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水果消费的生态足迹距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生态足迹距离指标方法体系,对2009年至2012年间北京市水果消费的生态足迹距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年间:跨区转移的生态承载力质量距离,由2009年的11.5×108 t km逐年增加到了2012年的17.01×108 t km,共增加了47.91%;生态足迹距离则相对稳定在886.66 km至1073.55 km之间;人均生态足迹距离,总体上由2009年的4.39×104 km增加到2012年的5.55×104 km,共增加了26.42%.从类别的视角,年均生态足迹距离最大的是香蕉(2072 km),最小的是苹果(476 km);年均跨区转移的生物承载力质量距离,最大的是西瓜(4978×108 kg km),最小的是香蕉(518×108 kg km);而4年平均人均生态足迹距离,最大的是西瓜(17.7×104 km),最小的是香蕉(1.92×104 km).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北京,对外生态依赖范围也迅速扩大,并高于人口增加的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印度野牛在中国的分布及其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印度野牛(Bos gaurus)在中国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和西藏藏南地区.2016年2-3月和2016年11-12月,我们在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及高黎贡山区域开展印度野牛调查,并对藏南地区进行文献调研,共获得47处印度野牛有效出现位点数据.目前云南地区印度野牛种群数量约180-210头,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在高黎贡山未发现印度野牛.利用印度野牛分布位点数据,选取地形、土地覆被类型、人类足迹指数、距水源和道路距离以及气候共5类14种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通过模拟云南和西藏印度野牛的适宜分布区,分析各环境因子对该物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平均AUC (area under the curve)值为0.994.印度野牛潜在适宜栖息地可划分为高适宜、次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高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藏南地区,其中西双版纳部分镶嵌有次适宜和低适宜栖息地斑块,面积为4,987 km2;藏南部分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995 km2.次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高黎贡山区域以及藏南高适宜栖息地区的边缘,总面积为32,778 km2.低适宜和不适宜栖息地区连接成片,位于云南省中部、北部地区和藏南地区北部.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季节温度变化和等温线对印度野牛潜在分布区的影响较大,而地形因子和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弱.遥感地物分类结果表明:橡胶林等人工经济林的种植占据了西双版纳野牛的适宜栖息地,降低了景观连接度.建议管理部门加大对天然林的保护力度,控制橡胶林等人工林在野牛适宜栖息地的扩张,提高景观连接度,以促进该物种种群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面向生态康养功能提升的风景区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意愿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匹配不均匀问题,需要通过一种或多种可行的方法量化土地利用主体的决策行为.借助模型模拟、景观格局和生态功能评价优化空间格局.以五大连池风景区为研究区,根据五大连池200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选择NDVI指数、高程、坡度、土壤有机碳、水体距道理距离和人口密度等作为驱动因子,耦合Markov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NN)、元胞自动机模型(C 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 R)和生态足迹算法,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模拟优化.预计2030年,借助空气负离子供给功能核算,基于生态足迹算法的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生态康养功能比基于Markov模型的自然状态情景提升1.87%.设置限制区域后分散与并列指数降低,景观分割指数降低,斑块聚集度增强,景观连通度增强.五大连池未来发展规划的重点在于权衡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面积的占比,兼顾景区旅游发展需求和生态功能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