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喉雉鹑的巢特征和巢址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4/4/27
2021年和2022年的3-7月,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跟踪观察和系统搜索法,对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的巢特征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红喉雉鹑可筑地面和树上2种巢型,以树上巢为主,占88.24%(15/17);巢材包括树皮、枯草、羽毛、针叶和苔藓等.(2)树上巢均位于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树枝基部,距离地面平均高度3.05 m±0.23 m(1.64~4.45 m),巢平均深度2.88 cm±0.07 cm(2.4~3.4 cm).(3)红喉雉鹑偏好在坡度较小、草本盖度和落叶盖度较大、植被郁闭条件较好且距水源距离较近的生境中筑巢;草本盖度和落叶盖度是影响红喉雉鹑选择筑巢生境的关键因子,表明其选择巢址时受到安全因素和食物资源的双重影响.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红喉雉鹑繁殖生态学的基础资料,为物种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为了揭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岩羊Pseudois nayaur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影响因素,于2023年4-5月收集了保护区内5个分布点的野生种群和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共53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16S V3~V4区通用引物的PCR产物高通量测序,得到7 202 473条序列.序列分析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s(6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14%)是主要菌群;α多样性分析显示,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观察物种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金草坡和铁板房(P<0.01);β多样性分析显示,圈养种群富集WCHB1_41、Mailhella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肠道菌群最相似,马熊沟的变化最大;LEFSe分析结果显示,16个属可用于区分不同地点的野生岩羊.研究结果为保护区不同分布地点岩羊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构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遗传资源数据库及物种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9/2
DNA条形码(DNA barcode)是基因组中较短的、种内变异相对稳定的基因序列,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物种鉴定、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有力手段之一.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属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在我国珍稀动物保护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保护区已累积了大量的陆生脊椎动物监测数据,但缺乏遗传资源本底调查和基础的遗传资源数据库.本研究基于DNA条形码技术,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样线法和博物馆标本调研,对所采集的314份样品进行DNA条形码分析,共鉴定兽类、鸟类、两栖类18目35科74种,首次获得了王朗齿突蟾(Scutiger wanglangensis)的线粒体基因(COI、12S-16S、16S、Cytb)及核基因(RAG1)的条形码序列信息,并通过比较不同监测方法说明了DNA条形码技术在动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基于DNA条形码技术最终获得了216份DNA条形码数据,初步建立了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遗传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将为评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信息,为动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海拔对岷山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是岷山山系大熊猫的主食竹,其可食性在大熊猫食物营养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海拔梯度上温差对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以自然生长在岷山山系核心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2600、2850、3100 m)的缺苞箭竹为对象,对其笋、秆和叶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海拔缺苞箭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叶>笋>秆,且笋、秆和叶的营养成分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2)粗蛋白和氨基酸总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对粗脂肪和粗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3)除笋中苏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秆中丝氨酸、蛋氨酸以及叶中半胱氨酸外,海拔对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4)海拔对粗蛋白/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有显著影响(P<0.05),在笋和秆中表现为海拔3100 m最高,而海拔对纤维素/粗纤维、粗脂肪/粗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缺苞箭竹叶、笋的营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秆;高海拔有利于缺苞箭竹各器官粗蛋白和氨基酸的积累,不利于粗纤维的积累,这可能使大熊猫的取食选择发生改变,更倾向于取食高海拔的笋和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初步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的主要野生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了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现状、相机数量和相机工作日与物种数量间的关系以及物种的相对丰富度.结果表明:42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物种独立照片1,793张,鉴定出野生动物25种,包括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和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熊(Ursusthibetan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相机数量增加到23台的时候拍摄到了本次记录的全部25种野生动物,并且在单台相机工作日达到180天时,物种数达到饱和.保护区内物种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29.28)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15.78);大熊猫的相对丰富度为8.09;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中华鬣羚和黄喉雉鹑的相对丰富度在2-5之间;中华斑羚、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黑熊、四川羚牛和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 tum)的相对丰富度最低,不到1.综上所述,红外相机能够有效地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监测调查,对于相对丰富度较低的物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些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站点的生物多样性星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政策,需要空间上连续、时间上高频的物种和生境分布以及物种迁移信息支持,遥感是目前能满足该要求的有效技术手段.近年来,遥感平台和载荷技术高速发展,综合多平台、多尺度、多模式遥感技术,开展基于站点的星空地一体化遥感观测试验,可以对地表进行时空多维度、立体连续观测,为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总结了使用遥感技术监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回顾了典型的星空地一体化遥感观测试验.综述以往研究发现,一方面,现有遥感试验还缺少对生物多样性直接监测指标的观测,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方法也缺少星空地多维立体观测平台的支撑,亟需加强两者的融合,开展基于站点的生物多样性星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研究.以设于我国四川王朗大熊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王朗山地生态遥感综合观测试验站为例,展示了星空地一体化遥感综合观测试验平台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潜力.星空地一体化遥感观测可以提供物种和生境的综合定量信息,与生态模型有机结合,可以刻画生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与动态过程,有助于挖掘过程机理,提高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信息化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地形的牲畜空间利用特征及干扰评价——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地形是栖息地的基本要素,从地形评价动物的空间利用特征能够掌握动物的分布规律并进行预测.为掌握保护区内牲畜的空间利用特征,并评价它们对主要保护动物的潜在影响,我们于2018年5-11月调查了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牛和马的分布,并结合红外相机监测结果及历史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 表明:(1)虽然两种牲畜均偏好低海拔、低坡度、光照良好(半阳坡、阳坡)、距水源近的栖息地,但它们在地形利用上存在显著差异;(2)牲畜活动最频繁的三条沟分别是竹根岔右一支沟、竹根岔正沟和大窝凼洋洞沟,且呈现不同的干扰特征;(3)基于监测数据,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可能是保护区内最易受牛马活动威胁的保护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结果显示,羚牛沿海拔分布现状可能是回避牲畜密集区域的结果.基于本研究,我们建议:(1)保护区重点关注竹根岔(右一支沟、正沟、白沙沟)、大窝凼(洋洞沟、外侧坡)两个核心区的牲畜活动情况,并尽快针对放牧采取措施.例如,持续监测重点干扰区域牲畜的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趋势.(2)严格限制牲畜继续向高海拔栖息地入侵.(3)管控放牧投盐等干扰的发生频率.(4)加强执法力度,防止牲畜对保护区带来的干扰持续和扩大,威胁物种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横皱叶蝉属Oncopsis一新种和齿突横皱叶蝉的再描述(半翅目:叶蝉科:广头叶蝉亚科)
编辑人员丨2023/8/6
记述采自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皱叶蝉属Oncopsis1新种,即王朗横皱叶蝉Oncopsis wanglangensis sp.nov.,其与大明山横皱叶蝉Oncopsis damingshenensis Dai,Li&Li,2018近似,区别特征为:体淡黄色;阳茎干细长;背连索骨化程度高,结构更发达,上支近端部背缘和腹缘锯齿状;对齿突横皱叶蝉Oncopsis odontoidea Dai&Li,2013进行了补充描述,亦为四川省分布的首次记录.同时,给出了中国横皱叶蝉属Oncopsis的物种名录、分布信息,并依据雄虫外生殖器特征编制了分种检索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与区系组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物多样性编目与监测是我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工作.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2019年基于实地调查与观测的鸟类记录,数据来源包括公众科学活动、红外相机调查和自动录音记录.共记录鸟类16目55科271种,其中,东洋界物种147种(54.24%),古北界物种94种(34.69%),广布种30种(11.07%);留鸟165种(60.89%),冬候鸟14种(5.17%),夏候鸟67种(24.72%),旅鸟22种(8.12%),迷鸟3种(1.11%);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和鹰形目Accipitr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10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34种.结果表明,保护区鸟类区系组成总体上具有南北混杂的过渡特征,兼具东洋界与古北界成分,物种多样性丰富,记录鸟种数占四川省有记录鸟种总数(708种)的38.28%,在鸟类多样性保护中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为保护区管理以及未来的鸟类监测和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高山林区河岸带康定柳木质残体持水能力随径级的变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亚高山林区河岸带木质残体的持水能力,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林区河岸带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直径>30、30 ~ 20、20~ 10、10~5、5~2和2~1 cm六个径级的木质残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浸泡模拟法研究了其吸水过程和持水能力随径级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不同径级木质残体的最大持水量为1024.78~2674.67 g·kg-1,不同径级木质残体的持水量大小顺序为10~5、20~ 10、30~20、>30、2~1、5~2 cm;不同径级的木质残体在吸水过程中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其饱和含水量不断升高,吸水速率不断降低.同时,30~5 cm径级的木质残体具有良好的持水能力与吸水能力.川西亚高山林区不同径级的康定柳木质残体持水能力差异明显,建议在河岸带保留较大径级的木质残体,有利于提高河岸带水源涵养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