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玫瑰痤疮面部潮红与红斑新认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持续型面中部红斑与潮红是玫瑰痤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对其病理机制了解甚少,并缺乏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支持。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强调将面部潮红与红斑作为独立的临床表型进行研究探讨的必要性,认为精神压力、焦虑和/或抑郁可能是其发病的使动环节。由精神因素出发,探索玫瑰痤疮面部潮红及红斑相关神经炎症与皮肤免疫及血管的关系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水光注射联合保湿修复霜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水光注射联合医用保湿修复霜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将100例玫瑰痤疮患者分为联合组、水光组、保湿组。联合组及水光组给予水光注射,每月1次,共治疗3个月;联合组及保湿组使用外用医用保湿修复霜每日早晚,各1次,共治疗3个月。治疗师根据皮损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对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治疗12周后,联合组、水光组、保湿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分别为10.01±1.23、9.18±0.92、4.63±1.01,3个组患者治疗后红斑、丘疹脓疱、瘙痒等症状积分都有好转,联合组效果明显优于水光组( t=0.678, P<0.05)和保湿组( t=1.19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组有效率分别为94.38%、89.91%、48.12%;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水光注射联合医用保湿修复霜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皮肤微生物群在玫瑰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皮肤微生物群在玫瑰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文综述了目前报道的与玫瑰痤疮发病可能相关的重要皮肤微生物群,包括蠕形螨、 Bacillus oleronius、痤疮丙酸杆菌、 Corynebacterium kroppenstedtii等,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A型肉毒毒素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探讨A型肉毒毒素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浙江省金华市第五医院皮肤科门诊玫瑰痤疮女性患者20例,年龄27~46(35±3)岁。全面部注射1次A型肉毒毒素50~60 U,14 d后予以低能量强脉冲光治疗,每28 d 1次,3次后每2个月巩固1次共5次。治疗期间及治疗后防晒、保湿。20例患者7~10 d开始起效,潮红和红斑明显减轻,瘙痒好转;14 d红斑大部分消退。激光治疗3次后红斑消退,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缓解;之后每2个月巩固1次,随访6个月治愈。仅1例患者强脉冲光治疗后出现面部红斑、水肿,予以冷敷3 d后缓解,无色素沉着。A型肉毒毒素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与皮肤疾病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表皮葡萄球菌对人体兼具保护和致病双重作用:一方面抑制病原菌和炎症、辅助皮肤固有免疫系统,维持皮肤微环境平衡;另一方面具有致病潜能。表皮葡萄球菌具体作用不仅取决于自身,也与宿主免疫系统、其他微生物以及环境的互相作用有关。这种互相作用的平衡即为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当稳态被打破后就可能发生多种皮肤疾病,如寻常痤疮、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以及黑素瘤。影响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的因素包括温度、氧含量和营养等环境条件、抗生素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微生态多样性等。本文对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剥脱性CO 2点阵激光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观察剥脱性CO 2点阵激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疗效。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对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激光中心就诊的5例女性玫瑰痤疮患者,用剥脱性CO 2点阵激光治疗;2个月治疗1次,共治疗2次;每2个月评估1次,共评估3次。5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在鼻部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肤质上都有明显好转,均无瘢痕形成、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较高。剥脱性CO 2点阵激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玫瑰痤疮共表达差异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探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玫瑰痤疮的共同信号通路以及筛选Hub基因。方法:通过GEO数据库获取Hp感染(GSE70394)和玫瑰痤疮(GSE65914)相关的基因表达数据集,使用R语言limma包以及Venn图筛选出两者共表达差异基因,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并使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分别对上调和下调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随后使用STRING以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应用其内部插件MCODE和Cytohubba筛选关键功能模块和Hub基因,将Hub基因导入GeneMANIA在线分析工具,构建Hub基因共表达网络,并再次对Hub基因进行GO以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GSE70394数据集包含3个未感染Hp的人胃腺癌细胞(AGS)组织和3个感染Hp 24 h后的AGS细胞组织的基因芯片数据;GSE65914数据集包含了19例玫瑰痤疮患者皮肤组织和10名健康志愿者皮肤组织的基因芯片数据。经过比较分析最终获得139个共表达差异基因,包含93个上调基因和46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共表达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平滑肌细胞调节、血管发育以及脂质代谢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共表达差异基因主要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和免疫相关通路,如PPAR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h17细胞分化、IL-17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使用Cytohubba插件共识别出16个Hub基因,包括SPRR1B、GCLM、KRT16、GPX2、S100A2、SOD2、MMP1、MSMO1、HMOX1、GLRX、IL-1β、CXCL1、PPARγ、HMGCS1、SRXN1、SPRR3。结论:Hp感染与玫瑰痤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p可能通过介导炎症免疫反应以及调节脂质代谢过程来参与玫瑰痤疮疾病的发生发展,筛选出的Hub基因与相关信号通路可为后续的关联性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病种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及复诊皮肤病病种。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复诊诊断病种。结果:2019年诊疗人次为1 440 580,日均诊疗人次4 332。其中,初诊941 755例,占65.37%;复诊498 825人次,占34.63%。初诊中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湿疹、痤疮、荨麻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白癜风、神经性皮炎、色素痣、足癣、甲癣,合计739 175人次,占初诊总门诊量的78.49%。复诊中前10位的病种依次是湿疹、痤疮、银屑病、荨麻疹、白癜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色素痣、瘢痕疙瘩、玫瑰痤疮,合计399 594人次,占复诊总门诊量的80.11%。结论:2019年本院门诊病种以湿疹、痤疮等常见病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离子通道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外界理化因素和情绪改变等会诱发玫瑰痤疮患者出现面部阵发性潮红,并伴有灼热、刺痛和瘙痒感。大量研究提示,离子通道激活后释放神经肽诱导的神经血管失调和神经源性炎症与玫瑰痤疮发病相关。本文综述近年来离子通道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以离子通道作为玫瑰痤疮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赵炳南凉血活血法治疗玫瑰痤疮的中医经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玫瑰痤疮是常见损容性皮肤病,中医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燕京赵炳南流派认为,血热、血瘀为该病局部皮损辨证的根本,由此创立经验方凉血五花汤,临床应用时结合整体辨证相应方药,治疗玫瑰痤疮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探讨凉血五花汤治疗玫瑰痤疮机制,为治疗该病提供更多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