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睑板腺分析系统评估强脉冲光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应用睑板腺分析系统评估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相关干眼的有效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7—8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干眼门诊就诊的MGD相关干眼患者37例(74眼),给予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每3周治疗1次,共3次。通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评估患者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2次治疗后和第3次治疗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非侵入泪膜破裂时间(NITBUT)、非侵入泪河高度(NITMH)、睑板腺分泌功能评分(MGYSS)、睑板腺形变系数及显影值等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探讨睑板腺形变系数和显影值与眼表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OSDI、NITBUT、MGYSS及睑板腺显影值在3次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睑板腺形变系数在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第3次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NITMH在3次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指标变化趋势上看,OSDI、NITBUT、MGYSS及睑板腺显影值于第1次治疗后持续好转,于第3次治疗后疗效最佳,而睑板腺形变系数于治疗后变化平缓,在3次治疗后才有所提升。睑板腺形变系数与OSDI呈正相关( r=0.379, P=0.01),与NITBUT呈负相关( r=-0.427, P=0.01),与NITMH( r=-0.132, P=0.538)和MGYSS无相关性;显影值与OSDI呈负相关( r=-0.904, P<0.001),与NITBUT( r=0.947, P<0.001)和MGYSS呈正相关( r=0.467, P<0.001),与NITMH无相关性。整个研究过程中未见不可逆的眼睑皮肤损伤,未见眼前节炎性反应、虹膜脱色素、眼表或眼底损伤、视力下降及高眼压等并发症。 结论::IPL联合睑板腺按摩对MGD相关干眼的治疗有效、安全。睑板腺分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腺体分泌能力,可通过显影值等具体量化数据作为治疗效果评估的补充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型糖尿病患者睑板腺相关指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睑板腺相关指标,探讨睑板腺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因素.方法 纳入糖尿病患者130例130眼,正常对照组46例46眼,所有受试者均填写快速干眼评分问卷(standard patient evaluaion of eye dryness,SPEED),进行Lipiview检查并进行睑板腺分泌的评估(meibomian gland evaluator,MGE).所有糖尿病患者根据病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HbA1c)以及有无脂蛋白代谢异常分组,分析不同分组情况下泪膜脂质层厚度(lipid layer thickness,LL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 up time,TBUT)、泪液分泌功能(tear secretion function,SIt)、睑板腺缺失率(percentage of partial glands,MGP)、睑板腺开 口数量(meibomian gland yielding liquid secretion,MGYLS)、睑板腺分泌物评分(meibomian gland yielding secretion score,MGYSS).结果 糖尿病组HbA1c、SPEED、MGP高于对照组,LLT、BUT、SIt、MGYLS和MGYSS低于对照组(P<0.05).病程<10年组与病程≥10年组的性别、年龄、HbA1c、SPEED评分以及LLT、BUT、SI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组MGP高于病程<10年组,MGYLS、MGYSS低于病程<10年组(P<0.05).HbA1c≥7%组与HbA1c>7%组性别、年龄、SPEE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7%组LLT、BUT、SIt、MGYLS、MGYSS低于HbA1c<7%组,MGP高于HbA1c<7%组(P<0.05).脂代谢异常组与脂代谢正常组的性别、年龄和SPEE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代谢异常组LLT、BUT、SIt、MGYLS、MGYSS低于脂代谢正常组,MGP高于脂代谢正常组(P<0.05).糖尿病患者睑板腺可见睑板腺腺体缩短、变粗,扭曲变形,部分腺体缺失且排列稀疏;正常对照组的睑板腺可见腺体分布紧凑,腺体长可接近睑板的上端.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睑板腺结构和功能均出现异常改变,泪膜质量下降,导致各组眼表不适症状,血糖控制欠佳、病程较长的患者的眼表不适及睑板腺异常更重,伴有脂蛋白代谢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泪膜质量及睑板腺功能更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抑郁状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的抑郁状态及其与眼表临床指标间的关系.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923例MGD患者与114例正常对照.方法 所有入组对象均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与改良抑郁自评量表(M-SDS)问卷调查,同时进行6项眼表客观检查: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Schirmer Ⅰ试验(SIt);用睑板腺红外线照相及ImageJ软件计算睑板腺缺失率;使用LipiView(R)眼表面干涉仪测量泪膜脂质层厚度(LLT);通过睑板腺评估器以恒定压力施于睑板腺体,观察腺体分泌物性状得出睑板腺产生分泌物评分(M GYSS).分析MGD患者M-SDS与OSDI、眼表客观检查结果间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OSDI问卷评分、M-SDS、TBUT、FL评分、SIt、睑板腺缺失率、LLT、MGYSS.结果 MGD组患者OSDI平均分(33.88±16.13)高于对照组(13.63 ±8.91)(t=20.47,P<0.001),TBUT平均值(4.16 ±2.30)s低于对照组(7.28 ±4.17)s (t=-7.84,P<0.001),FL评分(0.72±1.21)高于对照组(0.23 ±0.64)(t=6.91,P<0.001),SIt(10.07±8.05)mm与对照组(10.18±8.06) mm无明显差异(t=-0.14,P=0.89),睑板腺缺失率(14.33±12.23)%高于对照组(8.25±10.31)%(t=5.19,P<0.001),LLT(62.02±24.79)薄于对照组(67.45±21.58)(t=-2.24,P=0.03),MGYSS(9.06±7.12)低于对照组(15.61±10.76)(t=-6.33,P<0.001).MGD组M-SDS平均分(37.91 ±9.48)高于对照组(31.96±7.82)(t=6.416,P=0.001).MGD患者组中,青年和中年组M-SDS评分高于老年组(F=6.414,P=0.002).M-SDS得分与OSDI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GD组患抑郁的概率更高(OR=2.789,95%CI:1.004 ~7.553)(x2=4.121,P=0.042).MGD组85例抑郁患者最严重的抑郁表现为:担心失明、食欲减退、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头脑不清、不再爱己所爱.结论 MGD患者抑郁患病概率较正常人高,患者眼表症状的评分与其抑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中青年MGD患者较老年MGD患者抑郁发生几率偏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红外成像原理的睑板腺图像量化分析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分析人眼的睑板腺形态学特征,探索睑板腺分析系统在眼表疾病的应用研究.方法:中山眼科中心入组正常受试者24例(42眼),进行睑板腺红外摄影.选取受试者中的10例(20眼)在同型号的设备上由二名操作员分别进行睑板腺红外摄影.图像通过自行设计的分析软件对上睑结膜中央5条腺体形态学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对数据进行重复性测试.结果:测量的生物参数腺体直径为(0.48±0.09)mm,腺体长度为(5.25±0.68)mm,腺体面积为(2.12±0.53)mm,腺体形变系数为10.01±3.85,显影值为6.32±1.23,中央五条腺体占中央区域面积百分比为(10.94±2.20)%,腺体占上睑结膜面积百分比为(58.07±8.13)%.各指标两次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分析结果显示:腺体各项生物参数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CV)均小于5%,组内变异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均大于0.95.结论:睑板腺综合分析系统对腺体的形态学分析有良好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有望为临床上对睑板腺腺体功能评估提供新的非侵入性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睑板腺形态人工智能分析系统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人工智能(AI)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睑板腺的腺体,并评估睑板腺的各项形态参数.方法 由两位高级职称医师手动标注训练图像中的睑板腺,并使用U-Net网络构建了基于CNN的AI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处理睑板腺图片,识别出睑板腺的单根腺体.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60例受试者,其中阻塞性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32例,健康志愿者28例,用AI系统自动计算其睑板腺图像的各项参数.比较两组受试者睑板腺功能指标和形态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睑板腺形态指标与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GD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减少,睑板腺表达能力评分降低,眼表疾病指数、睑缘异常评分和睑板腺评分均升高,平均上眼睑睑板腺长度、平均下眼睑睑板腺长度和平均全眼睑睑板腺长度均明显缩短,上眼睑睑板腺密度、下眼睑睑板腺密度和全眼睑睑板腺密度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睑板腺部分形态指标与部分功能指标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 基于CNN的AI系统只需几十个训练实例就可以自动检测和识别睑板腺,是一个准确、高效的睑板腺形态学评价系统,能够对MGD患者的睑板腺形态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非侵入式眼表分析仪评估老年人睑板腺功能及形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非侵入式眼表分析仪用于评估老年人睑板腺及眼表情况.方法 对眼科门诊就诊年龄≥50岁的患者103例(206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分为对照组(50~59岁,30例)、A组(60~69岁,30例)、B组(70~79岁、30例)、C组(80~89岁,13例);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睑缘改变及睑板腺的分泌情况,采用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检测泪河高度、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睑板腺缺失情况,睑板腺图像处理采用Image J软件,计算睑板腺腺体的缺失比例.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睑板腺形态呈退化改变,表现为睑缘增厚,可伴有新生血管形成,睑板腺腺体缺失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龄与睑板腺分泌能力评分呈正相关(r=0.290,P=0.003).结论 老年人的睑板腺形态及功能随年龄的增长发生退化改变,表现为睑板腺腺体缺失加重,睑板腺功能降低;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可无创客观性评价老年人睑板腺及眼表情况,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等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和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筛选睑板腺功能障碍诊断参数建立诊断模型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筛选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诊断有价值的特征性指标并建立诊断模型。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11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市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23家多中心医疗单位眼科门诊连续观察的MGD患者923例(923只眼)和健康志愿者114例(114只眼)。其中,男性353例(353只眼),女性684例(684只眼);年龄18~88岁,平均年龄(42.5±13.9)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自我评估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检查所有患者右眼的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液分泌测试(SchirmerⅠ)、睑板腺红外照相、泪膜脂质层厚度(LLT)、睑板腺开口及分泌物性状评分。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所有患者拆分为70%模型组和30%验证组。按照临床诊断,判定70%模型组中MGD患者和健康者各指标诊断的阴阳性结果,数据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获得曲线下面积(AUC)验证MGD各检测指标的诊断效能,并将有效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判别模型。而后使用30%验证组MGD患者及健康者进行判别,以验证诊断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在70%模型组中,MGD患者与健康者女性分别为402例和91例,分别占62.2%和79.8%,两组性别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189,P<0.05)。70%模型组中MGD患者OSDI评分、角结膜荧光素染色、SchirmerⅠ值试验、睑板腺缺失率、LLT、睑板腺腺体开口数量、睑板腺睑脂评分及TBUT与临床诊断结果一致者分别为478例、180例、492例、604例、512例、504例、575例及583例,分别占74.0%、27.9%、76.2%、93.5%、79.4%、78.0%、89.0%及90.4%。两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46,442.54,25.20,17.54,12.52,6.91,13.90,1.75;P<0.05)。经ROC曲线分析,尽管OSDI评分、角结膜荧光素染色、睑板腺腺体开口数量、睑板腺睑脂评分及TBUT诊断的AUC均小于0.800(P<0.05),但当将性别(X1)、OSDI评分(X2)、角结膜荧光素染色评分(X3)、TBUT(X4)、睑板腺腺体开口数量(X5)及睑板腺睑脂评分(X6)有诊断价值的6项指标联合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MGD诊断判别模型时,AUC能达到0.800,说明此模型的诊断效果已达到良好的标准。公式为Y=1/(1+e-Z),Z=-4.546+1.069X1-0.020X2+0.286X3-0.553X4-0.220X5+0.124X6。当Y<0.196时,判别模型MGD诊断的敏感度为83.4%,特异度为61.4%。将30%验证组的数据在判别模型中进行分类判别。两组与临床诊断一致者分别为229例和44例,分别占82.7%和40.6%,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敏感度为82.7%,特异度为61.4%。结论:性别、OSDI评分、睑板腺腺体开口数量、睑板腺睑脂评分、TBUT及角结膜上皮荧光素染色有助于MGD诊断,基于这些指标建立的Logistic判别模型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