下菌株的耐受力,细菌泳动试验检测运动性,结晶紫染色试验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菌落计数法测定创伤弧菌Δ ompR株黏附细胞的变化,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创伤弧菌Δ ompR株对细胞毒性的变化,以明确Δ ompR株的致病性相关生物学表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法检测创伤弧菌Δ ompR株和野生株中毒力相关靶基因 ompN、 ompU、 ompA、 hcp2的mRNA水平变化。 结果:成功构建创伤弧菌Δ ompR株。与野生株相比,Δ ompR株在高渗透压培养基中生长缓慢,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细菌运动性未有明显差异,Δ ompR株对细胞的黏附率和毒性显著低于野生株。Δ ompR株中渗透压调节及生物膜形成相关 ompN基因mRNA水平显著下调( P<0.05),其他靶基因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OmpR参与调控创伤弧菌高渗透压环境下生长、生物膜形成、对细胞的黏附及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67例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死亡组和治愈组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入院实验室指标、抗菌药物和外科手术的差异。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和治愈组患者是否有肝病、入院休克、多处肢体损伤、入院白细胞、血小板、pH值、白蛋白、乳酸、谷草转氨酶、肌酐、降钙素原、肌酸激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入院乳酸( OR=0.628,95% CI:0.461~0.855, P=0.003)、白蛋白( OR=1.330,95% CI:1.062~1.667, P=0.013)、肌酸激酶( OR=0.999,95% CI:0.998~1.000, P=0.016)、入院至行外科手术时间( OR=0.118,95% CI:0.015~0.938, P=0.04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患者入院乳酸和肌酸激酶水平高、白蛋白水平低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入院至行外科手术时间≤12 h的患者预后较好。 结论:对于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救治,医护人员需在早期动态评估这些预后因素,并早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弧菌感染18例临床特征与外科干预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创伤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外科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20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和舟山市中医院经病原学确诊的18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7)和死亡组(n=11)。使用坏死性筋膜炎实验室危险指标(LRINCE)评分预测坏死性筋膜炎:<6分可能性小,6~8分可疑,>8分强烈提示。结果:18例患者平均年龄(62±9)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发病月份为6~10月份。LRINCE评分:<6分7例(死亡3例),6~8分8例(死亡5例),>8分3例(死亡3例)。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12)和(61±7)岁,发病到就诊时间分别为(2.3±1.0)和(3.1±2.4)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055、1.006, P均>0.05)。两组患者ALT、AST、肌酸激酶、白蛋白和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t=6.209、10.348、4.926、11.198和5.952, P均<0.05)。18例患者中有3例接受筋膜切开减压+负压封闭引流(VSD)干预治疗,存活2例,死亡1例。15例未行外科干预治疗患者中死亡10例。 结论:创伤弧菌在舟山地区散发流行,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发病具有季节性。早期筋膜切开减压+VSD等手术干预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弧菌原发性脓毒症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对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创伤弧菌原发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综述最新文献。2019年11月6日收治1例54岁男性患者,其进食淡水水产品后双下肢红肿、疼痛明显,出现瘀斑及血性水疱,入院后3 h急诊行筋膜切开减张术,术后各脏器功能衰竭,入院后24 h放弃治疗。2020年8月12日收治1例73岁男性患者,其进食海鲜后右下肢出现血性水疱,入院时呈休克状态,入院后3 h急诊手术探查并行右大腿截肢,6 d后残端行负压伤口疗法,入院后13 d家属放弃积极治疗,入院后15 d患者死亡。2例患者均未能第一时间诊断,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坏死性筋膜炎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明确诊断后分别予筋膜切开减张和高位截肢,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创伤弧菌。虽最终均未救治成功,但早期截肢患者病程及部分指标均优于切开减张者。创伤弧菌分布广泛,淡水水产品中多次检出,致病途径模糊复杂,极易误诊,宜建立创伤弧菌脓毒症救治流程,尽早积极手术干预,筋膜切开和清创应彻底,合并出血性大疱者应早期截肢,术后采用综合措施提高患者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由海水泡脚引发的致死性创伤弧菌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海水浸泡后伤区弧菌感染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海洋致病菌众多且以弧菌为主,海水浸泡伤后可发生伤区弧菌感染,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目前针对海水浸泡伤后伤区弧菌感染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解藻酸弧菌等。建立海水浸泡伤后伤区弧菌感染动物模型,成为此类研究的关键环节。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海水取样、实验动物的选择、海水浸泡方法及继发性感染的规避等核心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笔者对海水浸泡伤后伤区弧菌感染动物模型制作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这有利于推进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从而提高海水浸泡伤的救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快速诊断鱼刺伤手部感染的创伤弧菌脓毒血症患者4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伤弧菌,又名海洋弧菌,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嗜温嗜盐的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机会致病性,2006年8月被《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列入最危险的细菌之列 [1]。由创伤弧菌导致的感染起病急、进展凶猛,由于该病呈常年散发,多数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治缺乏相应临床经验,易导致该病延误诊治,大多数患者在24~48 h内出现低血压等感染性休克表现,皮肤肌肉坏死迅速进展及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病死率超过50% [2,3,4]。因此,早期明确病原体对及时诊治及降低病死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