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承制从势"思想探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中医机理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承制从势"思想源于"亢害承制"理论,认为机体与生俱来的"承制自稳"功能是消除"亢害之乱"的决定性力量,医疗干预当遵循"从其势,助其力"原则.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的本化病邪为具有湿毒属性的疫戾之气,多挟寒、热、燥、风等兼化病邪,治疗当"分期分型,辨证论治,宗法温病,承制从势".直接助力宜扶正祛邪,顺从制势,旨在增强承制自稳功能并直接清除体内新冠病毒,主要治法为宣肺祛湿败毒;间接助力宜对症打援,截断病势,重视基础病治疗,意在为承制自稳功能清除体内新冠病毒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主要治法为健脾散寒通腑.痰瘀闭肺是由重转危、由闭转脱的关键病理机转,须在"承制从势"思想指导下,综合运用直接助力与间接助力的各种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温病理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践与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从温病学理论出发,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系统探讨该病的中医病名、发病类型、病因属性、病机变化、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认为该病属于温病中的温疫病,其病因属性为湿热疫戾之气.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在人体正气亏虚时,伏藏于肺脾,可按伏气温病认识和治疗.湿热疫戾之气可自发于里,也可由外邪引动,并长期停留气分,形成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证.湿热弥漫,可出现心、脑、舌、鼻、耳等上窍被蒙表现.病变过程或后期,根据湿与热的程度,既可伤阴亦可伤阳.涉及脏腑主要是肺、脾、心、肾.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虚、瘀.基本治则是祛邪扶正、透邪外出,并根据湿热轻重及外邪性质确立不同治法和选方用药.例举本病不同阶段常见的发热、咳嗽、疲劳、失眠验案,并分析证治思路及体会以佐前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仝小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的认识和辨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1/13
总结仝小林院士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的临床经验,为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提供治疗思路.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中医学"寒湿疫",病因为寒湿戾气,病程分为郁、闭、脱、虚四个阶段,重症主要处于"闭"和/或"脱"二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闭"期病机为疫毒闭肺,治当宣肺通腑、化痰通络,以子龙宣白承气汤为主方加减治疗;"脱"期病机为内闭外脱,治当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宣肺通腑、化痰通络,以破格子龙宣白承气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脾恶湿”理论治疗艾滋病临床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艾滋病脾虚湿盛证患者早期以外感湿热疫戾之邪为主,中后期随着湿热之疫毒潜入人体内部,深伏于膜原,侵淫脏腑,日久不愈,最终导致脏腑失调,正气虚弱,尤以脾气虚弱为主.脾为后天之本,在艾滋病的辨证治疗中,首先“治脾以安五脏”.以“脾恶湿”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艾滋病的分期治疗,通过合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以期达到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9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结膜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具有强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病毒可通过各种媒介粘附于眼、鼻、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从而导致感染,眼结膜为暴露性器官,可能作为传播途径之一,且结膜炎为此次疫病的临床表现之一,需引起重视.现代中医将本病归属于“天行赤眼”范畴,病因涉及毒、燥、火、湿,累及肺、脾二脏,基本病机为中焦土气不足,猝感疫戾之气,或寒湿,或湿热,夹毒犯目;或疫气侵犯肺卫,由内感发,循肺经上攻于目为病.本病病情变化迅速,有强传染性和致病性,严重者出现脏腑衰竭甚至死亡.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将本病分为不同时期,分别给予相应治疗,整体辨证与眼局部辨证相结合,同时注意在辨证施治过程中正气的固护,重视“戾气”传染的致病途径,做好防护.本文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所致眼部疾病的特点,总结其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西医认识以及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预防及诊疗方案汇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尽可能全面地汇总国家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多位中医临床专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预防及诊疗方案,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20年2月1日(含)之前网页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国家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管局)及各省份卫健委、中管局的新冠肺炎相关诊疗方案,国医大师、院士、知名中医临床专家等通过公开渠道发表的见解,制定资料提取表,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达成共识.在筛选和资料提取过程中遇到分歧时,提请第三人共同决策.资料提取表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来源、发布时间、发布机构)、病机病位、分期、治法治则、症状、舌脉、注意事项、用药方式、药物加减、制定方法.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20年2月1日(含)之前国家卫健委、国家中管局及17个省份的新冠肺炎防治方案以及14位中医专家的个人见解.其中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吉林、云南6个省和自治区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河北、山东、天津、甘肃、上海5个省和直辖市根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制定了诊疗方案.官方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主要是组织专家讨论形成.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防治方案是在本省出现确诊病例的时点后颁布的.共提供预防方药83种、医学观察期方案8个、临床治疗初期方案31个、临床治疗中期方案22个、重症期方案17个以及恢复期方案16个. 结论 各方对该疾病的认识病位主要在肺,病因病机多为疫戾之气,以“湿”为主,但细节不尽相同,证型和处方亦不同,体现了本病的复杂性.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预防期、观察期、临床治疗初期、临床治疗中期、重症期、恢复期)发布了相对应的治疗方案,既体现出中医在用于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又体现出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同病异治的理念.权威机构需要及时将应急时的经验性诊疗方案快速升级为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以更好地服务临床急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洽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瘟疫"范畴.遵循中医疫病学的认识方法,根据武汉本年度的物候学特点,归纳一线临床医师搜集的52例确诊病例中医四诊信息和证治经验,我们认为本病诱因是气交失常,人群普遍易感于从口鼻而入的秽戾之邪,核心病机为"湿、热、毒、瘀、虚","湿毒"特征的疫疠之气侵袭肺脾,继而存在着湿热性温病的正局与变局传变.中医治疗宜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期论治.以辟秽解毒为核心治则,应用升麻、当归的基础上,分消走泄,宣畅气机,化瘀通络贯穿始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脾相关病机及证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肺脾相关.中医治疗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4期,应以解毒宣肺健脾化湿贯穿始终,初期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湿为主,中期侧重宣肺平喘、通腑解毒,重症期温阳开闭固脱,恢复期补肺健脾化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戾气学说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诊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人感染后出现的症状相似,且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与中医学所述之戾气相似.从此次戾气致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为寒湿疫,侵犯人体途径为侵卫犯肺,直犯营血,逆传心包,邪气也可直趋中道,伏于膜原.病情传变可由表入里,又窜走六经、三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在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表现症状略有不同.早期病机为湿毒郁肺,枢机不利,宜化湿解毒、宣肺行气,方选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加减;中期病机为热毒闭肺,腑气不通,宜清热宣肺、通腑泻热,方选麻杏石甘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极期病机为内闭外脱,宜开闭固脱、清热救逆,方选四逆汤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加减;恢复期病机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余邪未尽,宜益气养阴,补脾肺,祛余热邪毒,方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在预防方面,应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可用玉屏风散加味益气固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新型肺炎防治分析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五运六气理论对时令疫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防控具有系统阐述,强调天人气化、扶"正祛邪"是中医防治时令疫病的重要理论基础.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属时令疫病范畴,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主体处于己亥年终之气,少阳相火内蕴,复被寒气阻遏,脾胃功能偏弱,适逢武汉本季气温偏高、湿度较大而诱发本病,为寒热错杂、脾虚湿困证之时令疫病.其防治原则需在清热透表、调畅枢机的同时兼顾脾胃、相火,重症者兼顾心阳.药物预防及轻症治疗推荐柴胡剂枢转气机、透热转气,日常调理首重饮食调控,避免食积助火、大剂苦寒重伤.大寒至立春前后进入庚子年五运六气格局,需关注时令转换与证候"拐点"的地域差异,适时调整防治策略.受金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及主客气影响,肺金肝木易失衡,脾胃功能渐趋恢复,疫情回落得益于时令转换及防控得力.2020年2~3月初春,春生之气被寒水客气郁遏,主症仍见外寒内热证,或由湿重渐转向燥症与燥湿相兼证,治宜泻肺宣气、疏散郁热、柔肝润燥,防控重点仍在青壮年人群,重症及年老体弱者仍需兼顾心阳、脾胃.初夏4~5月天气回暖,风火相扇,外感逐渐减少,防控重点应由呼吸道疾病转到心脑血管疾病;时有寒潮反复,届时高低年龄组人群仍需关注呼吸道疾病.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分析,并相较于五运六气格局相似年份的中国疫病史料、近10年1~3月流行性感冒疫情及高病死月份的运气因素分析等,倾向于国富民安、时气小有异常、不具疫戾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