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2005-2019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青海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规律与趋势,对2005-2019年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为制定青海省布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青海省2005-2019年布病报告数据,描述和分析其时间、地区和人群三间分布。采用BCSP31聚合酶链式反应(BCSP31-PCR)、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AMOS-PCR)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6)方法鉴定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005-2019年青海省累计报告病例577例,平均发病率为0.07/10万,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集中在每年的3-10月。577例病例分布在6个自治州(市)的31个县(市、区)中,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是门源回族自治县(22.88 %,132/577)、天峻县(10.57 %,61/577)、西宁市(10.57 %,61/577)、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0.51 %,58/577)和海晏县(9.53 %,55/577)。年龄范围8~82岁,男女性别比为1.8∶1(374/203),职业分布以牧民为主(47.83 %,276/577)。从人全血中分离的10株菌株均为羊种Ⅲ型布鲁氏菌,分为5种基因型(2种基因型为单基因型,3种基因型为相同基因型),MLVA-16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青海省已发表文献的26株羊种Ⅲ型布鲁氏菌的遗传关系较近。 结论:青海省布病疫情呈回升趋势,应加强人群监测和疫情通报,MLVA-16分型呈基因多态性,提示MLVA-16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溯源调查,以提高布病监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6 - 2022年云南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掌握云南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云南省报告的所有布病病例的基本情况和临床诊断资料。分析不同特征和临床分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病例的诊断情况。结果:2006 - 2022年云南省累计报告布病病例3 892例,其中,急性期占92.09%(3 584/3 892),亚急性期占4.91%(191/3 892),慢性期占3.01%(117/3 892),发病-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3 d。男性占69.63%(2 710/3 892),女性占30.37%(1 182/3 892)。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 ~ 59岁年龄组,占53.13%(2 068/3 892);发病-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最长为30 ~ 39岁年龄组(15 d),其次为0 ~ 9岁年龄组(14 d),其余年龄组均为13 d。职业分布,农民和牧民共占全部报告病例数的85.25%(3 318/3 892),分别占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病例数的84.88%(3 042/3 584)、90.05%(172/191)、88.89%(104/117)。就诊地区分布,本县区就诊的病例有2 120例,本地就诊率为54.47%(2 120/3 892),其中急性期1 930例(91.04%)、亚急性期115例(5.42%)、慢性期75例(3.54%);异地就诊的病例有1 772例,转诊率为45.53%(1 772/3 892),其中急性期1 654例(93.34%)、亚急性期76例(4.29%)、慢性期42例(2.37%)。就诊科室分布,67.58%(542/802)的病例在感染科进行诊疗,32.42%(260/802)的病例在非感染科进行诊疗。结论:2006 - 2022年云南省布病病例以急性期为主,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短,以中老年男性农牧民为主要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甘肃省2012-202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自然疫源地现状特征。方法:收集2012-2022年甘肃省HFRS病例数据和啮齿类动物(鼠类)密度监测资料,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调查疫源地特征。结果:2012-2022年甘肃省共报告HFRS病例869例,死亡4例,年发病率在0.05/10万~1.21/10万之间,病例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东部的平凉市、东南部的天水市、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以及中部以南的定西市;20~60岁年龄组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85∶1(564∶305),职业以农民(61.80%,537/869)、牧民(19.79%,172/869)和学生(6.33%,55/869)为主。野鼠型发病以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啮齿类宿主动物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汉滩病毒携带率分别为2.79%(21/754)、0.42%(5/1 179)和0.31%(2/643)。甘肃省目前确定了3个疫源地,其中2个分别是平凉市和甘南州的新发疫源地,另1个为定西市的老疫源地。结论:甘肃省南部、中部以南和东部地区是目前主要的HFRS疫源地,宿主动物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病毒基因型为汉滩病毒。病例报告地区应加强疫情的监测,疫情重点地区应强化和落实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HFRS带来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极高海拔地区(4 600 m)急诊阑尾切除术的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性,藏族,牧民,年龄25岁,身高146 cm,体质量38 kg,BMI 17.83 kg/m 2。患者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3 d"急诊入院。于3 d前进食糌粑后出现胃区疼痛,随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钝痛,伴恶心,呕吐3次均为胃内容物,入院前8 h未进食,无胸闷、气促等症状。患者既往体健,世居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海拔高度4 600 m),高海拔适应良好,日常体力活动正常,活动当量(METs)6或7。月经正常,孕2产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原地区藏族农牧民妊娠晚期血红蛋白水平及其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藏族农牧民妊娠晚期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贫血状况与海拔高度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间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人民医院就诊,并于妊娠28周后住院分娩的390例藏族农牧民孕妇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研究对象均在入院时及分娩后24~72 h常规使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海拔校正Hb标准,分析海拔校正前后的妊娠晚期Hb水平、贫血率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方差分析、 χ2检验、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该地区藏族孕妇妊娠晚期实测的Hb平均水平为(121±16)g/L,贫血率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率分别为23.8%(93/390)和20.3%(79/390)。(2)用WHO标准校正后,孕妇的Hb平均水平为(93±17)g/L,贫血率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率分别为84.4%(329/390)和30.5%(119/390)。(3)海拔校正前,孕妇Hb水平随海拔升高有增加的趋势,在3 000~3 500 m、>3 500~4 000 m及>4 000 m时,平均Hb水平分别为(118±15)g/L、(119±17)g/L及(124±16)g/L( F趋势=7.38, P=0.007),而不同海拔高度之间的贫血率及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经海拔校正后的孕妇Hb水平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 P<0.001),在3 000~3 500 m、>3 500~4 000 m及>4 000 m时,校正后的平均Hb水平分别为(100±15)g/L、(92±17)g/L及(87±18)g/L( F趋势=30.36, P<0.001),贫血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χ2趋势=15.44, P<0.001)。不同海拔高度之间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未发现海拔校正前后诊断的妊娠晚期贫血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亦未发现海拔校正前后的孕妇Hb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 结论:本地区藏族农牧民孕妇妊娠晚期实测的平均Hb水平随海拔的升高有上升的趋势,但贫血率及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率仍然较高,应重视孕期补铁。WHO推荐的海拔校正标准明显增加了妊娠期贫血的诊断率。该标准是否适用于我国高原地区的藏族孕妇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藏族牧民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状况及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青海省从高海拔牧区搬迁定居城镇的藏族牧民中MS的流行状况及相关因素,尤其是膳食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920名藏族成年人(男性419名,女性501名),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膳食频率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问卷调查包括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食物消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鉴定膳食模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S及其组分的相关因素。结果:MS及组分的患病率分别为32.8%(MS)、83.7%(HDL-C降低)、62.1%(中心性肥胖)、36.7%(血压升高)、11.8%(TG升高)和7.9%(血糖升高)。超重率为31.2%,肥胖率为30.3%。吸烟是HDL-C降低( OR=1.239,95% CI:1.025~1.496)及TG升高( OR=1.277,95% CI:1.038~1.571)的相关因素;饮酒是TG升高( OR=1.426,95% CI:1.055~1.927)的相关因素;体力活动是中心性肥胖、HDL-C降低和TG升高的相关因素。城镇膳食和西方膳食模式依从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牧区传统膳食模式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按膳食模式得分五分位数分类,城镇膳食和MS显著相关(趋势检验 P=0.016)。 结论:藏族牧民中MS及肥胖高发。吸烟、饮酒、城镇膳食模式、体力活动不足是MS及其组分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布鲁杆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特征、治疗策略选择与转归。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布鲁杆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患者6例,男5例,女1例;年龄(61.5±11.5)岁(范围45~79岁);体质指数(23.0±2.8)kg/m 2(范围18.4~26.1 kg/m 2)。5例为农村居民,1例为城市居民;4例为农民,1例为牧民,1例无业;1例有疫区接触史,1例曾从事屠宰行业;急性PJI 3例,慢性PJI 3例。3例为膝关节PJI,其中1例因膝关节绒毛结节滑膜炎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3例为髋关节PJI,其中1例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2例因股骨头坏死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3例表现为全身发热,5例局部伤口红肿,4例合并窦道。入院当日5例有实验室检查,其中3例血C-反应蛋白升高、5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例血白细胞介素-6升高、2例血谷丙转氨酶升高。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关节活动受限:3例髋关节受累患者平均屈曲75°,伸直0°;3例膝关节受累患者平均屈曲67°,伸直-8°。X线片表现:1例假体松动伴感染,1例局部软组织肿胀。2例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的患者均有病理中性粒细胞计数阳性,关节周围组织或关节液布鲁杆菌培养阳性者4例(1例为混合感染),血布鲁杆菌抗体阳性2例。 结果:急性PJI中2例采用保留假体清创及更换衬垫术、1例采用二期翻修术;慢性PJI中1例采用二期翻修术、2例采用一期翻修术。抗生素治疗中均使用了利福平、多西环素等布鲁杆菌特异性抗生素,疗程3~12周。出院前5例血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降至正常范围,2例血白细胞介素-6降至正常范围(有1例未检测),4例血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5例体温降至37.3 ℃以下。1例术后间断出现发热,并于2个月后出现切口红肿渗液,输注左氧氟沙星后痊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感染均未复发,影像学检查显示假体在位良好。结论:对布鲁杆菌PJI,布鲁杆菌培养阳性及布鲁杆菌抗体阳性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治疗上采用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或翻修术,结合布鲁杆菌特异性的抗生素治疗,通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7—2019年我国炭疽流行特征及炭疽芽胞杆菌分子分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2017—2019年我国炭疽流行特征及发病规律,对部分省份(自治区)的炭疽芽胞杆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7—2019年报告的炭疽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和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情况;以2017—2019年分离的47株炭疽芽胞杆菌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经典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canSNP)和15个位点的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5)方法对炭疽芽胞杆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2017—2019年共报告的炭疽病例数为951例,其中938例是皮肤炭疽,达到总报告数的98.63%,分布地区主要在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累计病例数前三位的省份是甘肃(215例)、四川(202例)和青海(191例);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夏秋季发病较多,8月份达到发病高峰,2017—2019年的6至10月份发病数分别占全年发病数的66.35%(211/318)、72.32%(243/336)和68.01%(202/297);年龄范围分布主要在20~59岁,约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约为3∶1。职业以牧民和农民为主,牧民病例占当年全部报告发病数的49.70%~58.18%,农民病例占当年全部报告发病数的31.45%~36.70%。每年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017—2019年共报告2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anSNP分析显示,47株菌中有37株属于A.Br.001/002亚群,10株属于A.Br.Ames亚群。MLVA15分析显示,测试菌株可以分成17个基因型,其中有10个基因型只包括1株菌。结论:我国2017—2019年炭疽主要以皮肤炭疽为主,有明显地区性、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征;canSNP和MLVA15等分子分型方法可以在传染病溯源工作中发挥作用,为炭疽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8 - 2020年甘肃省布鲁氏菌病高发地区病情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掌握甘肃省布鲁氏菌病(布病)高发地区人间布病的流行特征,为高发地区布病的精准化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自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监测数据库收集2018 - 2020年甘肃省环县(东部)、瓜州县(西部)、张家川县(南部)、高台县(北部)和景泰县(中部)5个布病高发县的人间布病监测资料,描述性分析高发地区布病流行特征。结果:2018 - 2020年甘肃省布病高发地区实验室确诊布病病例共787例,患病率为3.64%;各年患病率依次为2.63%(205/7 780)、4.60%(327/7 111)、3.78%(255/6 746),不同年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1.44, P < 0.001)。环县、瓜州县、张家川县、高台县和景泰县的布病患病率分别为0.02%(1/4 263)、3.67%(140/3 817)、4.32%(182/4 209)、4.89%(237/4 847)和5.04%(227/4 501),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211.59, P < 0.001);2018年以中部的景泰县患病率最高,2019、2020年逐渐向南部的张家川县和北部的高台县分散。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及职业人群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 111.95、212.76、35.32、89.59、97.93,均 P < 0.001)。2018 - 2020年,< 20(0.78%、6.36%、10.00%),40 ~ < 50岁年龄组(5.15%、7.03%、8.00%),学生及幼儿(0.58%、9.20%、13.64%),干部(2.86%、4.55%、10.53%)布病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χ 2趋势 = 21.55、7.00、30.63、2.01,均 P < 0.001)。 结论:甘肃省布病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的增长阶段,疫区逐渐分散;且病例逐渐年轻化,重点职业人员由农牧民向社会工作人员转变。建议增加监测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重点人群的自我防控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6 -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鄂尔多斯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规律与特征,为制定完善的布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6 - 2020年鄂尔多斯市人间布病报告病例的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规律。结果:2016 - 2020年鄂尔多斯市共报告人间布病2 861例,年均发病率为27.68/10万,无死亡病例。2016 - 2018年人间布病发病率(24.11/10万、20.82/10万、20.11/10万)逐年下降,2019年开始回升(24.59/10万),2020年升至48.53/10万。3 - 8月份(1 882例)为布病发病高峰。全市9个旗区均有人间布病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杭锦旗、达拉特旗、鄂托克前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东胜区、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康巴什新区。病例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23∶ 1.00(1 974∶887)。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30~69岁(2 541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5.26%(1 867例);其次为牧民,占18.98%(543例)。结论:鄂尔多斯市人间布病疫情呈上升态势,以青壮年男性农民发病为主。应加强重点人群人间布病卫生宣教,以及高危作业时的个人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