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达原饮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口周痤疮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达原饮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口周痤疮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获取达原饮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从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检索Hp和口周痤疮靶点,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作为达原饮治疗Hp阳性口周痤疮靶点,采用Cytoscape3.7.2及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与微生信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Hp菌液灌服和痤疮丙酸杆菌混悬液皮内注射建立Hp阳性口周痤疮大鼠模型,观察达原饮干预效果,并对核心靶点及相关通路进行初步验证.HE染色观察口周皮肤及胃组织形态,ELISA检测大鼠口周皮肤组织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筛选出达原饮活性成分145个,对应靶点253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57个,达原饮治疗Hp阳性口周痤疮核心靶点为IL6、TNF、IL1B、AKT1、TP53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53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TLR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达原饮能够下调Hp阳性口周痤疮大鼠口周皮肤组织TLR4、MyD88、NF-κB表达及血清TNF-α、IL-6含量(P<0.01).结论 达原饮可能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减轻口周皮肤的炎症损伤,发挥对Hp阳性口周痤疮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射频火针与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炎性皮损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射频火针与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炎性皮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治的60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其中30例接受了射频火针治疗,30例接受了光动力治疗,两组年龄、性别分布、痤疮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射频火针组采用射频火针治疗,每4周治疗1次,共2次;光动力组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每2周治疗1次,共3次;两组均口服多西环素治疗8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疼痛度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治疗8周后,射频火针组有效率(93.33%,28/30)与光动力组(86.67%,2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74, P = 0.389)。射频火针组疼痛度评分(4.80 ± 2.08)与光动力组(4.13 ± 1.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32, P = 0.194),两组疼痛程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Z = -1.13, P = 0.260)。射频火针组出现灼烧感3例(10.00%),肿胀疼痛4例(13.33%),红斑2例(6.67%),干燥脱屑2例(6.67%),未见反应性痤疮和色素沉着;光动力组出现灼烧感10例(33.33%),肿胀疼痛9例(30.00%),红斑8例(26.67%),反应性痤疮11例(36.67%),色素沉着2例(6.67%),干燥脱屑11例(36.67%)。射频火针组灼烧感、红斑、反应性痤疮、干燥脱屑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光动力组( χ2 = 4.81、4.32、13.47、7.95,均 P < 0.05);两组间肿胀疼痛、色素沉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46、2.07,均 P > 0.05)。 结论:射频火针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疗效与光动力疗法相比同样显著,且安全性更高,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手术切除皮损并挂线引流治疗臀部反常性痤疮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皮损组织并挂线引流治疗臀部中重度反常性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20年8月,栖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收治4例臀部反常性痤疮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19~34岁,平均28岁。将皮损处及炎症浸润的脂肪组织一并切除达筋膜浅层;沿皮损外口用探针探明皮下窦道,置入橡皮引流条,厚敷料包扎。结果:4例患者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创面修复良好,随访6个月未复发。1例患者由于术后未及时采取仰卧位而导致术后短时间出血较多外,其余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复诊,皮损处修复较好,不影响肛门皮肤功能、未见新皮损、未复发。结论:手术切除皮损并结合挂线对口引流是治疗中重度反常性痤疮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石榴皮多酚对大鼠耳廓痤疮模型mTOR/HIF-1α/RORγt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石榴皮多酚对大鼠耳廓痤疮模型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石榴皮多酚低、中、高浓度组和阳性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于大鼠双耳内侧面耳导管开口处均匀涂抹100%油酸,0.5 ml/次,1次/d,并于涂抹油酸的第21天开始在大鼠耳廓同一部位皮下注射痤疮丙酸杆菌液50 μl,1次/d,连续3 d,构建大鼠耳廓痤疮模型。肉眼观察提示造模成功后外用药物,石榴皮多酚组给予不同浓度(质量分数分别为1.4%、2.8%、5.6%)石榴皮多酚软膏0.5 mg,阳性组给予盐酸克林霉素凝胶0.5 mg,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2次/d,连续用药2周。末次用药24 h后,取腹主动脉血,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剪取大鼠耳廓模型处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组织中mTOR/HIF-1α/RORγt表达水平。对满足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满足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石榴皮多酚组及阳性组大鼠耳廓造模处囊肿脱屑及痂皮明显改善,表皮角化改善,真皮层炎症因子浸润减少。IL-17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61.03 ± 5.99)ng/L、中浓度组(55.35 ± 2.24)ng/L、高浓度组(54.35 ± 4.29)ng/L、阳性组(48.11 ± 4.07)ng/L及空白组(42.10 ± 5.62)ng/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70.24 ± 3.30)ng/L, t = 3.12、5.34、5.70、8.29、10.54,均 P<0.05。免疫组化显示,HIF-1α表达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0.29 ± 0.05)、中浓度组(0.29 ± 0.03)、高浓度组(0.33 ± 0.02)及阳性组(0.30 ± 0.01)均明显低于模型组(0.41 ± 0.04), t值分别为4.89、5.50、3.62、5.21,均 P<0.05;RORγt表达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0.28 ± 0.02)、高浓度组(0.31 ± 0.04)均低于模型组(0.35 ± 0.02), t值分别为3.68、2.18,均 P<0.05;各组间mTO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119)。 结论:石榴皮多酚可以改善大鼠痤疮模型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IF-1α/RORγ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眼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眼型的疗效。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角膜病门诊收集重度玫瑰痤疮眼型患者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13~26(19.52±0.89)岁]。治疗8周,前2周口服米诺环素,每天100 mg,后6周口服米诺环素,每天50 mg。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眼部、全身皮肤情况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治疗前后视力及眼部和全身皮肤炎症程度分级评价疗效。结果: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眼型2周后,14例患者眼部情况改善、皮炎消退,有效率60.87%;治疗8周后23例有效率100%。治疗期间未见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Log MAR视力0.20±0.09,治疗后8周Log MAR视力0.14±0.0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4, P<0.05)。患者最长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眼型安全、有效,并能控制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分析和诊断标准再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在分析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并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的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分析患者表型及临床特征,提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全国28个中心对该标准进行临床验证,纳入2 269例玫瑰痤疮和2 408例其他面部皮肤病患者,与2017版美国国家玫瑰痤疮专家委员会(NRSEC)制订的国际诊断标准比较,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均存在面中部持续性红斑(100%)。在1 861例主要表现为面颊部红斑的患者中,1 850例(99.4%)在红斑之前或同时出现阵发性潮红;在1 489例主要表现为鼻或口周部红斑的患者中,仅52例(3.5%)发生阵发性潮红;342例有肥大增生的患者均在肥大增生改变之前发生持续性红斑。基于以上临床特征提出,面颊部可周期性加重的伴有阵发性潮红的持续性红斑,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对于表现为鼻、口周部持续性红斑的患者,需合并至少1项选择性表型(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肥大增生改变或眼部症状)才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9.6%,接近国际标准100%,特异性为91.9%,而国际标准为73.3%。结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更有利于增生肥大型玫瑰痤疮的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拟凉血清肺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玫瑰痤疮肺胃热盛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自拟凉血清肺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玫瑰痤疮肺胃热盛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玫瑰痤疮患者3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56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并配合外敷甲硝唑凝胶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凉血清肺汤。2组均治疗4周。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多功能皮肤测试仪测量皮损区红斑指数(erythema index, EI),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0.8%(126/156)、对照组为66.7%(104/1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12, P=0.005)。治疗后,研究组生理、心理、家庭、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和职业限制、治疗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7.942、15.794、19.465、21.586、31.375、27.472, P值均<0.001);EI[(619.69±71.53)比(822.97±89.47), t=32.348]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7/156)、研究组为5.8%(9/1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39, P=0.514)。 结论:自拟凉血清肺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玫瑰痤疮肺胃热盛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异维A酸治疗的痤疮患者高强度运动后发生横纹肌溶解症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23岁,面部痤疮5年。4年前曾间断口服米诺环素治疗半年,未见明显好转,仍有大量新发皮损。3年前曾口服异维A酸治疗40 d,1年前口服维胺酯治疗4个月,均于痤疮好转后停药,服药过程中无明显不适,未做实验室检查。半年前因痤疮加重,开始(2021年5月14日)口服异维A酸30 mg/d。治疗2个月后,痤疮较前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7月2日)发现,胆固醇、总胆红素升高,异维A酸遂减为20 mg/d治疗。本次就诊(7月30日)实验室检查发现,肌酸激酶10 438 U/L(参考值30 ~ 170 U/L,下同)、丙氨酸转氨酶144 U/L(ALT,5 ~ 4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03 U/L(AST,8 ~ 40 U/L)、乳酸脱氢酶397 U/L(LDH,109 ~ 245 U/L),均显著升高,考虑可能与异维A酸有关,遂停用。追问病史,患者于本次就诊前2周开始每周2 ~ 3次高强度间歇性运动课程,近几日自觉四肢肌肉较前明显酸痛、乏力,休息后无明显缓解,与既往运动后肌肉酸痛感相比明显加重,尿色较前略加深,同日(7月30日)急诊进一步查肌酸激酶同工酶> 300 U/L(CKMB,0 ~ 24 U/L)、肌红蛋白> 900 U/L(23 ~ 112 U/L),明显升高。综合上述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横纹肌溶解症。嘱停止高强度间歇性运动课程,并予补液及静脉滴注谷胱甘肽1.2 g/d、碳酸氢钠(静脉滴注12.5 g/d治疗1 d后改为口服3 g/d治疗5 d)、维生素C 2 g/d、氯化钾1.5 g/d。治疗1 d后(8月1日)复查,肌酸激酶(10 436 U/L)、ALT (127 U/L)、AST(264 U/L)较前略降低;治疗4 d后(8月3日)复查:肌酸激酶6 916 U/L、CKMB 136 U/L、肌红蛋白251.8 U/L、ALT 113 U/L、AST 72 U/L、LDH 248 U/L,均较前显著降低,肌肉酸痛消失。治疗11 d后复查(8月10日):肌酸激酶179 U/L,趋近正常,CKMB、肌红蛋白、ALT、AST、LDH恢复正常。患者痤疮改为仅外用果酸治疗。1个月后(10月14日)复诊时诉近1周恢复每周2 ~ 3次高强度间歇性运动课程,期间双上肢肌肉持续酸痛感,休息后无明显缓解,无其他不适,尿色无明显变化,嘱实验室检查,发现肌酸激酶11 741 U/L、CKMB 150 U/L、ALT 73 U/L、AST 311 U/L、LDH 591 U/L,全部再次显著升高,再次诊断:横纹肌溶解症。停高强度间歇性运动课程,给予静脉补液、谷胱甘肽、葡醛酸钠治疗5 d后复查(10月19日),肌酸激酶381 U/L、ALT 45 U/L,CKMB、AST、LDH恢复正常。1周后(10月27日)再次复查,肌酸激酶、CKMB、ALT、AST、LDH均恢复正常。发病期间尿常规、血肌酐、电解质未见异常,尿量未见明显变化。患者既往长期保持运动习惯,以跑步为主,每周2 ~ 3次,每次约1 h或10 km。两次横纹肌溶解后未再进行高强度间歇性运动课程,恢复每周跑步1 ~ 2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血浆蛋白凝胶治疗面部凹陷瘢痕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血浆蛋白凝胶(PAG)治疗面部凹陷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4例、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凹陷瘢痕患者,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采取的治疗方法分组,8例患者纳入单纯CGF组,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28.50(25.50,31.50)岁;8例患者纳入单纯PAG组,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32.00(28.50,35.00)岁;8例患者纳入CGF+PAG组,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3.50(29.00,35.75)岁。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凹陷瘢痕皮下分别单点或多点注射适量自体血液制备的CGF、PAG、CGF+PAG(比例为1.0∶1.0~1.0∶1.5),以填满凹陷为度,4周1次,共3次。首次治疗前(下称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下称治疗后)3个月,采用Goodman & Baron痤疮瘢痕分级系统进行瘢痕分级并计算差值,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焦虑评分并计算差值;首次治疗结束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治疗后1、2、3个月,进行患者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采用全球审美改善量表进行瘢痕改善程度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校正、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瘢痕分级均为4.00(4.00,4.00)级( χ2<0.001, P>0.05)。治疗后3个月,与单纯CGF组的2.00(1.25,2.00)级比较,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瘢痕分级没有明显变化[3.00(2.00,3.00)、1.00(1.00,1.00)级, Z=2.199、2.003, P>0.05];CGF+PAG组患者瘢痕分级明显低于单纯PAG组( Z=3.229, P<0.01)。与治疗前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分级均明显降低( Z=2.588、2.598、2.640, P<0.05或 P<0.01)。CGF+PAG组患者治疗前后瘢痕分级差值明显高于单纯PAG组( Z=3.229, P<0.01)。(2)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焦虑评分均相近( χ2=2.551、2.768, P>0.05)。与治疗前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焦虑评分均明显降低( Z=2.395、2.527、2.533, 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评分差值相近( χ2=1.796, P>0.05)。(3)3组患者首次治疗结束即刻疼痛评分相近( χ2=0.400, P>0.05)。(4)治疗后1、2个月,3组患者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均相近( χ2=2.688、5.989, P>0.05)。治疗后3个月,CGF+PAG组患者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单纯PAG组( Z=2.922, P<0.01)。与组内治疗后1个月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2、3个月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均明显升高( Z=1.121、2.392,2.000、2.828,2.449、2.598, P<0.05或 P<0.01)。与组内治疗后2个月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均明显升高( Z=2.271、2.000、2.646, P<0.05或 P<0.01)。(5)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瘢痕改善程度评分相近( χ2=4.438, P>0.05)。治疗后2个月,单纯CGF组、CGF+PAG组患者瘢痕改善程度评分分别为2.00(2.00,2.75)、2.00(2.00,2.00)分,均明显高于单纯PAG组的1.00(1.00,1.00)分( Z=3.303、3.771, P<0.01)。治疗后3个月,CGF+PAG组患者瘢痕改善程度评分为3.00(3.00,3.00)分,明显高于单纯CGF组的2.00(2.00,2.75)分和单纯PAG组的1.00(1.00,2.00)分( Z=2.450、3.427, P<0.05或 P<0.01)。与组内治疗后1个月比较,单纯CGF组与CGF+PAG组患者治疗后2、3个月和单纯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改善程度评分均明显升高( Z=2.828、2.828,2.530、2.640,2.121, P<0.05或 P<0.01)。与组内治疗后2个月比较,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改善程度评分明显升高( Z=2.449, P<0.05)。(6)3组患者注射后进针口均有轻微红肿,无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CGF联合PAG治疗患者面部凹陷瘢痕后,患者瘢痕分级降低、焦虑程度减轻、治疗满意度增加、瘢痕改善程度增加,无明显不良反应,较单一成分注射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毫火针治疗Ⅳ级重度痤疮后瘢痕的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毫火针外治治疗Ⅳ型重度痤疮后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痤疮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9例,女21例,年龄18~29岁,采用毫火针及水杨酸外用;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18~28岁,采用普通粉刺清除术及水杨酸外治。2组患者均口服丹参酮胶囊、杷桑痤疮丸,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的面部瘢痕评分,包括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痤疮瘢痕权重评分,评价治疗前后瘢痕改善情况;比较皮损改善程度、痤疮严重程度评分(Gag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8周,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有效率为68.97%(20/29); 2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观察组为(3.66±0.91)分,对照组为(5.06±1.09)分( P<0.01);2组患者痤疮瘢痕权重评分:观察组为(39.40±16.90)分,对照组为(53.16±17.19)分( P<0.01);2组Gags评分:观察组为(10.31±2.14)分,对照组为(17.55±2.63)分( P<0.01)。 结论:毫火针治疗Ⅳ级重度痤疮瘢痕疗效安全可靠,具有简单、有效的特点,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面部痤疮皮损,降低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着的几率,同时对已形成的瘢痕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