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传感器标记的野生动物追踪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对动物的标记、定位与追踪是研究其空间运动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动物个体佩戴的传感器为核心的野生动物追踪技术被引入我国,广泛用于野生动物行为与生态研究.为全面地了解中国野生动物追踪技术的应用现状,本研究系统检索了 1970-2022年间在中国开展的野生动物追踪研究论文,统计并汇总了基于传感器的追踪技术类别、应用动物类群、研究领域及研究地点等信息.本研究共收集到论文519篇,涵盖了分属7纲32目的共计185个物种.动物追踪研究地点覆盖我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其中最为集中的区域主要包括青藏高原东缘及周边山地、长江中下游区域、华东至华南沿海以及东北地区.所使用的技术类别包括5类:无线电遥测(RT)技术(占总研究数量的47.7%)、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3.2%)、光敏全球定位传感器(GLS)技术(0.6%)、基于Argos系统(ASS)的卫星追踪技术(9.3%)、基于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NSS)的卫星追踪技术(39.3%).在各类技术中,甚高频(VHF)RT技术是我国使用历史较长、数量较大的技术;ASS和GNSS技术引入较晚,但增长迅速,其中GNSS技术在近5年来已经成为应用最多的技术.RT技术在大中型哺乳动物、小型哺乳动物、陆禽鸟类以及两栖、爬行动物追踪中应用最多,游禽与涉禽鸟类的追踪以GNSS技术为主,鱼类追踪研究中ASS技术应用较多,而无脊椎动物的追踪研究则主要使用RFID技术.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所使用的技术类别存在差异,其中迁徙研究主要应用GNSS和ASS卫星追踪技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传感器的野生动物标记、定位与追踪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规模正在快速扩大,标记动物数量、累积数据量快速增加.今后,中国的野生动物追踪研究应进一步扩展研究深度和广度,加强多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倡导并推动数据共享与合作,并进一步推动国产追踪设备及技术的研发与完善,从而为我国野生动物生态研究与资源保护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河南省商城县2种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通过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自然疫源地动物宿主感染新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的调查研究,明确SFTS自然疫源地SFTSV的传播风险与影响因素,为SFTS的针对性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卫星定位技术连续跟踪商城县邱湾村、平塘村和龙头桥村3个村庄部分村民家养狗日常活动轨迹2周并采集血清样本,使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法检测家养狗血清 SFTSV-IgG 抗体,使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家养狗感染SFTSV的潜在环境影响因素;采用夹(笼)夜法和粘鼠板法对家养狗活动区域内的啮齿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种群进行密度调查,针对保守基因进行PCR种类鉴定,并采用荧光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啮齿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SFTSV感染情况.结果 通过卫星定位共追踪26条家养狗的日常活动范围信息,采集37条家养狗52份血清,SFTSV-IgG抗体总阳性率为59.46%;共捕获啮齿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419只,优势种为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未有SFTSV阳性标本检出;家养狗活动中心离主干道路距离远和到过林地的频次多是感染SFTSV的危险因素,家养狗活动中心离林地距离远是感染SFTSV的保护因素.结论 商城县家养狗SFTSV抗体阳性率较高,感染SFTSV与生态环境相关,建议进一步扩大家养动物的种类,开展SFTSV感染情况的研究;啮齿动物的SFTSV感染率低,在SFTSV自然循环过程中的作用需进一步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小兴安岭南麓野猪春冬季行为状态的生境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野猪(Sus scrofa)造成的人兽冲突是我国目前野生动物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往往管理成本高,却效果甚微.了解野猪觅食、卧息等重要行为状态的生境选择规律,对科学管理策略的制定及避免人兽冲突极为重要.以小兴安岭南坡农林混交区域的野猪(5 只雌性,8 只雄性)为研究对象,基于其 2019-2022 年春冬季卫星定位项圈追踪数据,运用隐马尔科夫模型(HMM)识别野猪觅食、卧息和移动的三种行为状态,然后用步选择函数(SSF)研究这三种行为状态的生境选择.结果表明:野猪觅食、卧息和移动的生境需求不同,但均回避落叶针叶林,且性别差异明显,雌性野猪回避农田;地形是影响雌性野猪春季和雌雄野猪冬季三种行为状态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地形和植被类型是影响雄性野猪春季三种行为状态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雌性野猪,在春季,选择海拔高、坡度小的生境卧息、觅食及移动,且卧息和觅食均偏爱阴坡,冬季则选择海拔高,坡度大的阳坡卧息及觅食,偏爱在混交林和阳坡移动;雄性野猪,在春季,选择在混交林和坡度大的阴坡卧息,在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海拔低的区域觅食,在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内、海拔低、坡度小和距河流近的区域移动,在冬季,选择坡度大、海拔高、接近河流的阳坡卧息,在距河流近、坡度小的区域觅食,在常绿阔叶林、坡度小和距河流近的阳坡移动.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的野猪毁田的预测和预警,捕获地点的选择等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人为干扰对白冠长尾雉的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人类活动会改变地区原始的生态环境,对当地动物种群的空间利用产生影响.因此,了解人为干扰条件下濒危物种对空间的利用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保护.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是对动物空间需求最好的度量,掌握这些信息对有效保护鸟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和2021年对湖北省广水市平靖关村周边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进行追踪,获得了 47组白冠长尾雉的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信息.将实际栖息地利用率的置信区间与理论利用率相比得到白冠长尾雉对栖息地的偏好,并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栖息地利用率和活动区面积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剔除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白冠长尾雉主要利用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但按照干扰强度划分后,低干扰区的白冠长尾雉只倾向于利用针阔混交林.雄性个体对落叶阔叶林的利用率与居民点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低干扰区雌性个体对落叶阔叶林的利用率与居民点距离呈反比,而对针阔混交林利用率与居民点距离呈正相关,雌性个体在高干扰区对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随居民点和农田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活动区面积方面,雌性的面积显著大于雄性,并且在高干扰区活动区面积与居民点距离呈负相关.以上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关地栖性森林鸟类在人类主导的环境中的活动区及栖息地利用的响应,为地栖性森林鸟类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野外放归华南梅花鹿活动节律与家域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野外放归是保护生物学上维持稀有濒危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群长期续存的重要途径.对野外放归后动物个体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其科学有效的管理.本研究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 kopschi)为研究对象,利用北斗卫星项圈对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外放归个体的活动轨迹进行了追踪.基于累积获取的21 854条高精度追踪记录,对其活动节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和核心密度估算法(KDE)对其家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野外放归后的华南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呈双峰模式,为晨昏活动类型,双峰主要出现于06:00-09:00和15:00-21:00;(2)活动强度存在季节差异,秋季活动强度大于春、冬和夏季;(3)基于MCP计算的家域面积为(1534.10±467.75)hm2,基于KDE计算的家域面积为(125.18±95.55)hm2(95%)、(18.24±15.12)hm2(50%);(4)华南梅花鹿的家域面积(95%KDE)在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秋季家域面积最大,夏季家域面积最小;(5)重叠度指数显示,雌雄重叠度指数均值(OI=0.44)高于同性别之间的指数(OI雄性间=0.38,OI雌性间=0.14),种群竞争对家域形成有一定影响.建议后续管理中重点关注华南梅花鹿秋冬季的核心分布活动区域,增大巡护频次、减少干扰、冬季持续开展食物投喂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海洋保护区管理与保护成效评估的方法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球物种多样性的持续下降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任务尤其艰巨.海洋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如何对其成效进行评估是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目前针对海洋保护区的评估体系较少,而且评估指标多侧重于管理成效.近年来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多种新技术(如遥感、声呐系统、卫星追踪、基因组学等)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使得从生态系统到基因水平的多层次连续监测成为可能.基于此,建议未来我国海洋保护区成效评估应在充分利用新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长期科学监测,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发展跨学科的综合保护成效评估体系,加强基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保护成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卫星跟踪对大连市矾坨子岛黄嘴白鹭亚成体的迁徙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6月,利用卫星发射器对大连市矾坨子岛上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亚成体的迁徙进行了追踪研究.共安装了13台发射器,仅有5台收集到国内完整数据,损失率达61.54%.研究结果表明,黄嘴白鹭亚成体7月末8月初开始迁徙,主要有2条迁徙路线,1条是沿中国及朝鲜沿海迁徙,主要停歇地为朝鲜西部沿海,大连南部及其岛屿、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香港、海南等地沿海;另1条是在中国内陆迁徙,主要停歇地为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其中,河南省信阳市和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湖是新发现的停歇地.另外,还分析了标记个体2017年没有返回中国境内的卫星数据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医疗设备位置信息管理的追踪定位仪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设计医疗设备位置信息管理的追踪定位仪,以解决医疗设备管理中设备位置的监测问题,提高医疗设备位置信息的精准管理.方法: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以固定式射频识别(RFID)读取终端、手持式RFID信息分析终端和RIFD桌面发卡终端为辅助工具,构成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医疗设备追踪仪终端集成室内外定位模块、通信模块和显示模块等,利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RFID技术采集医疗设备位置及状态信息,实时发送到计算机系统.结果:追踪定位仪的应用,使设备管理科室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的位置状态信息,北斗定位导航技术结合RFID技术,可追踪定位终端精度为1 m,实现了实时采集医疗设备状态和位置信息数据.结论:医疗设备安装追踪定位仪后,可实时掌握医疗设备的位置及使用情况,监测急救设备的使用状态和位置,且外观小巧便于安装,方便急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背根神经节中卫星胶质细胞在疼痛疾病中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研究表明,背根神经节中主要的胶质细胞类型——卫星胶质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背根神经元胞体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参与慢性疼痛的发生与调节.以往研究重点集中在卫星胶质细胞敏化神经元胞体,对于两者间抑制性调节关注较少,且迄今为止两者间交流尚未见有研究进行汇总,并讨论其内在联系.目的:从卫星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结构形态、离子通道、蛋白受体等方面,以及相邻卫星胶质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对近年来两者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信息交流等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方法:以"pain,satellite glial cell,DRG"和"疼痛,卫星胶质细胞,背根神经节,缝隙连接"为检索词,检索了在PubMed、Web of Science、SinoMed及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8年1月至2019年2月的相关文献,并追踪所得文献中所引用的相关性较高的参考文献,最终筛选出77篇相关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在背根神经节中,卫星胶质细胞包绕单个神经元形成的卫星胶质细胞鞘,通过"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这一功能单位,实现了相邻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调控.大多数的文献支持了卫星胶质细胞在慢性疼痛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发生、维持的重要作用;但是,也有部分文献发现卫星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存在抑制性调节,激活P2Y1 受体、谷氨酸转运体都可以抑制疼痛的发生,在背根神经节中调节P2Y1受体、谷氨酸转运体的活性可以作为治疗疼痛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对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物候的追踪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植被物候期(春季返青和秋季衰老)是表征生物响应和陆地碳循环的基础信息.由于常绿针叶林冠层绿度的季节变动较弱,遥感提取常绿针叶林的物候信息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是目前区域物候监测中的难点.利用MODIS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GOME-2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和通量数据(总初级生产力GPP)估算2007-2011年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物候期,用来比较三类遥感指数估算常绿针叶林物候的差异.结果 表明:基于表征光合作用物候的通量GPP数据估算得到5年内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生长季开始时间(SOSGPP)为第63天,生长季结束时间(EOSGPP)为第324天,生长季长度为272天;基于反映植被光合作用特征的SIF曲线获得物候信息要滞后GPP物候期,其中生长季开始时间滞后19天,生长季结束时间滞后2天;基于传统植被指数NDVI和EVI的物候期滞后GPP物候期的时间要大于SIF滞后期,其中植被指数SOS滞后SOSGPP 31天,植被指数EOS滞后EOSGPP 10-17天.虽然基于3种遥感指数估算的春季和秋季物候都滞后于通量GPP的物候期,但是卫星SIF的物候信息能够更好地捕捉常绿针叶林的生长阶段.同时,春季温度是影响森林生长季开始时间的最重要因素;秋季水分和辐射是影响生长季结束时间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SIF估算的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的春季和秋季物候的滞后时间要短于传统植被指数,能更好地追踪常绿林光合作用的季节性,为深入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重要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