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达原饮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口周痤疮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达原饮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口周痤疮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获取达原饮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从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检索Hp和口周痤疮靶点,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作为达原饮治疗Hp阳性口周痤疮靶点,采用Cytoscape3.7.2及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与微生信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Hp菌液灌服和痤疮丙酸杆菌混悬液皮内注射建立Hp阳性口周痤疮大鼠模型,观察达原饮干预效果,并对核心靶点及相关通路进行初步验证.HE染色观察口周皮肤及胃组织形态,ELISA检测大鼠口周皮肤组织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筛选出达原饮活性成分145个,对应靶点253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57个,达原饮治疗Hp阳性口周痤疮核心靶点为IL6、TNF、IL1B、AKT1、TP53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53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TLR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达原饮能够下调Hp阳性口周痤疮大鼠口周皮肤组织TLR4、MyD88、NF-κB表达及血清TNF-α、IL-6含量(P<0.01).结论 达原饮可能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减轻口周皮肤的炎症损伤,发挥对Hp阳性口周痤疮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应用/皮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或铒: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痤疮后瘢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或铒:钇铝石榴石激光(Er:YAG激光)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已被用于痤疮后瘢痕的治疗。然而,相关研究证据的样本量较小,可信证据有限。该研究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点阵二氧化碳激光、Er:YAG激光联合PRP、单独激光治疗痤疮后瘢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旨在评价PRP辅助激光治疗痤疮后瘢痕的有效性。最终纳入13项包含672例患者的RCT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激光治疗相比,PRP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或Er:YAG激光对痤疮后瘢痕的临床改善度较好,且患者满意度更高。总之,该荟萃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对于痤疮后瘢痕来说,PRP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或Er:YAG激光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平面A型肉毒毒素注射改善颈阔肌条索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双平面注射方法改善颈阔肌紧张、肌肉条索显著、颈部外观宽大,实现颈部年轻化和美学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科、成都八大处医疗美容医院整形外科采用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法治疗的颈阔肌条索显著影响美观患者的临床资料。注射前嘱患者用力咧嘴以标记颈阔肌条索。用13 mm长的30 G注射针头将浓度为20 U/ml肉毒毒素,以锁骨端为起点向头侧沿条索走行注射至肌肉层,间隔1.5 cm单点注射1 U。更换3 mm长的30 G注射针头,将浓度为10 U/ml肉毒毒素沿条索走行注射至皮内深层,单点注射0.5 U。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十分不满意4个等级;由第三方医师采用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量表(GAIS)对治疗前后的患者照片进行评分(1~5分),分值越低表示较术前改善越显著;采用Geister颈阔肌条索评分法对治疗前后的颈阔肌条索突出度进行评估(0~4分),分值越高表示条索突出越严重。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结果:共纳入19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16例,平均年龄36.1岁(33~42岁)。术后随访1~5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主观满意率为100 %(19/19);第三方医师的GAIS评分为(1.12±0.33)分,17例达显著改善,2例为中等改善;Geister颈阔肌条索评分从术前的(3.65±0.33)分降至术后的(0.76±0.44)分。治疗后早期,5例患者出现颈部注射区局部淤血,1周后恢复;2例患者主诉注射过程和注射后局部疼痛,3 h后明显缓解;2例患者出现颈部轻度乏力症状,但颈部活动均正常;1例患者出现轻度咀嚼无力。以上不良症状均在4周内自行完全缓解。所有患者无口角偏斜、发声困难、面瘫、过敏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颈阔肌肌内注射结合皮内深层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方法可有效改善颈阔肌条索,实现颈部动态外观显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玫瑰痤疮神经源性炎症及肉毒毒素治疗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局部血管神经功能失调是玫瑰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已证实神经源性炎症是神经血管失调的重要环节,而皮内注射肉毒毒素可缓解面部潮红、灼热表现,可能与抑制神经末梢神经肽释放以及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本文综述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神经源性炎症以及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玫瑰痤疮神经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α-半水硫酸钙/磷酸八钙/RGD多肽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将α-半水硫酸钙(α-CSH)、磷酸八钙(OCP)与RGD多肽(RGD)复合,探究该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材料浸提液备用并作为实验组,α-CSH组、α-CSH/OCP组、α-CSH/OCP/RGD组。CCK-8实验将材料浸提液与前期实验保存的第3代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以完全培养液、0.64%苯酚溶液作为阴性及阳性对照,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状态,评估材料的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实验:将材料浸提液注入购自武汉万千佳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MK小鼠(6个月龄,18~22 g)腹腔内,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通过观察小鼠的生物学行为及死亡情况评估材料的急性毒性作用。皮内刺激实验将材料浸提液注入新西兰大白兔(3个月龄,2.0~2.5 kg)背部脊柱两侧皮肤,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通过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的情况评估材料的皮内刺激反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CK-8实验中α-CSH组1、3、5、7 d时BMSCs的相对增殖率(RGR)分别为85.87%、91.49%、91.30%、91.20%;α-CSH/OCP组分别为86.99%、92.53%、94.11%、89.98%;α-CSH/OCP/RGD组分别为91.45%、97.40%、97.66%、95.10%,3种材料浸提液共培养的BMSCs的RGR均>80%,按照细胞毒性分级其为0~1级,说明材料无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实验小鼠术后一般情况、行为活动、神经反应方面均未见异常,说明材料无急性毒性作用。皮内刺激实验中α-CSH组、α-CSH/OCP组、α-CSH/OCP/RGD组材料的原发刺激指数(PII)分别为0.125、0.250、0,均在0.0~0.4范围内,其反应类型为极轻微型。结论:α-CSH/OCP/RGD多肽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氧化石墨烯调控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糖尿病皮肤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调控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促进糖尿病皮肤创面修复的作用。方法:将Ad-MSCs与浓度分别为100、200、400 μg/mL GO在25 mmol/L葡萄糖浓度的环境下共同培养48 h,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Ad-MSCs的凋亡情况。选用18只BALB/c无胸腺雌性裸鼠,建立糖尿病裸鼠皮肤缺损模型后,将磷酸盐缓冲液、Ad-MSCs、GO+Ad-MSCs以皮内注射方式注入裸鼠创缘皮肤进行治疗,即为对照组、Ad-MSCs组、GO+Ad-MSCs组,每组6只。观察创面细胞存活情况和裸鼠皮肤愈合情况,HE染色及Masson染色明确创面愈合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未进行GO共培养的高糖组(对照组)相比,Ad-MSCs与GO共培养中Ad-MSCs的凋亡率明显降低( P<0.05),且随GO的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也随之降低,Bax蛋白表达水平下降,Bcl-2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均 P<0.05)。糖尿病裸鼠皮肤缺损模型显示,GO+Ad-MSCs组中Ad-MSCs存活率、创面愈合度明显增高(均 P<0.05),且上皮化程度和胶原再生的厚度均优于其他组。ELISA结果表明,GO+Ad-MSCs组中EGF、VEGF表达明显增加(均 P<0.05),TNF-α、IL-6表达明显降低(均 P<0.05)。 结论:GO在体外条件下可以抑制Ad-MSCs凋亡;在体内情况下,使用经GO处理后Ad-MSCs比单纯应用Ad-MSCs存活率更高,创面愈合速度更快,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A型肉毒毒素(BTX-A)皮内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接受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23~42(31±6)岁。将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BTX-A皮内微滴注射,其中BTX-A低浓度组患者每个点注射约0.25 U,BTX-A高浓度组每个点注射约0.5 U。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进行医师红斑评估量表(CEA)评分,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进行玫瑰痤疮标准分级系统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均可显著降低CEA评分,但BTX-A高浓度组患者CEA评分下降更显著( P<0.05),起效时间更短,且疗效持续时间更长。治疗后,两组患者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烧灼感、刺痛感评分以及玫瑰痤疮标准分级系统总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高浓度组 t=5.00、5.93、4.10、2.74、12.37;低浓度组 t=6.17、4.12、2.87、2.81、7.88;均 P<0.05),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改善更显著( t=2.02、2.31、2.15、2.56, P<0.05)。两种治疗方式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TX-A皮内注射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高浓度组疗效更好、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淋巴结压迫臂内侧皮神经致肘内侧疼痛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9岁,右利手,退休工人,因“发现右肘内侧近端肿块6年伴疼痛1年余”就诊。患者于6年前无意间触及右肘内侧皮下一肿物,无症状,未予诊治。自觉肿物缓慢增大。1年前开始出现肿物处胀痛伴局部皮肤麻木,2019年12月到我科就诊。患者主诉既往无右肘神经病变、创伤等病史,以及注射或手术干预等治疗史。查体:右肘皮温正常,肘内侧无红肿、无明显隆起,皮下可触及一直径约1.5 cm的肿物,质软,边界较清晰,基底部活动可,叩击肿物处Tinel征阳性;肿物临近内上髁处皮肤麻木,压痛阳性,疼痛VAS评分为5分。与对侧肢体相比,患肢在肌力、主被动活动度方面无明显异常。颈部体格检查正常。入院常规检查显示WBC、CRP及ESR等炎症指标无异常升高。右肘X线检查显示无异常;MR检查示:右肘部内侧脂肪轻度增厚,病变区周围无区分信号。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诊断为前臂内侧皮神经(medial antebrachial nerve,MACN)卡压,遂于臂丛麻醉下行皮下肿物切除、神经探查术。纵向切开表层皮肤,显微镜下仔细分离皮下组织,见肿物位于一根皮神经的深面并与皮神经和周围脂肪组织连接紧密。小心分离肿物与神经,同时对尺神经周围粘连处充分松解,完全切除肿物并送病理检查。为明确导致症状的责任神经的起源,探查肿块周围的神经分布(图1A)。根据探查结果以及相关的解剖研究 [1],确定受压神经为臂内侧皮神经(medial brachial cutaneous nerve,MBCN)。探查后彻底止血,4-0缝线皮内缝合伤口。肿物大小约1.8 cm×1.5 cm×1.0 cm(图1B),外缘包裹脂肪组织。组织病理学提示良性淋巴结增生(图1C)。术后随访1年,患者疼痛完全缓解,肿物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玫瑰痤疮持久性红斑及潮红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A型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广泛用于皮肤美容。有证据表明,皮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能改善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肤潮红及持续性红斑,但对治疗浓度、剂量、操作方法、疗程、治疗间隔等均存在差异。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玫瑰痤疮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玫瑰痤疮专业组在玫瑰痤疮诊疗指南的基础上,参考新近文献并结合诸多专家临床应用经验撰写本共识,为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玫瑰痤疮提供更科学、规范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脂肪分层填充在鼻唇沟老化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用小脂肪颗粒与脂肪胶分层填充治疗女性鼻唇沟老化的方法及效果。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整形烧伤科和东莞康华医院整形外科用小脂肪颗粒深部填充及脂肪胶皮下皮内填充分层移植的方法,治疗女性鼻唇沟老化63例(年龄26~69岁,平均43.3岁),其中46例采取2次补充移植。63例中13例术后出现青紫,14 d内消退;全部患者术后鼻唇沟外观平滑或略高,即时效果满意,3个月内满意率100%。6个月后复诊,46例行第2次补充移植。术后随访6~12个月,2例填充1次后效果欠佳,满意61例,占96.8%。脂肪分层移植治疗女性鼻唇沟老化短期效果较好,满意度较高。重复填充2~3次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