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荔枝子中番荔枝内酯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渗漉、萃取、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紫外、核磁、质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番荔枝种子醋酸乙酯部位分得7个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7-[5-[1,4-二羟基-4-[5-(1-羟基十三烷基)-2-呋喃基]丁基]四氢-2-呋喃基-2-羟基庚基]-5-甲基-2(5H)-呋喃酮(1)、3-[9-[5-(1-羟基-4-十七烯基)四氢-2-呋喃基]羟基壬基]-5-甲基-2(5H)-呋喃酮(2)、bullatalicin (3)、番荔枝塔宁A(4)、番荔枝塔宁D(5)、泡番荔枝辛(6)、10-羟基-巴婆双呋内酯(7).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泡泡素I和索拉宁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QTRAP-UFLC-MS/MS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番荔枝子中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及PCA和TOPSIS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QTRAP-UFLC-MS/MS)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番荔枝子中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分析比较不同产地样品中25种成分的差异,为番荔枝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Waters XBridge Amide色谱柱(100 mm×2.1 mm,3.5 μm);以0.2%甲酸水(A)-0.2%甲酸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30℃,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TOPSIS分析对不同产地番荔枝子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 15种氨基酸和10种核苷类成分的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4 7);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RSD值均小于3.87%;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4.90%~98.78%,RSD在0.84%~3.01%.不同产地番荔枝子中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海南产的综合质量最高.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根据目标成分优选不同产地的番荔枝子,也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番荔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inn.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现代色谱分离等方法,对番荔枝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番荔枝子超临界CO2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9-hydroxy longimicin C(1)、cis-9-hydroxyfolianin(2)、panatelin Y(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豆甾-4,22-二烯-3-酮(5)、豆甾-4-烯-3-酮(6)、24-亚甲基-8-羊毛甾烯-3β-醇(7)、筇-羟基多孔甾-5-烯-7-酮(8).结论:其中,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番荔枝子中3个新番荔枝内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番荔枝子的化学成分.方法:番荔枝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经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与中、高压制备液相等现代技术手段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紫外光谱等解析其结构.结果:从番荔枝子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is-solamin-B(1)、cis-D9-solamin-A(2)、cis-solamin-C(3)、laurifolin (4)、bullatin(5)、cis-uvariamicin-Ⅰ (6)、squamostatin-A(7).结论:其中,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番荔枝子中4个新的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多种现代色谱技术对番荔枝子超临界CO2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确定其结构.结果 从番荔枝子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12-[5-[5-(1-羟基十二烷基)-2-四氢呋喃基]-2-四氢呋喃基]-9,12-二羟基十二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1)、3-[11-[5-[5-(1-羟基癸烷基)-2-四氢呋喃基]-2-四氢呋喃基]-8,11-二羟基十一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2)、3-[9-[5-[5-(1,3-二羟基十四烷基)-2-四氢呋喃基]-2-四氢呋喃基]-9-羟基壬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3)、3-[8-[5-[5-(1-羟基十四烷基)-2-四氢呋喃基]-2-四氢呋喃基]-2,8-二羟基辛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4)、阿诺西林甲(5)、annosquacin A(6)和乙酰紫玉盘素(7).结论 化合物1~4为4个未见报道的新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顺式-11-羟基鳞状辛素丙(1)、10-羟基鳞状辛素(2)、鳞状亭素戊(3)和鳞状亭素己(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