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澜沧江源区高山柏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3/2
为探究澜沧江源区气候变化对高山柏(Sabina squamata)径向生长的影响,在该区巴青县、杂多县和囊谦县分别对高山柏进行采样.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测定3个样地高山柏逐年树轮宽度和胸高断面积增量(BAI),建立高山柏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并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986-2019年,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温度呈快速上升趋势(0.43℃/10a,P<0.01),年平均最低气温(0.57℃/10a,P<0.01)的上升速率明显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0.33℃/10a,P<0.01),而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2.39 mm/a,P>0.10).气候变暖背景下,澜沧江源区高山柏树轮宽度呈上升趋势(P<0.01),2000-2019年生长速率((0.37±0.16)mm/a)较 1986-1999 年((0.20±0.09)mm/a)增加了 85%;BAI 亦上升显著,在 1986-1999 年一直呈上升趋势((12.16±5.16)mm2/a),2000-2019年处于平稳快速生长阶段((22.49±8.84)mm2/a),表现出稳定且持续的生长能力.高山柏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显示:澜沧江源区高山柏径向生长对温度的响应明显强于降水,与多数月份(上年6月—当年10月)的降水呈不显著正相关,而与多数月份的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月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相比,高山柏径向生长与月平均最低温度的相关性更为显著(P<0.01).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近30年澜沧江源区高山柏径向生长进入快速生长时期,树轮宽度和BAI均呈快速生长特征,表明该区域气候条件更加适宜高山柏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三江源国家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在2017年和2018年多次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种子植物进行统计并分析其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及特点.结果 表明:(1)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有种子植物50科232属832种,以耐旱耐寒的多年生草本为主,木本植物较少,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的核心分布区.(2)该公园以长江源园区植物资源丰富度最高,澜沧江源园区和黄河源园区依次递减,其中,有244种种子植物在3个园区内均有分布.(3)在科的层次上,小科和中等科是构成该园区科的主体,而以禾本科为代表的12个大科和较大科共同构成了该园区种子植物的优势科.在属的层次上,单种属是构成该园区属的主体,中等属所含种子植物种数最多.(4)该区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类型为主,除世界分布科外,该园区的科主要体现了温带性质的分布特点.(5)该区属的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与欧亚大陆联系紧密,以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要组成成分.(6)该区种子植物的种可分为中国特有种和非中国特有种两大类,中国特有种的分布与横断山脉密切联系,影响该区区系的形成.非中国特有种的分布中亚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北温带成分、温带亚洲成分等的共同参与和影响下形成明显的温带性质.(7)该园区种子植物资源的丰富性、生活型的多样性及科、属、种的温带性质的分布特点,充分体现了园区的种子植物区系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相适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江源国家公园雪豹和岩羊生境适宜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雪豹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主要以岩羊为食,研究两者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境适宜性可为其种群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在国家公园区域内广泛调查获得的岩羊和雪豹分布位点数据,利用最大熵生态位(MaxEnt)模型,评价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岩羊和雪豹的生境适宜性及其食物链空间分布模式,探讨生境与主要环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显示,海拔、最干月降水量和温度年较差是影响岩羊和雪豹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海拔最适区间在4660~4730 m重叠,最适最干月降水量在2~4 mm重叠,温度年较差在33.7℃~37.0℃重叠.雪豹和岩羊在国家公园内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19 246 km2和39 977 km2,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15.63%和32.47%;两者重叠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6 621 km2,占公园总面积的13.50%,主要位于澜沧江源园区东北部、中部和东部区域以及长江源园区的东南区域.本研究可为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岩羊和雪豹的协同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江源国家公园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兽类的分布现状,2015-2017年对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野生兽类共62种,分别隶属8目19科44属.园区内兽类呈现出物种多样性高,珍稀濒危物种多,特有种多的特点.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兽类物种多样性G-F指数为0.77,表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处于很高水平;园区内共有28种列入国家和青海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占分布物种数的45.16%;根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个物种受威胁(极危、濒危和易危),比例为32.26%,远高于国家整体水平;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种29种,占46.77%.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青藏区,在地理分布型上,以古北界成分为主,东洋界成分为辅;古北界高山型成分最多,有25种,且资源量大,表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兽类以适应高寒气候的特殊种类为主.3个园区的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长江源园区与澜沧江源园区为共同关系,黄河源园区与长江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为密切关系.近些年,三江源地区的兽类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得到国内外认可,本研究结合园区生物多样性和区系特点,根据保护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监测保护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江源国家公园鸟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区域.为了系统掌握公园内的鸟类分布状况,2015-2017年,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发现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共分布野生鸟类196种,隶属于18目45科121属.各级保护鸟类59种,占公园鸟类总数的30.1%,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青海省级保护鸟类24种.另外,还有国家三有鸟类120种.根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濒危、易危和近危)物种有39种,占公园鸟类总数的19.9%.中国特有鸟类15种,占园区内鸟类总数的7.65%.在地理分布型上,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古北界青藏区,古北界物种有145种;东洋界物种有37种;广布种有14种.利用G-F指数对物种多样性进行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鸟类的G-F指数为0.825,表明公园内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长江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和黄河源园区的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结果表明,三个园区之间动物区系关系均为密切关系.三江源国家公园鸟类物种多样性高、特有种及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江源国家公园创建“五个一”管理模式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12.31万km2,平均海拔4,712 m,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分区,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系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自2016年开展体制试点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紧扣目标定位,勇担国家使命,坚决肩负“源头责任”,深入探索“首创模式”,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探索形成了“政治引领、统一管理、源头治理、系统保护、共建共享”的三江源经验(http://www.qh.gov.cn/zwgk/system/2020/08/19/010364952.shtml),形成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的“五个一”的三江源模式,为其他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草情诊断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草地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准确的草情诊断对该地区的生态稳定和畜牧业发展具重要意义,可更好的指导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遥感观测资料和野外采样数据,通过构建草情诊断基准值,结合草地覆盖度和产草量的变化率,根据加权求和计算出草情指数,诊断分析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后草地植被生长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自2005年工程实施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多年平均草情指数是3.47,草情状况较好,空间上呈现西南向东北方向变好的格局.草情状况极好、较好和中等的草地面积占比均显著高于草情极差和较差的草地面积占比.12年间草情指数变异系数为12.47%,草情年间变化呈现轻微波动.其中80.32%的草地草情状况无显著变化(P>0.05),14.61%的草情状况下降趋势显著,5.07%的草地草情状况上升趋势显著(P<0.05).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各园区的年均草情指数为黄河源园区(3.78)>长江源园区(3.61)>澜沧江源园区(3.15),草情状况较好.三个园区2/3以上的草地的草情无显著变化趋势;黄河源园区变化趋势显著变差的面积占比最高(17.74%),澜沧江源园区最低(13.49%);变化趋势显著变好的面积占比最高的为长江源园区(6.46%),最低的为澜沧江源园区(3.46%).自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后,草情呈现较好状况,但部分区域呈现下降的趋势,应继续加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草情状况的长期监测,进行合理的草情诊断,加大草情状况较差区域的生态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多源数据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开展国家公园尺度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对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土地利用管理规划、加强生态网络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在"压力-状态-响应"(PSR)理论框架中融入草地退化指数、冻土稳定型分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脆弱性等指标,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及其主导因素.研究表明:(1)三江源国家公园景观生态脆弱性整体较低,不同园区景观生态脆弱性指数略有差异,长江源园区为中等脆弱区,黄河源园区脆弱性次之,澜沧江源园区景观生态脆弱性优于其他两园区.(2)三江源国家公园整体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为较不安全,其中,长江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以较不安全区等级为主、临界安全等级次之,黄河源园区临界安全及以上等级的面积比重为93.94%.(3)土地生态较安全区和安全区分布于长江源园区中南部,以及黄河源园区南北两侧边缘区,较不安全区和临界安全区在长江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以及黄河源园区交错且连片分布.(4)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识别结果显示,居民点密度、水网密度和景观生态脆弱性是影响三江源国家公园土地生态安全的主导因素,揭示了人类活动扰动程度与生态系统脆弱性对国家公园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综合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青海三江源区高寒植被地表反照率变化及其辐射温度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地表反照率是影响地表辐射收支与能量平衡的重要地表物理参数,是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以三江源为案例区,基于2001-2018年生长季(6-8月)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地表反照率(MCD43C3)产品,以及同期气候和植被指数数据,应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量化植被和气候对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的地表辐射特性参数(地表反照率)的改变引起的辐射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域生长季地表反照率在空间上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征,其均值为(0.163±0.027),集中分布在0.12-0.18.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以及澜沧江源园区地表反照率差异较大,分别是(0.177±0.036)、(0.153±0.037)和(0.156±0.002).从年际变化来看,研究区地表反照率以每10年(0.152±0.763)%速率不显著下降(P=0.47),但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其中显著减少(增加)的区域占8.4%(1.9%),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以及澜沧江源园区以不同速率下降,分别为每10年下降(0.078±0.900)%、(0.215±0.740)%、(0.152±0.450)%.三江源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受气候和植被因子双重影响,而植被因子是主导因子.在气候因子中,最高气温对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降水,影响最小的是最低气温.生长季地表反照率变化的辐射温度效应总体上表现为辐射增温效应,值为(0.11±0.42)℃,空间上既有增温效应,也有降温效应.植被覆盖度、地表反照率与辐射温度效应间为正反馈,生长季草地覆盖度增加(降低),地表反照率减少(增加)引起辐射温增(降温)效应.统计分析表明高寒退化植被恢复对区域地表反照率影响引起了辐射增温效应,需对该问题予以更多关注,建议开展进一步的观测和模拟研究,以更深入地揭示高寒草地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和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生态系统状况、过程和机制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以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为对象,利用GLOPEM-CEVSA耦合模型,以1981-2018年空间插值的气象数据和基于遥感反演的FPAR数据为输入,分别估算仅气候驱动的潜在NPP(NPPCL)和气候遥感共同驱动的现实NPP(NPPRS),以二者之差厘定人类活动影响的NPP(NPPHA),进而探究全球气候变化下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NPPRS多年均值为309.70 g C m-2 a-1,占NPPCL的61.65%.其中,黄河源、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园区NPPRS分别为249.88 g C m-2 a-1、140.18 g C m-2a-1和330.55 g C m-2a-1.(2)全区NPPRS以2.00 g C m-2a-1速率显著增加,高于NPPCL(1.74 g C m-2 a-1),其中黄河源、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园区NPPRs增长速率分别占各自NPPCL增长速率的89.13%、90.23%和77.43%,澜沧江源园区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3)气候影响方面,年降水、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共同可解释全区NPPCL和NPPRS年际变化的51%和73%,可分别解释黄河源、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园区的48%和58%、52%和69%、42%和50%,其中气温对NPP年际变化趋势影响更大.(4)人类活动在大部分区域呈负影响,存在西北向东南负面影响增强的空间分布特征,但2000年前后人类活动对生产力变化趋势呈负影响的面积从79.12%降低到56.34%,NPP变化量从-71.41 Tg C降低到-38.72 Tg C,作为主导因子的变化范围从18.73%增加至38.76%,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措施促进了植被生产力增加,但需进一步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