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除Loop区域表面不稳定氨基酸提高(R)-ω-转氨酶热稳定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手性胺是一类具有重要价值的医药及精细化工中间体,如何实现手性胺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是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ω-转氨酶(ω-Transaminase,ω-TA)是一类能直接合成对映体手性胺的天然生物催化剂.相比于(S')-ω-TA,(R)-ω-TA的研究较少,但其需求量随着手性胺类药物的发展日趋增大.提高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R)-ω-TA的热稳定性,将有利于手性胺的制备.本文利用PyMOL软件和YASARA软件预测来源于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的(R)-ω-TA中具有高温度因子(B-factor)的Loop区域,通过定点突变对Loop区域表面不稳定氨基酸逐步进行删除获得突变酶.结果表明,突变酶R131del和突变酶P132-E133del半失活温度分别为41.1℃和39.4℃,比野生酶提高了2.6℃和0.9℃;在40℃下的半衰期分别为15.0 min和10.0 min,为野生酶的2.2倍和1.5倍.此外,在400 K和10 ns的分子模拟条件下,突变酶R131 del在Loop区域的均方根涨落(Root mean square fluctuation,RMSF)比野生型低,突变酶P132-E133del在Loop区域增加了4个氢键.本研究通过删除(R)-ω-转氨酶Loop区域表面不稳定氨基酸提高了该蛋白的热稳定性,同时也为其他酶热稳定性的理性设计提供了方法学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玉竹中4种高异黄烷酮的快速制备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从玉竹中快速制备4种高异黄烷酮(Ⅰ、Ⅲ、Ⅳ、V),并考察其显微红外光谱(IR)与显微拉曼光谱(Raman).方法 取10kg玉竹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经过硅胶柱层析分离,采用半制备液相色谱(HPLC)与制备薄层色谱(TLC)联用技术快速纯化,制备4种单体化合物,采集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及紫外光谱(UV)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显微IR与显微Raman进一步验证4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制备的4种化合物分别为6-甲基-5,7-二羟基-4',8-二甲氧基高异黄烷酮(Ⅰ)、6,8-二甲基-4',5,7-三羟基高异黄烷酮(Ⅲ)、6-甲基-4',5,7-三羟基-8-甲氧基高异黄烷酮(Ⅳ)、6-甲基-4',5,7-三羟基高异黄烷酮(V),纯度均大于99.0%.4种化合物的IR特征峰主要来自ν-OH、VC=O、ν-O-CH3;Raman特征峰主要来自ν=CH、ν-CH、γ=CH、β-CH、VC=C,两者互补,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结构信息.结论 本制备方法简便、快速,单体纯度高,适于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制备少量不稳定化合物,且首次采用显微IR与显微Raman结合,提供了反映4种高异黄烷酮结构的振动光谱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非热技术用于中药热不稳定成分提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热不稳定性成分是中药及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的重要基础,屠呦呦在经历多次试验失败后最终采用低温冷浸的方法成功获得抗疟神药青蒿素.传统热提取方法有着容易导致化学成分热降解、有机溶剂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缺点.因此,开发非热提取技术对推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与绿色制造尤为重要,包括超临界流体提取、机械化学辅助提取、超声辅助提取、高压脉冲电场提取、高静压提取、真空提取以及不同技术相耦合的非热提取技术.使用新技术可以提高传质速率,降低细胞通透性,加快次生代谢物的扩散,降低能耗、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提取率,并且对热敏感结构得以保存.除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被简述外,本文逐一对上述其余非热提取技术的技术原理、技术特点术以及在中药或天然产物热不稳定活性成分提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药提取与制药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药物中苯胺类基因毒性杂质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药物中苯胺类基因毒性杂质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和Sci-Hub数据库药物中苯胺类基因毒性杂质检测方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1年12月15日,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优劣.结果 苯胺类基因毒性杂质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GC)法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及相应的联用检测法.其中,GC法(及联用技术)具有分离效能好、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分析速度快等特点,适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同时对极性、难挥发的苯胺类杂质的检测灵敏度较低,且影响热不稳定物质的检测专属性.HPLC法(及联用技术)能实现绝大多数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弥补了GC法的不足,是目前苯胺类基因毒性杂质检测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但其对不稳定(如有挥发性)物质的检测灵敏度欠佳.另外,目前大多数苯胺类杂质的检测方法采用溶剂溶解样品后直接进样,主成分和辅料等基质对色谱系统损害严重,影响了方法的准确度.结论 苯胺类基因毒性杂质常用检测方法各有优劣,建立更优的前处理方法及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该类物质检测方法发展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