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檗碱桥酶高效原核表达及生物合成l-SLR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左旋金黄紫堇碱(l-Scoulerine,l-SLR)是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benzylisoquinoline alkaloids,BIAs)的关键中间体,由小檗碱桥酶(berberine bridge enzyme,BBE)催化左旋网状番荔枝碱(l-Reticuline,l-RL)合成.基于前期首次实现加州罂粟小檗碱桥酶(Eschscholzia californcia berberine bridge enzyme,EcBBE,EcBO)的原核表达,通过更换原核表达载体及共表达分子伴侣,构建高效表达EcBO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株,实现l-RL向l-SLR的高效转化.结果表明,EcBO与分子伴侣pGro7 共表达的工程菌株A的酶活力达到 194.14 U/L,较原始酶活力提高了 9.22 倍.进一步对菌株A生物合成l-SLR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在TB培养基中,当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浓度为 0.04 mmol/L,L-阿拉伯糖浓度为 4 mg/mL,16℃下诱导 18 h,0.2 mg/mL l-RL,37℃转化 18 h,l-SLR产量为 144.19 mg/L,较初始菌株提高 4.72 倍.综上,通过在原核系统中共表达分子伴侣pGro7 与EcBO实现了EcBO高活性表达,显著提高了l-SLR的生物合成效率,为高效生物合成l-SLR及其他BIAs类生物碱提供了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微生物转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广泛分布于木兰科、防己科、番荔枝科、罂粟科、芸香科、樟科、小檗科等植物中,具有抗肿瘤、镇痛、止咳、降压、抗菌、抗炎、免疫抑制等多种生理活性,吗啡、罗通定、可待因、青藤碱、罂粟碱等多种药物已应用于临床.鉴于其广泛的临床应用,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结构修饰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生物转化由于效率高、手性及立体选择性强、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反应过程绿色环保等特点,在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转化在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结构修饰中的应用,为更深入的研究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提供一定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并对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使用反溶剂沉淀法中的超声法制备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考察其处方和制备工艺参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和电位,透射电镜考察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并对其人工胃肠液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MTT比色法比较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和溶液对HepG2细胞毒性差异.结果 制备方法为将10 mg番荔枝总内酯与1 mg PGDA共溶于1 mL有机溶剂中,超声(250 W)快速注入到5 mL水中,减压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调整总体积至5 mL.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46.0±2.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84±0.02,Zeta电位(26.0±2.0)mV,纳米混悬剂几乎呈类球型,粒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分布比较均匀;人工胃肠液内4 h稳定存在,粒径基本不发生变化;对HepG2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组的细胞增殖抑制效果均优于溶液组.结论 制备了以PGDA为载体的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解决了药物的难溶和给药问题,为番荔枝总内酯的纳米剂型研究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鹰爪花中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鹰爪花(Artabotrys hexapetalus)的化学成分,采用各种柱层析和色谱方法从鹰爪花茎中分离鉴定了12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光千金藤定碱 (1)、四氢非洲防己碱 (2)、四氢药根碱 (3)、前莲碱 (4)、奥可梯木种碱 (5)、华防己碱 (6)、深山黄堇碱 (7)、光千金藤碱 (8)、鹰爪花碱 (9)、lanuginolide (10)、isoscoulerine (11)和N-甲基阿西米洛宾 (12).其中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鹰爪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对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长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20和10 μ g mL–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帕金森病细胞旁路开放对FLZ体外跨血脑屏障模型转运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考察生理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病理状态下细胞旁路开放对番荔枝酰胺衍生物FLZ体外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转运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原代培养的正常和PD模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cerebral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rCMECs),与同种属的C6胶质细胞建立非接触式和接触式体外BBB共培养模型,分别考察转运蛋白中与PD相关且人和大鼠BBB均高表达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PD病理下细胞旁路开放对FLZ跨生理和PD病理BBB转运的影响.结果 FLZ在细胞旁路未开放的生理和细胞旁路开放的PD病理体外BBB模型中的跨膜转运,都表现出剂量依赖的极性转运特性,Papp (B~A)> Papp (A~B),具有易透过BBB能力和高外排现象,并呈现出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P-gp抑制剂5μM zosuquidar可以显著降低FLZ外排,增加转运.而细胞旁路途径开放会促进FLZ进入BBB,但外排率与未开放细胞旁路途径无显著差异.表明虽然PD病理状态下细胞旁路通透性增加引起了FLZ入脑量升高,但这一作用依然被P-gp的外排所抵消.结论 生理和PD病理状态下影响FLZ透过BBB的主要因素还是由BBB中P-gp介导的外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深圳市内伶仃岛山蒲桃+红鳞蒲桃-小果柿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深圳内伶仃岛位于珠江口,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且位于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以内伶仃岛尖峰山的山蒲桃+红鳞蒲桃-小果柿群落为对象,通过设置典型样地2400 m2开展野外调查和群落学研究.结果表明:(1)该样地共有维管植物46科79属102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8种,种子植物40科72属94种.群落优势科与表征科以樟科、大戟科、番荔枝科、芸香科、茜草科、棕榈科等为主,显示具较强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性质;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以热带属占优势,共有61属,占88.40%;温带仅占11.60%.(2)群落乔木层主要优势乔木有:山蒲桃、红鳞蒲桃、短序润楠、刺葵、白背槭等,重要值依次为:16.72%、9.79%、7.44%、6.18%、4.80%.灌木层主要以小果柿占绝对优势,这是一个重要的岛屿性特征种.(3)乔木层优势种群年龄结构以IV级、V级立木占优,群落处于中期演替阶段,种群竞争活跃;物种多样性Shannon指数H'=3.64,Simpson指数D=0.95,Pielou均匀度指数Jsw=0.79,Margalef丰富度指数(D′)=13.32.在整体上,该群落是一个保存良好的中生性常绿阔叶林,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主要种群偏向集群分布,亦为典型的南亚热带地带性群落,处于演替的活跃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来源番荔枝种子中8种内酯类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测定番荔枝种子中多种番荔枝内酯类成分含量的方法,为番荔枝种子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Agilent RP-C18(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柱温30℃,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以220 nm为检测波长,测定8种不同番荔枝内酯类成分的含量.结果 建立的分析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高,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结论 建立的分析方法可靠,可用于评价不同番荔枝种子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种番荔枝科(Annonaceae)植物导管分子及其穿孔板的比较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番荔枝科是被子植物基部类群,木兰目中最大的一个科.为了解暗罗属(Polyalthia)的海南暗罗(Polyalthia laui)、假鹰爪属(Desmos)的假鹰爪(Desmos chinensis)、紫玉盘属(Uvaria)的山椒子(Uvaria gran-diflora)、瓜馥木属Fissistigma)的瓜馥木(Fissistigma oldhamii)四个种的导管与穿孔板的形态学特征,该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导管分子及穿孔板形态进行观察,首次展示了这4属4种的导管分子与穿孔板的形态特征,并对其导管的长度与直径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这四个种导管分子端壁均为单穿孔板,部分穿孔板具尾,不同种在导管与穿孔板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长度与直径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其种间差异极显著,导管长度与直径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其没有相关性.综合导管的形态学特征与统计学分析结果,该研究认为在这四个种中,假鹰爪的导管分子直径与长度变化幅度都不大,长度较短,直径最大,穿孔板平截,不具尾或具小尾,其导管分子处于较高的演化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番荔枝子中番荔枝内酯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渗漉、萃取、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紫外、核磁、质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番荔枝种子醋酸乙酯部位分得7个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7-[5-[1,4-二羟基-4-[5-(1-羟基十三烷基)-2-呋喃基]丁基]四氢-2-呋喃基-2-羟基庚基]-5-甲基-2(5H)-呋喃酮(1)、3-[9-[5-(1-羟基-4-十七烯基)四氢-2-呋喃基]羟基壬基]-5-甲基-2(5H)-呋喃酮(2)、bullatalicin (3)、番荔枝塔宁A(4)、番荔枝塔宁D(5)、泡番荔枝辛(6)、10-羟基-巴婆双呋内酯(7).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泡泡素I和索拉宁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QTRAP-UFLC-MS/MS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番荔枝子中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及PCA和TOPSIS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QTRAP-UFLC-MS/MS)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番荔枝子中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分析比较不同产地样品中25种成分的差异,为番荔枝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Waters XBridge Amide色谱柱(100 mm×2.1 mm,3.5 μm);以0.2%甲酸水(A)-0.2%甲酸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30℃,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TOPSIS分析对不同产地番荔枝子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 15种氨基酸和10种核苷类成分的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4 7);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RSD值均小于3.87%;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4.90%~98.78%,RSD在0.84%~3.01%.不同产地番荔枝子中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海南产的综合质量最高.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根据目标成分优选不同产地的番荔枝子,也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