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为干扰对白冠长尾雉的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人类活动会改变地区原始的生态环境,对当地动物种群的空间利用产生影响.因此,了解人为干扰条件下濒危物种对空间的利用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保护.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是对动物空间需求最好的度量,掌握这些信息对有效保护鸟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和2021年对湖北省广水市平靖关村周边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进行追踪,获得了 47组白冠长尾雉的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信息.将实际栖息地利用率的置信区间与理论利用率相比得到白冠长尾雉对栖息地的偏好,并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栖息地利用率和活动区面积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剔除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白冠长尾雉主要利用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但按照干扰强度划分后,低干扰区的白冠长尾雉只倾向于利用针阔混交林.雄性个体对落叶阔叶林的利用率与居民点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低干扰区雌性个体对落叶阔叶林的利用率与居民点距离呈反比,而对针阔混交林利用率与居民点距离呈正相关,雌性个体在高干扰区对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随居民点和农田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活动区面积方面,雌性的面积显著大于雄性,并且在高干扰区活动区面积与居民点距离呈负相关.以上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关地栖性森林鸟类在人类主导的环境中的活动区及栖息地利用的响应,为地栖性森林鸟类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进一步查清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丰富生物编目,我们于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公里网格全境布设监测.共记录兽类5目10科18属20种、鸟类7目18科34属42种,其中新增保护区记录1 1种,记录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7种.相对多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和野猪(Susscrofa)是该区域内常见兽类,而地栖雉类则以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为主.分时段的相对多度指标表明,小麂在6:00-15:00和17:00-21:00两个时段均保持活跃,猪獾则偏好5:00-6:00和19:00-23:00活动,野猪在6:00-7:00最为活跃,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12:00-13:00,而灰胸竹鸡的活动高峰分别为14:00-15:00和16:00-17:00.在物种丰度上,单个相机位点的平均拍摄物种数显示,在缓冲区、灌丛及针阔混交林以及800-1,200 m海拔段上物种较多.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此区域的动物多样性资源并促进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利用红外相机研究白冠长尾雉日活动节律与人为干扰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鸟类,其面临的人为干扰压力日趋严重.为更好地了解白冠长尾雉对不同人为干扰强度的响应,我们于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其东部分布区的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康山)、湖北中华山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华山)和湖北平靖关村及三潭风景名胜区(平靖关),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其日活动节律,并借助重叠系数测算了其与人为干扰在时间上的重叠程度以及与人为干扰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连康山的人为干扰强度最高,而中华山和平靖关的人为干扰强度接近且均低于连康山.雄性白冠长尾雉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日活动节律在三地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雌性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日活动节律在平靖关与连康山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非繁殖期日活动节律在中华山与连康山之间、平靖关与连康山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各地白冠长尾雉日活动高峰和人为干扰出现的高峰也存在差异,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错峰活动现象,其中在人为干扰最强的连康山,白冠长尾雉的活动与人为干扰的重叠程度最低.这些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节律可能受人为干扰的影响,且在行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它们可以通过调整日活动节律来适应人为干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物种分布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评价——以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保护区类型,该类型自然保护区通常具有复杂多样的保护对象,因此对其进行功能区划需全面考虑各种保护对象的需求.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有利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有效性.以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该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样线和红外相机调查,获取白冠长尾雉及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分布点数据,结合收集的环境数据,采用MaxEm模型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和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进而分析物种与该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空间关系,及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分布与人为干扰强度的空间关系,评估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对白冠长尾雉和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保护有效性.结果 表明,保护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为33.84 km2,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96%、3.84%和9.19%,自然保护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比例偏低.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并不能充分满足保护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需要,且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临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的影响,这对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的生存产生潜在威胁.因此,结合保护区内保护价值与人为干扰分布现状,针对白冠长尾雉及相关物种的受胁情况提出两种不同的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方案,在不降低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前提下,提高核心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及相关物种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比例,同时降低保护区内人为干扰强度.本研究可为该保护区保护白冠长尾雉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其他以野生动物为保护目标的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提供指导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广西雅长发现白冠长尾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是分布狭窄的全球性易危鸟类.2020年5月,在位于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的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白冠长尾雉活动,确认为广西鸟类分布新记录种.生境的丧失和河面的加宽导致广西西北部的白冠长尾雉可能形成一个与贵州分布区隔离的孤立种群,建议对其分布区和种群数量进行专门调查,为相关部门制定白冠长尾雉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四川蜂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19年7月-2020年6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四川蜂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统计出保护区鸟类14目54科18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四川省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种,均为易危(VU)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17种;中国特有鸟类10种.居留型方面,保护区鸟类以留鸟为主(59.57%);区系特征方面,繁殖鸟以东洋界种类为优势,但古北界种类比例也较高(20.99%),表明该区域在动物地理区划上的过渡性.将保护区划分为5类生境(针叶林、阔叶林、灌丛、湿地和农耕区),各生境中优势种明显;物种多样性以阔叶林最高,农耕区次之,表明这2类生境在鸟类多样性维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针叶林中的落叶松人工林生境过于单一,仅发现2种鸟类.群落组成相似性结果表明,农耕区生境与灌丛、针叶林和阔叶林3种生境之间相似性都较高,其中农耕区生境与灌丛生境相似性最高,针叶林与阔叶林之间相似性较高.建议保护区加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nes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等珍稀保护鸟类的调查和监测力度,加强对农耕区等重要鸟类生境的巡护和宣传力度,适时对保护区内的落叶松人工林进行林分改造,人为制造林窗并补植阔叶树种,以提高其生物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神农架国家公园鸟兽多样性的红外相机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神农架国家公园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2017年9月—2019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鸟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兽类7目17科29种、鸟类8目18科4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即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东北梅花鹿Cervus hortulorum、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包括黑熊Ursus thibetanu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等,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列为EN、VU和NT的分别有3种、3种和4种.有效探测数多的兽类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2718次)、野猪Sus scrofa(2159次)、东北梅花鹿(1630次)和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1136次),共占兽类有效探测总数的71.34%,相对多度指数(RAI)分别是54.05、42.93、32.41和22.59.鸟类中有效探测数多的是红腹角雉(238次)和红腹锦鸡(229次),占鸟类有效探测总数的59.34%,RAI分别为4.73和4.55.另外,本次调查首次记录到白化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白化小麂2种白化动物.通过建立覆盖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的系统性的红外相机监测体系开展常态化的野外监测,及时动态更新和丰富保护地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对提高神农架国家公园在生物多样性资源监测保护力度和科学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湖北省鸟类分布新记录——日本歌鸲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22年2月26-27日,笔者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素山寺林场(114°14′E,31°12′N)观测到日本歌鸲Larvivora akahige雄鸟1 只,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鹟科Muscicapidae.发现该鸟的生境为林场中山地溪流及其附近的灌丛.同域观察到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白额燕尾Enicurus leschenaulti和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后河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的变化,我们通过样线、红外相机调查和检索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后河保护区鸟类名录,并将其与后河保护区1999年科学考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于2017-2019年共在后河保护区内设置了82 km的鸟类调查样线,共在309个位点上放置了红外相机,累计99,586个相机日.我们用"后河""鸟类""湖北省"等关键词搜索相关出版物,并查阅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经审核后发布的鸟类信息,结合样线和红外相机调查结果形成后河保护区鸟类名录.共整理得到后河保护区鸟类255种,隶属于16目55科.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包括中华秋沙鸭(Merguss quamatus)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46种,包括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棉凫(Nettapus coromandelian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灰林鸮(Strix aluco)、蓝鹀(Emberiza siemsseni)等.此外,后河保护区有11种中国特有鸟类,占我国特有鸟类种数(n =93)的11.83%.在区系成分上,后河保护区鸟类以东洋种为主(151种,占59.22%),其次为广布种(55种,占21.57%).与1999年科学考察结果相比,鸟类增加了116种,其中有1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在区系组成上,后河保护区内东洋种占比增加,包括分布区向北扩散的物种成分.此外,本次调查未记录到20世纪在保护区内有分布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和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本研究表明,后河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高、特有种及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后河保护区内野生鸟类动态变化,可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案设计和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日活动节律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平靖关村布设红外相机25台,记录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活动节律,并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白冠长尾雉日活动节律不同,呈现错峰现象.5-7月是雏鸟集中出现的时期,育雏雌性成鸟有2个活动高峰期,而同期非育雏雌性成鸟有3个高峰期,雄性成鸟高峰期则不显著,不同性别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节律有明显差异;7-9月是亚成体逐渐增多的时期,亚成体、同期雌性成鸟和雄性成鸟在清晨、中午和傍晚均有3个高峰期;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白冠长尾雉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均较高,其中重叠最高的为亚成体和雌性成鸟,重叠系数达0.96.研究表明,白冠长尾雉日活动节律在年龄和性别间均存在差异,自身生活史阶段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对白冠长尾雉保护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