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氏罗尔斯顿菌致肺内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罗尔斯顿菌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少见条件致病菌,患者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胸部影像学检查没有典型的表现,易导致诊断不明确或误诊。本例患者被发现晕倒在粪水池内,呼之不应,表现为发热、憋喘和烦躁,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肺部片状高密度影,经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吸收,出院。出院5 d后因再次发热入院,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提示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经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拔管时间的引流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拔管时间负压引流管尖端细菌培养的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前瞻性选择行单侧关节置换84例,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40例,单侧髋关节置换44例.每位患者手术结束时均于切口筋膜层之下放入一根负压引流管,随后立即拔除,引流管尖端约3 cm送细菌培养,此设为对照组.再根据术后拔管时间不同分为两个实验组:24 h组42例,术后24 h拔除;48 h组42例,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尖端约3 cm送细菌培养.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有无发生关节感染.对细菌培养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引流管尖端无细菌生长.实验组中24 h组拔除的引流管中有6例(7.14%)细菌培养阳性,其中皮氏罗尔斯顿菌5例(5.95%),大肠埃希菌1例(1.19%);48 h组拔除的引流管中有2例(2.38%)培养阳性,其中皮氏罗尔斯顿菌1例(1.19%),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例(1.19%),24 h组与48 h组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关节置换类型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拔除的引流管中有5例(5.95%)培养阳性,膝关节置换术后拔除的引流管中有3例(3.57%)培养阳性,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关节感染症状,包括培养阳性的患者.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用来诊断关节感染价值不大,在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情况下,术后48 h内拔管都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热带地区血液病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我院血液科近年来住院恶性血液病患者肺部感染致病菌分布的特点,为热带地区血液科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11月我院血液科587例疑似肺部感染住院患者的痰培养病原菌特征.结果 剔除同一患者同期分离的重复菌株,从血液科病区肺部感染的108例病人的158个痰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病原菌190株,其中真菌101株(占53.2%),革兰阴性菌65株(占34.2%),革兰阳性菌24株(占12.6%).101株真菌中念珠菌98株,包括白色念珠菌46株、热带念珠菌10株、光滑念珠菌2株、克柔念珠菌1株、其他念珠菌39株,霉菌3株;有44株真菌(其中念珠菌43株,霉菌1株)感染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合并的革兰阴性菌有肠杆菌属1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株、皮氏罗尔斯顿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3株、大肠埃希菌2株、鲍曼不动杆菌2株、溶血不动杆菌1株、其他假单胞菌1株、其他克雷伯菌1株,合并的革兰阳性菌有肠球菌属9株、革兰阳性杆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结论 热带地区气候条件对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有一定影响,同时念珠菌成为血液科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念珠菌感染易诱发其他致病菌感染,增加多重耐药菌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发生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IVAP)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体内的中心静脉装置,具有携带方便、维护费用低、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近年来,其被国内多家医院的乳腺中心接受并应用于临床[1] ,成为乳腺癌患者完成多个疗程化疗的最佳静脉通路,但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感染最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污染皮氏罗尔斯顿菌的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过程中皮氏罗尔斯顿菌污染的检测及预防. 方法 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涂片、染色后镜检观察;提取被污染虫血的总DNA,采用真菌、细菌通用引物对保守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比对. 结果 导致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失败的污染物单个细胞和污染物聚集体在油镜下的形态分别与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和裂殖体相似,但其胞质内无空泡或无明显细胞核,且位于红细胞外侧;测序比对结果显示污染物与皮氏罗尔斯顿菌相似度>99%. 结论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过程中污染的皮氏罗尔斯顿菌形态与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或裂殖体相似,可导致镜检误判甚至使培养失败.因此,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防疟原虫体外培养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反复囊袋破溃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资 料病人,男,74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于 2016年4月19日在我院安置美国圣犹达 DDDR 起搏器,伤口一期愈合出院.2017年 5月 19日起搏器程控时发现起搏器安置处下缘有一黄豆大小皮肤破溃,起搏器外露,周围有黄色渗出物,按压起搏器时有淡红色液体从伤口流出,无畏寒、发热,再次入院,化验白细胞计数正常,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庆大霉素敏感;3次血培养阴性,予抗生素治疗 5 d并完善相关检查后送介入手术室行起搏器胸壁皮肤破溃清创皮瓣修复术.术者切除囊袋破溃处周围皮肤和皮下组织约2~3 cm,取出起搏器,生理盐水、双氧水、庆大霉素反复冲洗囊袋及起搏器,起搏器植入深筋膜囊袋中,垫庆大霉素+明胶海绵以对抗表皮葡萄球菌,圆形皮肤破溃处直接缝合张力过大,局部做推进瓣修复创面,筋膜层用小针微桥线缝合,皮肤用普通丝线缝合.切除组织细菌培养示皮氏罗尔斯顿菌(++),起搏器囊袋液体及起搏器切口右缘咽拭子涂片细菌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 10 d后拆线,术后切口一期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采用mNGS技术诊断皮氏罗尔斯顿菌脑膜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皮氏罗尔斯顿菌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对1例确诊为皮氏罗尔斯顿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以"皮氏罗尔斯顿菌""脑膜炎"或"Ralstonia pickettii""meningitis"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及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的文献进行检索,对相关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该例患者因发热、头痛伴恶心、呕吐入院,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明确皮氏罗尔斯顿菌脑膜炎诊断,经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有效,其后好转出院,出院后无继续服用药物,出院后3个月随访无复发.在数据库检索到3例皮氏罗尔斯顿菌脑膜炎患者,其中2例有颅内手术史、1例为早产儿,3例经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均痊愈.结论 皮氏罗尔斯顿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引起的颅内感染临床少见,mNGS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该病的确诊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1例妊娠期间发生皮氏罗尔斯顿菌血流感染继发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多症患者的药学监护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妊娠期间发生皮氏罗尔斯顿菌血流感染继发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多症患者的治疗,从药动学、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分析,结合患者特殊人群用药局限性和细菌用药特点与医师共同制订个体化抗感染治疗方案,提高了药物治疗水平,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确诊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化脓性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化脓性脑膜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CNS细菌感染性疾病,小婴儿临床表现、CSF改变常不典型,现报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 mNGS)确诊皮氏罗尔斯顿菌( RP)感染化脓性脑膜炎1例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青海省多中心血液透析用水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生长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青海省血液透析用水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生长特性,识别微生物污染风险,为改善透析用水水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集18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反渗机组出水口和输水管路回水口水样,经薄膜过滤法富集,在21℃下分别用胰化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tryptone glucose ex-tract agar,TGEA)和R2A营养琼脂培养基(R2A agar medium,R2A)培养7天,动态观察计数并用质谱仪和PCR技术菌种鉴定.结果 共检出12种革兰氏阴性(G-)菌和7种革兰氏阳性(G+)菌;回水口和出水口检出细菌中,回水口和出水口的G-菌(79.78%,95.76%)占比均大于G+菌(20.22%,4.24%);出水口中检出的藤泽甲基杆菌(31.32CFU/ml)多于回水口(0.36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026.500,P<0.001).皮氏罗尔斯顿菌、棘皮鞘氨醇单胞菌和藤泽甲基杆菌在TGEA(10.64CFU/ml、7.10CFU/ml和62.16CFU/ml)上生长数目多于R2A (0.82CFU/ml、6.10CFU/ml和29.36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29721.000,127168.000,1808717.500,均P<0.001);大部分细菌在培养至第5天进入稳定期,藤泽甲基杆菌和棘皮鞘氨醇单胞菌在第6天进入生长对数期.结论 透析用水回水口与出水口可培养微生物以G-菌为主,其种、属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个别细菌生长高峰期滞后,提示168h(7d)培养周期,可能会低估微生物污染水平;菌落生长过程中仅根据细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区分其种类,可能使结果产生偏差.掌握透析用水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菌种分布及其生长特性,可为识别微生物风险环节和优化透析用水微生物监测标准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