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保经办服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实证分析医保经办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多元驱动路径,以期为医保经办提质增效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基于TOE理论构建医保经办服务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选取 22 个 2022-2023年全国医保经办服务与数字化相关的典型案例作为分析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选取6 个条件变量分析其对医保经办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单个条件变量不构成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条件组合后发现4 个可以促进数字化转型的组态,基于研究结果归纳出政策支持—技术驱动型(R1+R3)、资源禀赋—系统协同型(R2)、资源有限—开拓发展型(R4)三种可行路径.结论:医保经办服务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具有异质性,不同条件变量之间的联动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转型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GIS的漳州市松岭村乡村旅游适宜性评价及GAP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漳州市松岭村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资源禀赋潜力出发,构建乡村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地理探测器计算各旅游适宜性影响因子的权重,基于乡村旅游适宜性评价结果对旅游空间进行开发空缺(GAP)分析,并提出旅游规划优化策略.旨在优化景观资源在空间整体布局中的合理利用,为乡村旅游规划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松岭村旅游适宜性受基础设施因子影响最大,受坡向因子影响最小;(2)松岭村旅游适宜等级可分为高适宜、较高适宜、中适宜、较低适宜、低适宜区 5 类,其中高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松岭村总面积的 4.64%,低适宜区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 58.00%;(3)借鉴GAP分析思路,识别松岭村景观资源点开发潜力分级区块,各适宜等级区均存在较多景观资源点未开发.建议结合现有特色景观资源点,优先开发较高及高潜力区块、积极开发中潜力区、适度开发较低及低潜力区,以期在保留旅游资源特色的同时最大化利用其景观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贵州苗药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4/2/3
贵州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民族药药材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传统苗药的现代制剂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绿色健康引起广泛关注,其医药工业产值居我国民族药之首.通过系统梳理贵州区域民族医药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分析贵州苗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为实现苗药科技赋能,打造贵州苗药区域品牌,全面提升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动态演变与障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以"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和"过程+格局+机制"思维范式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DPSIR模型的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和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对2008-2017年东北地区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障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从"小差距低水平"逐渐向"大差距高水平"转变的时序特征,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自北向南阶梯式递减的格局特征,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②东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之间并非完全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不一定越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绿色发展反而达到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关.③东北地区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其中,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政府投资规模在绿色发展水平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导致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不同阶段呈现不同进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城市群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协同作用——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议题.选取成渝地区36个市县为研究单元,以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为主要研究时间节点.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理念构建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法测度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各因子交互作用类型及强度.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度高,交互影响作用显著;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以低水平耦合协调为主,呈现明显的双核心空间结构.(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系统间的因子交互作用强于各系统内部因子交互作用,系统间的因子交互作用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增强,系统内因子以双因子增强为主,系统间存在较强交互协同效应,各子系统交互作用存在明显的"涌现现象"和"蝴蝶效应".(3)生态环境系统在与城镇系统的交互作用中发挥主导作用,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为关键交互因子;资源禀赋、生态保护、资源消耗、环境水平、创新力量、文化传承等为主要子因子.研究深刻解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协同模式,以期为成渝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改革中的"以患者为中心":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了吗?
编辑人员丨2023/8/26
背景"以患者为中心"对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医患沟通方式和医患关系重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目的 分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为促进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某市主城区内所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现场,于 2021 年采用标准化病人法开展了现场调查.本次调查包括由来自 26 家医疗机构的 59 名医生和 12 名标准化病人产生的 118 条医患沟通数据.本研究选择感冒、哮喘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标准化病人所要扮演的疾病类型.结合多元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评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结果 由 118 条医患沟通数据得出的结果显示,中位推荐问诊条目依从性为17.6%(14.6%),中位推荐检查条目依从性为25.0%(40.0%);其中75条(63.6%)诊断正确,59 条(50.0%)治疗正确;中位总费用为 84.84(130.44)元,中位药物费用为 37.62(47.38)元;其中 66条(55.9%)有不必要药物,71条(60.2%)有不必要检查;中位就诊时间为13.625(10.850)min;"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平均得分为(26.712±10.658)分,第一维度得分为(12.915±5.355)分,第二维度得分为(7.492±2.867)分,第三维度得分为(6.305±3.465)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结果显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总得分每增加1分,推荐问诊条目依从性提高0.001个百分点,推荐检查依从性增加0.001个百分点,诊断正确率平均上升4.6个百分点,治疗正确率上升 4.2 个百分点,总费用提高 1.993 元,药物费用提高 0.517 元,不必要药物比例下降 3.4 个百分点,不必要检查比例增加 0.2 个百分点,就诊时间减少 0.291 min.结论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也提高了医疗费用.需要从资源禀赋、薪资激励、医患关系、协同服务四方面促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及其驱动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对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黄河流域379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TOPSIS综合评价法和Tapio脱钩模型动态解析1990-2018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引入结构分解模型(SDA)探讨影响生态环境压力的驱动因素,并运用因果诊断算法(PCMCI)推断驱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的因果关联路径.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70%的区县生态环境压力处于较低压和低压,但因资源条件禀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仍承载着较高压和高压.(2)生态环境压力主要受技术效应和经济效应驱动,技术效应的驱动作用实现经济产出并缓解了生态环境压力,经济效应的驱动作用在流域中下游地区更为突出.(3)黄河流域68.34%的区县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脱钩(强脱钩和弱脱钩),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减小了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但黄河流域各区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类型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应防范强脱钩或弱脱钩类型的区县倒退至负脱钩类型.(4)以乡村人口和城镇化率要素为代表的人口因子有效驱动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其中乡村人口与脱钩指数出现因果关系的频率最高,城镇化率要素与脱钩指数的因果强度最大,农业技术因子主导了最多的区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农业结构多样化和农业集约化缓解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研究结果对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具有可推广的实践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位置信息获取和共享应用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浩瀚的文献资料中,多有关于中药材分布信息的论述.受技术方法的限制,历代本草中关于中药材产地或分布方面的资料,多为宏观层面的描述信息.明确区域内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本底信息,是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和试点工作经验,普查队借助“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码拍照技术等现代技术方法,可有效收集中药资源位置信息.详细、具体的位置信息,为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和相似性、生物特性和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均提供了数据支撑.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位置信息,可以实现对多来源普查数据统计汇总和共享应用.进行中药资源及相关基础数据的融合,可对海量数据进行空间化融合、汇总和管理,有助于从总体水平上挖掘中药资源的科学规律,全面揭示其科学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格网技术的重庆市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全国和各地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结束后,将汇总大量的中药资源种类和分布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区域之间中药资源丰富度是客观反映中药资源禀赋的一个有效指标.由于县域面积大小存在较大差异,以县为统计单元进行区域间中药资源丰富度评估,会导致区域间丰富度统计结果的偏差.基于规则栅格或格网的统计方法,可以降低由于统计单元大小不同,引起的中药资源丰富度的差异性.以重庆为例,基于现有调查数据信息,对比分析不同格网尺度条件下中药资源丰富度差异性,结果显示,选取30 km的格网,统计重庆市中药资源丰富度,可以较好的反映区域间中药资源丰富度的客观实际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省中药资源种类空间分布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区域之间自然条件、社会资源等差异,决定了区域间中药资源的差异性分布.中药资源种类分布的时空演变是中药产业发展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研究区域中药资源分布的时空演变过程,可以揭示中药资源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县域作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基本单元,县与县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对合理制定中药资源政策、实行区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基于吉林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阶段成果,选取51个已经完成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县,根据中药资源种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趋势面分析、空间变异函数等地统计分析技术对吉林省县域中药资源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中药资源丰富程度的空间差异特性.结果显示:吉林省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较高的地区,总体上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区域内植被类型主要以阔叶林为主;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较低的地区,总体上分布在长春和吉林市行政中心附近,多为城市建成区,区域内植被类型以栽培植被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