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尘螨过敏的分子诊断策略及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尘螨是主要的过敏原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中,屋尘螨、粉尘螨和热带无爪螨是最常见的种类。已知的尘螨致敏组分超过35种,其中Der p 1、Der p 2和Der p 23是主要组分。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粗提物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检测进行尘螨过敏的初步诊断,不能精确识别具体的致敏组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人群对尘螨的致敏蛋白存在显著差异,尘螨过敏原组分诊断在精确确定致敏组分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对于过敏原的回避有指导意义,也对确定尘螨免疫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为加强对尘螨分子诊断的认识并促进我国变态反应学科与国际接轨,本文对近期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会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进行内容解读与阐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7—2021年中国华东地区临床分离侵袭性感染热带念珠菌耐药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我国华东地区2017—2021年临床分离侵袭性感染热带念珠菌的标本来源分布及耐药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华东地区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ast China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Group,ECIFIG)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我国华东地区32家医院临床分离的热带念珠菌,由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真菌实验室作为中心实验室,以质谱法复核菌株鉴定结果,采用ThermoFisher CMC1JHY比色微量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阿尼芬净、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5-氟胞嘧啶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两性霉素B的MIC,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M27M44s-Ed3和M57s-Ed4判定结果。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法和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收集到热带念珠菌305株,主要标本来源为血38.0%(116/305)、腹水11.5%(35/305)、导管8.9%(27/305)和引流液8.9%(27/305)。其对氟康唑耐药率为32.5%,对伏立康唑耐药率为28.5%,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交叉耐药率为28.5%;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野生型占比分别为79.3%和29.2%。氟康唑与伏立康唑耐药率、MIC 50、MIC 90、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野生型占比等五年间无显著变化。95.0%以上菌株对棘白菌素类药物敏感,但发现1株棘白菌素耐药的多重耐药热带念珠菌。唑类药物中,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和艾沙康唑GM MIC相似,氟康唑GM MIC显著高于伊曲康唑( t=9.95, P<0.05)、泊沙康唑( t=9.99, P<0.05)和伏立康唑( t=10.01, P<0.05),而棘白菌素类药物中,阿尼芬净的GM MIC与卡泊芬净相当( t=1.17, P>0.05),均显著高于米卡芬净( t=11.56, P<0.05, t=4.15, P<0.05)。 结论:2017—2021年华东地区临床分离热带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较为敏感,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持续呈高耐药水平,应加强对热带念珠菌的耐药性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蛔虫成虫阻塞气管致呼吸衰竭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蛔虫病曾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其感染呈全球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其他湿润地区,据统计,全球蛔虫病感染人数约14亿左右 [1],尤以农村儿童多见。我国是蛔虫感染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改善,目前蛔虫病发病率显著下降 [2]。蛔虫感染通常是轻症的,但其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病例虽然罕见,但仍有报道。现报道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一例蛔虫成虫阻塞气管致呼吸衰竭的罕见病例,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提高对此疾病新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皮肤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9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病灶样本,对其菌种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 121例患者中,共分离病原菌6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72株(53.76%),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92株,13.29%)、肺炎克雷伯菌(55株,7.95%)及阴沟肠杆菌(38株,5.49%)等;革兰阳性菌276株(39.88%),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0株,20.23%)、化脓性链球菌(38株,5.49%)及粪肠球菌(27株,3.90%)等;真菌44株(6.36%),主要为白色念珠菌(19株,2.75%)和热带念珠菌(7株,1.0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较高(53.57%),化脓性链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89.47%,铜绿假单胞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较高(29.35%),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38.18%)和头孢唑林(36.36%)耐药率较高。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高于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 χ2=5.272, P=0.022)。 结论:该地区皮肤软组织感染中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应结合本地区主要致病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东北三省居民迁居海南省初期中暑先兆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部分东北三省居民迁居海南省初期的中暑先兆率及影响因素,供今后迁入热带环境的居民和派遣至热带海域的海军官兵预防中暑和中暑先兆提供参考。方法:制作中暑先兆率和影响因素调查表,通过电话或网络通信方式对2010-2020年迁居海南省的202名东北三省居民、57名北方非东北居民、92名海南本地居民进行调查,并分析中暑先兆发病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东北三省居民的中暑先兆率为11.4%,其中迁入前规律锻炼者(每周锻炼3次或3次以上)中暑先兆率低于未规律锻炼者( P<0.05),有饮凉茶习惯者(每周饮凉茶3次或3次以上)中暑先兆率低于无饮凉茶习惯者( P<0.05)。 结论:坚持规律锻炼和饮凉茶有利于迁入热带地区的居民和派遣至热带海域的海军官兵预防中暑和中暑先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猴痘病毒进化分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引起,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人畜共患疾病。既往猴痘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偶尔输出到其它地区。但自2022年5月以来,已有多个非流行国家报道相关病例。目前该病毒有两种进化分支:刚果盆地进化分支和西非进化分支,两种进化分支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征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发现输入病例,随着全球各国交往日益密切,我国进一步面临出现输入病例的风险。本文就猴痘病毒进化分支相关特点进行综述,以提高医务工作者对猴痘病毒不同进化分支特点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援外医疗的新挑战:热相关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与日俱增,其中热相关疾病对经济不发达的热带地区影响尤为显著,这对在非洲进行的中国援外医疗工作构成了新的挑战。提高援外医疗队员的专业素养,重视热相关疾病的预防并提高诊治能力,可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为受援国民众及中国赴非务工人员提供更好的医疗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患儿病原及耐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患儿病原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深圳市儿童医院PICU住院有明确病原的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脓毒症28 d结局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结果:纳入176例患儿,发生脓毒症202次,血流感染144例次(71.3%),肺部感染59例次(29.2%),腹部感染21例次(10.4%),软组织感染9例次(4.5%),神经系统感染9例次(4.5%),泌尿系统感染3例次(1.5%)。共确定病原菌244株,革兰阳性菌74株(30.3%):前3位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肺炎链球菌(13株);革兰阴性菌122株(50.0%):前3位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33株)、大肠埃希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真菌48株(19.7%):前3位分别是热带念珠菌(14株)、白色念珠菌(10株)、曲霉菌属及耶氏肺孢子菌(均为7株)。死亡组患儿的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比例均高于存活组[9.0%(6/67)比2.3%(4/177), χ2=3.971 ,P=0.046;9.0%(6/67)比1.1%(2/177), χ2=7.080 ,P=0.008;16.4%(11/67)比6.8%(12/177), χ2=5.288 ,P=0.021]。57例患儿标本同时送检培养及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NGS)技术测定:25例培养和mNGS均检测出病原;30例mNGS检测阳性但培养阴性;2例培养阳性但mNGS检测阴性。多重耐药菌感染79株(46.8%):革兰阳性菌27株(34.2%)、革兰阴性菌52株(65.8%)。174例次(86.1%)脓毒症患儿在发热24 h内接受了经验性抗感染药物治疗。124例次(61.4%)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正确覆盖了感染病原菌种类,40例次(19.8%)未覆盖,10例次(5.0%)覆盖不全。22例次(10.9%)尽管覆盖了病原菌种类,但药敏显示对初始抗生素耐药。51例患儿死亡。 结论:入住PICU的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多重耐药菌感染比例高。早期识别并结合本地区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经验性选择合理抗感染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疟疾诊疗指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6月宣布我国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威胁将长期存在。为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治疗疟疾,提高疟疾诊治的水平,国内感染病及寄生虫病领域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疟疾诊疗指南》。该指南对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护理、预防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重点强调了应对不同临床状况时的治疗方案,以便临床医师合理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荚膜组织胞浆菌是一种深部真菌,呈全球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流行,常常侵犯肺脏及网状内皮系统,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低,诊断比较困难。本文报道1例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反复发热半年余,经赘生物病理及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确诊,予有效抗真菌治疗后得到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