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系统掌握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于2020年7月—2021年10月,在该保护区1km ×1 km网格内按海拔带布设71台红外相机,对兽类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开展调查.调查期间,累积17 690个独立有效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8 274张,其中兽类3810张,鸟类2 958张,家畜829张,人类677张.共记录兽类20种,分属6目12科,鸟类72种,分属7目20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合计占拍摄物种总数的17.39%.保护区内兽类相对多度指数前五的物种为: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野猪(Sus scrofa).鸟类相对多度指数前五的物种为: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斑胸钩嘴鹛(Erythrogenys gravivox)、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本次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兽类新记录3种: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灰头小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鸟类新记录 42种,包括丘鹬(Scolopax rusticola)、灰头灰雀(Psittiparus gularis)、蓝歌鸲(Larvivora cy-ane)等.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在不同海拔、生境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兽类物种数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鸟类物种数在不同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为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提供真实的影像资料,不仅更新了该区域物种资源的数据库,还为保护区的科学保护和精准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灵猫的活动节律与栖息地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关该物种在我国的当前分布和栖息地生态学的资料非常有限,不利于其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作者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技术监测调查了小灵猫的分布,采用核密度函数和Vanderploeg & Scavia资源选择指数分析了小灵猫的活动节律和栖息地选择.本次调查在区内50个位点共布设了 120台红外相机,总相机工作日累计24,778天,获得独立有效照片6,250张,调查期间在13个位点获取了48次小灵猫独立有效探测,证实小灵猫在该区域稳定存在.小灵猫的活动节律为典型的夜行性,日活动曲线呈单峰分布,活动高峰处于22:00前后.区内小灵猫对于人类活动在时间层面呈现明显回避(重叠系数△=0.04),与同域分布竞争物种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之间存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离(P<0.001).在栖息地选择上,小灵猫偏好利用食物资源丰富的杧果(Mangifera indica)林、乔木郁闭度中等(50%-75%)、干扰强度中低的生境.本调查研究填补了海南岛小灵猫分布及生态信息方面的空缺,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也为更多区域野生小灵猫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祁连县片区雪豹及其同域鸟兽分布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物种编目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长期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提供物种分布影像资料佐证对于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至关重要.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祁连县片区自东向西差异明显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诸多野生动物类群.2017年9月至2021年12月,为了调查该片区内雪豹(Panthera uncia)及同域分布物种本底数据,在雪豹适宜生境选取187个位点利用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调查期间,累积获得44946个有效相机工作日,收集独立有效照片14330张(含雪豹466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78种,其中兽类5目12科27种,鸟类7目18科51种.记录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包含雪豹、荒漠猫(Felis bi-eti)、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藏野驴(Equus kiang)、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秃鹫(Aegypius monach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和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国家 Ⅱ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三有"动物4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野生动物1种,易危(VU)3种,近危(NT)5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濒危、易危和近危的分别有3、5、7和17种.相对多度指数(RAI)排名前5位的兽类依次是岩羊(Pseudois nayaur,RAI=128.18)、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RAI=50.17)、赤狐(Vulpes vulpes,RAI=11.30)、灰尾兔(Lepus oiostolus,RAI=10.72)和雪豹(RAI=10.37);RAI 排名前 5 位的鸟类依次为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RAI=8.30)、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RAI=5.18)、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RAI=3.87)、棕颈雪雀(Pyrgilauda ruficollis,RAI=4.32)和喜鹊(Pica pica,RAI=3.65).本次在祁连县境内监测到的斯氏高山?(Alticola stoliczkanus)、藏雪雀(Montifringilla henrici)和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为祁连山地区新记录物种.此外,红外相机还监测到较多的放牧活动(RAI=56.09).本研究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区域物种编目以及制定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2018年12月—2021年9月采用公里网格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的125个公里网格中布设了162台红外相机进行调查监测.累计42 078个相机工作日内获得有效探测照片9 225张,鉴定出6目13科23种哺乳动物,有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相对多度和网格占有率较高.人类活动对区内哺乳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影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沿海拔梯度从低到高呈中峰模式.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园内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完善了园内哺乳动物编目信息,为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和规划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关注大情境下真实问题的深度挖掘——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4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1 原题呈现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红外相机调查上海市区小灵猫的活动节律、栖息地利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在城市环境下分布和栖息地的研究存在显著空缺.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调查了上海新江湾区域25个位点,累计总有效红外相机工作日1,581 d,在9个位点独立探测到小灵猫65次.基于红外相机影像完成了对小灵猫初步的个体识别,探明了上海市新江湾区域存在一个至少包含5只小灵猫个体的极小种群.研究发现,小灵猫的活动节律呈严格夜行性,日活动曲线呈双峰分布,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夜间21:00和凌晨02:00前后.小灵猫对于人类活动和流浪猫呈现不同程度的时间和空间回避,与人类活动时间重叠度指数低(Δ=0.15),并显著回避人类相对活动高的区域;与流浪猫活动空间回避不显著,但在时间上显著回避.在栖息地利用上,小灵猫多分布在新江湾区域靠近水域的林灌丛生境中,其适宜生境在城市环境中很可能处于快速退缩中,具有独特的研究和保护价值.研究结果初步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空缺,能够为推动以小灵猫为代表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内蒙古乌拉特荒漠北山羊集群行为及季节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探究影响北山羊(Capra sibirica)种群动态变化和集群大小的主要因素,可为北山羊种群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内蒙古乌拉特荒漠地区对北山羊的集群类型、大小及其季节性差异进行调查.共记录北山羊648群次,总计1187只次,将其分为混合群、雌性群、母仔群、雄性群和独羊5种集群类型.其中,独羊386群次(59.6%),母仔群103群次(15.9%),雄性群81群次(12.5%),混合群65群次(10.0%)和雌性群13群次(2.0%).北山羊最大群为11只,最小群为1只,全年平均集群大小为(1.83± 1.45)只.在冷暖季,北山羊均以1~3只集群为主.各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及其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集群大小出现频次的季节性差异也极显著(P<0.001).不同集群类型的集群平均大小在冷暖季间有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栖息地类型是影响北山羊集群大小的主要因素,食物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和自身的繁殖周期是影响北山羊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域内食物缺乏,北山羊的生存环境堪忧,建议政府建立保护区,减少或转移部分北山羊分布区范围内的牲畜,减少人为干扰,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调查四川都江堰破碎化森林鸟兽多样性及优势种活动节律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当前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然而,生境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和活动节律影响的研究仍然不足.本研究于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四川都江堰地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对21个破碎化森林斑块中的兽类、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以期了解破碎化森林中野生动物资源状况,以及探明斑块大小、演替阶段对鸟兽多样性和优势种活动节律的影响.本研究鉴定出野生兽类和鸟类共63种,隶属10目25科,其中兽类11种,鸟类5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等12种,中国特有动物有藏酋猴、小麂(Munitiacus reevesi)、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等7种.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的物种仅猪獾(Arctonyx collaris)1种,近危(NT)的有藏酋猴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2种.兽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随斑块大小增加而增加,鸟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与斑块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兽类、鸟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与森林演替阶段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鸟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在旱季显著高于雨季,兽类的相对多度在雨季明显高于旱季,而兽类的物种数在旱季和雨季间没有显著差异.优势物种红腹锦鸡和灰胸竹鸡的日活动节律曲线高度重叠且无显著分化;两种鸡形目物种的日活动节律重叠度随斑块大小的增大而增加,随森林演替进行而降低,与人为活动干扰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规避现象.结果表明,生境破碎化主要影响兽类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鸟类的日活动节律.因此,应加强运用红外相机等新技术对非保护区、非国家公园等破碎化生境内野生动物多样性的监测、研究和保护.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物种共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鹇日活动节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调查和分析了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性比、集群方式和日活动节律.调查期间共获得244个有效位点的数据,累计58 890个工作日,收集到33 276份白鹇的照片和视频,有效探测5 687次,统计出雄性成体(含亚成体)3 946只次,雌性4 179只次,雌雄性比为1.06:1.记录到群体大小从2至12只不等,群的组成方式多样.日活动节律分析的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时间段为5:00~ 18:00时,于6:00时、11:00时和16:00时有3个活动高峰,其间于10:00时和14:00时出现两个活动的低谷.雌雄个体的日活动节律基本一致,但雄性个体相比雌性清晨的活动高峰延长lh(雌性6:00 ~ 8:00时,雄性6:00~9:00时),而午后的静息低谷推后lh(雌性14:00时,雄性15:00时).日活动节律密度函数分析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白鹇在春季和冬季存在早晚两个明显的活动高峰,而夏季和秋季在6:00~ 18:00时都较为活跃.同时,相比其他季节,白鹇在冬季早晨开始活动的时间推迟,傍晚结束活动的时间提前.不同季节的比较表明,白鹇在冬季和春、夏季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最低.白鹇日活动节律在低海拔带(200~700m)和高海拔带(700~1 200m)上存在差异,低海拔带个体在夏季和冬季的傍晚比高海拔带个体活跃.本研究结果为保护区内白鹇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亚洲象个体识别和种群数量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动红外照相技术,估算了该地区亚洲象的最小种群数量.本研究于2016年1月,在研究区域内共布设27个红外相机位点,野外安放时间为4个月.调查期间,每台相机的有效捕获日为9-52 d不等(均值为24d),红外相机有效捕获日621d,拍摄到亚洲象照片共1 944张.通过红外相机照片开展个体识别,最终估算出尚勇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最小种群数量为69头(其中成年象38头,亚成年象15头,幼象16头).拍到7头活动于中国—老挝边境区域的跨境象群.本文探讨利用红外相机拍摄的亚洲象照片进行个体识别的方法,指出与常规调查方法相比较的优势和不足,作为快速、实时有效的种群评估方法的价值.研究结果丰富了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数据库,为研究、制定和开展亚洲象保护行动提供重要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