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面积烧伤患者非典型脓毒症休克合并急性肺水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8年10月16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因工业粉尘爆燃致大面积烧伤的25岁男性。首次植皮+负压封闭引流术后4 d,患者出现了剧烈失控的炎症反应和休克征象,但若干非典型的表现对脓毒症休克的诊断产生了干扰。给予补液、广谱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等抢救措施后,患者病情短暂缓解,但很快复发恶化,并于当日晚间出现了急性肺水肿。最后,通过拆除双上肢负压装置并彻底换药,使病情得到了逆转。这提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感染诊治,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及时干预创面是遏制脓毒症加剧的关键,此外应高度警惕脓毒症患者出现肺水肿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二聚体对成年烧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并发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77例)和非DVT组(3 784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D-二聚体水平,入院时有无下肢烧伤、吸入性损伤,住院期间是否并发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及有无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外科手术史、输注浓缩红细胞。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选取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独立危险因素预测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佳阈值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采用Delong检验对AUC的质量进行比较,采用 χ2检验对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 结果:2组患者性别及住院期间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发生情况、外科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D-二聚体水平,入院时下肢烧伤情况、吸入性损伤情况,住院期间股静脉留置CVC和输注浓缩红细胞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17, Z值分别为-5.04、-10.83, χ2值分别为21.83、5.37、7.75、4.52, P<0.05或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烧伤总面积和D-二聚体水平均是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5、1.02、1.1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4~1.06、1.00~1.03、1.10~1.20, P<0.05或 P<0.01)。年龄、烧伤总面积和D-二聚体水平预测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ROC的AUC分别为0.74、0.67、0.86(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8~0.80、0.60~0.74、0.83~0.89, P值均<0.01),最佳阈值分别为50.5岁、10.5%体表总面积、1.845 mg/L,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分别为71.4%、70.1%、87.0%,最佳阈值下的特异度分别为66.8%、67.2%、72.9%。D-二聚体水平的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优于年龄( z=3.29, χ2值分别为284.91、34.25, P<0.01)和烧伤总面积( z=4.98, χ2值分别为326.79,29.88, P<0.01),年龄、烧伤总面积间的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均相近( P>0.05)。 结论:D-二聚体水平是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优于年龄和烧伤总面积,对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DVT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烧伤是一种被低估的创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非常高。过去几十年来,由于烧伤创面护理、营养支持和液体复苏方面的医学发展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的改进,严重烧伤患者的存活率逐渐升高,但仍有大量患者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脓毒症是常见的烧伤并发症之一,它被定义为由于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的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事实上,烧伤伴随着一系列导致脓毒症和MODS的事件,如低血容量状态、免疫和炎症反应以及代谢变化。因此,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有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防治中尤为重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灿华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Liou Yih-Cherng 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发表综述《The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is of sepsis post burn injury》,重点介绍了烧伤创面感染的发病机制以及烧伤后导致脓毒症的事件,总结了临床上使用的和有前景的烧伤脓毒症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回顾性分析和系统综述体外膜肺氧合在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和系统评价研究的方法。2014年3月—2020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5例接受ECMO治疗的烧伤合并ARDS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2岁,平均烧伤总面积为58.8%体表总面积(TBSA),其中4例存在重度吸入性损伤。记录患者ECMO开始使用时间、使用模式、持续时长,是否成功脱机及死亡原因等;统计并分析患者ECMO使用前、中、后的氧合和感染指标变化。以“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burn”“inhalation”为检索词,以“Title/Abstract”为检索范围,以建库至2021年8月为检索时间范围,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回顾性论著。提取文章的基本信息及患者样本量、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有无吸入性损伤、ECMO上机指征、ECMO开始时间、ECMO持续时间、ECMO使用模式、ECMO成功脱机率、死亡率、ECMO并发症、CRRT联用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于伤后平均10.2 d开始ECMO治疗,均采用静脉到静脉(VV)-ECMO模式,平均持续时间180.4 h。5例患者中3例成功脱机,其中1例患者存活。4例患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脓毒症休克。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均升高;吸入气氧浓度均下降至50%以下;氧合指数(PaO 2/吸入气氧浓度)均升高至20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乳酸、呼吸频率均基本下降。较ECMO使用前,使用中2例未成功脱机患者的PaO 2和SaO 2均下降,乳酸均升高;2例未成功脱机病例在ECMO使用前、使用中的氧合指数均<200 mmHg,PaCO 2均>40 mmHg。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患者的体温均无明显变化,均<38 ℃。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略去未成功脱机病例无此项的指标,下同)基本呈显著下降趋势,使用后有所回升。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略升高,且在使用后无明显变化。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ECMO使用中,所有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于血小板计数正常水平下限。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死亡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升高。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导管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共纳入13篇文献,研究时间最早为1990年,最晚截止到2019年;6项研究样本量小于10,4项研究介于10~20,仅2篇文献样本量大于50;共295例烧伤患者接受ECMO治疗,包括157例成年和138例儿童烧伤患者;总体死亡率为48.8%(144/295);烧伤人群使用ECMO最常见的指征是重度ARDS。157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95例、女62例;36例存在吸入性损伤;5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27%~37%TBSA,2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大于50%TBSA;最常用模式为VV-ECMO,平均于伤后26.5 h~7.4 d开始ECMO治疗,持续90 h~18 d,成功脱机率为50%~100%;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感染;病死率为52.9%(83/157),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MODS和脓毒症。138例儿童烧伤患者中,77例为男童、61例为女童;29例合并吸入性损伤;3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17%~50.2%TBSA;ECMO持续165.2~324.4 h;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病死率为44.2%(61/138)。 结论:ECMO是挽救性治疗烧伤合并ARDS的有效手段,使用过程中应着重防治出血、感染和脏器功能障碍,亟须基于临床证据的操作指南以进一步提高ECMO的救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与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与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3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100例、女35例,年龄18~84岁。统计所有患者脓毒症发病率与确诊时间、血液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以下简称血培养阳性)率、病死率以及血培养阳性患者脓毒症发病率、感染病原菌情况(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根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将所有患者分为脓毒症组(58例)和非脓毒症组(77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烧伤部位、烧伤类型、烧伤总面积、复合伤情况。根据转归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死亡组(37例)和存活组(98例),比较2组患者前述根据脓毒症分组的资料以及休克期度过平稳情况、合并脓毒症情况。对前述2组间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等单因素分析,选取 P<0.1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中脓毒症发病率为42.96%(58/135),脓毒症确诊时间为伤后14(7,24)d,血培养阳性率达62.22%(84/135),病死率为27.41%(37/135)。血培养阳性患者脓毒症发病率为69.05%(58/84)。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检出率居前5的病原菌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其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比例明显高于血培养阳性的非脓毒症患者( χ2=7.49, P<0.05)。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会阴烧伤比例、烧伤总面积均明显增大( χ2值分别为11.08、17.47, Z=5.68, 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吸入性损伤、烧伤总面积≥80%体表总面积(TBSA)、会阴烧伤均为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3.15、7.24、3.2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7~9.29、1.79~29.34、1.21~8.68, 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会阴烧伤比例、合并脓毒症比例( χ2值分别为6.55、11.64、22.26, P值均<0.05)以及烧伤总面积( Z=4.25, P<0.05)与休克期度过不平稳比例( P<0.05)均明显增大,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期度过不平稳与合并脓毒症均为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87、3.45,95%置信区间分别为1.21~19.57、1.28~9.33, P<0.05)。 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脓毒症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脓毒症发病高峰期为伤后2周,感染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突出。合并吸入性损伤、烧伤总面积≥80%TBSA和会阴烧伤是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脓毒症和休克期度过不平稳是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晚期特重度烧伤并发死胎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5年5月9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烧伤与皮肤修复外科收治1例24岁妊娠晚期特重度烧伤女性患者。患者在伤后即出现胎儿宫内窘迫,于伤后第12 h确诊死胎,通过与产科医师合作,在伤后5 d引产成功。伤后8 d,患者出现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经抗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强心利尿、切削痂+皮片移植等治疗,患者最终痊愈。该病例提示把握适当时机、选择合理引产方式,果断处理死胎极其关键;休克期过后经阴道引产的方案,值得探讨;引产后24 h内极端、阵发的呼吸、循环及尿量变化为本例患者主要特点,动态关注并及时有效调整呼吸循环支持,有可能为该类患者救治的另一关键;尽可能抓住时机切削痂、覆盖异种皮,及时行皮肤移植修复创面则是重中之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严重烧伤脏器损害综合防治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脏器损害是目前严重烧伤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直接阻碍严重烧伤患者治愈率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从有效防治休克减轻脏器缺血缺氧损害、加强吸入性损伤处理防治呼吸衰竭、加强感染防治和免疫调理防止炎症反应失控、积极处理烧伤创面防治创面脓毒症、加强器官功能扶持和营养支持调理高代谢、加强基础与转化研究力求精准施策等方面介绍对严重烧伤脏器损害综合防治的思考,供读者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乌司他丁由健康人新鲜尿液提取,具有抑制多种蛋白水解酶、稳定溶酶体膜、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调控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基于其作用机制,乌司他丁近年来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至休克、脓毒症、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多种急性中毒、重症中暑、重度烧伤、严重创伤等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并取得良好效果,亦有将其用于心搏骤停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脓毒性心肌损伤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症患者的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和致死率均较高。虽然脓毒症的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其继发的并发症致使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仍不断增加,其中脓毒性心肌病(SCM)被视为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SCM是指随着原发疾病的加重,继而出现的心肌功能的障碍,表现为双心室扩张伴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是危及脓毒症患者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现有的研究表明,SCM发生机制包括心肌的炎性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心肌细胞凋亡、钙循环失调,其治疗包括常规治疗、β 1受体阻滞剂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本文从SCM的发病机制和相关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合理选择SCM的诊治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入院乳酸/白蛋白比值对危重烧伤患者28 天病死率的预测价值: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乳酸/白蛋白比值(LAR)已被用作危重脓毒症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的预后指标,但其对烧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尚未被研究。该回顾性队列研究统计烧伤ICU住院患者入ICU后28 d生存情况以及发生ARDS、急性肾损伤(AKI)、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等情况,分析入院时LAR对危重烧伤患者病死率的预测能力以及和脏器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共纳入471例危重烧伤患者,其中52例患者在入院后28 d内死亡。28 d存活组患者入院时LAR明显低于死亡组(P<0.001)。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入院时LAR与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体型指数、乳酸水平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效能相近(P>0.05),但明显高于血浆白蛋白;LAR的最佳截断值为0.13,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敏感度为77%、特异度为80%。入院时LAR水平>0.13是危重烧伤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与高LAR相比,入院时低LAR与较短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AKI、ARDS、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等相关。因此该研究团队认为入院时LAR水平是预测危重烧伤患者28 d病死率的可靠指标,但效果并不优于单纯乳酸水平,仍需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证实这一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