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allo-HSCT的33例AML患者移植前、移植后和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以及随访相关资料。采用端粒限制性片段法测定端粒长度,比较不同预后患者间端粒长度。以实际1年内复发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移植前或供者动员前端粒长度判断患者移植后1年复发的效果,依据患者或供者端粒长度最佳临界值将患者进行分层,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分层患者无进展生存情况,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33例患者中位年龄34岁(14~61岁),男性17例,女性16例;初诊为AML 3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为AML 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转为AML 1例;同胞全相合移植14例,同胞半相合移植19例。供者中位年龄30岁(20~65岁),男性24名,女性9名。供者(33名)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均长于患者移植前(33例)、移植+30天(31例)[分别为(6.67±0.31)kb、(6.40±0.33)kb、(6.48±0.33)kb,均 P<0.05],患者移植前、移植+3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9, P=0.378),患者移植+180天(11例)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为(6.66±0.18)kb。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45.5%(15/33),有明确影像学及病原学依据的感染发生率为39.4%(13/33),移植后1年内死亡率为3.0%(1/33),移植后1年内复发率为15.2%(5/33)。发生aGVHD组与未发生aGVHD组间、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移植后1年内未复发患者比较,移植后1年内复发患者的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更短[(6.39±0.19)kb比(6.72±0.30)kb, t=-3.23, P=0.011],患者移植前端粒长度更长[(6.75±0.16)kb比(6.35±0.36)kb, t=4.17,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判断患者移植后1年内复发的患者移植前及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48、6.42 kb。患者移植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6.48 kb组PFS优于端粒长度≥6.48 kb组( P=0.003),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6.42 kb组PFS优于端粒长度≤6.42 kb组( P<0.001)。 结论:AML allo-HSCT治疗中,患者移植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长、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短时,患者移植后1年内复发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前诊断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1例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提示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胎儿的遗传学原因。方法:抽取孕妇及丈夫外周血、胎儿羊水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核型结果精确定位,运用着丝粒探针Cep11 Aqua和端粒探针Tel11q SO、Tel18 SG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胎儿羊水和孕妇夫妻缺失位点。 结果:胎儿羊水细胞常规染色体G带核型为46,XN,del(18)(p11.3);CMA结果显示胎儿18号染色体部分单体,缺失区域为染色体短臂部分p11.32-p11.31(136 226-6 796 178),片段大小6.66 Mb;FISH结果为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孕妇外周血核型及CMA分析结果显示存在与胎儿羊水细胞一样大小片段的缺失。丈夫外周血核型及CMA结果正常。结论:本例孕妇、胎儿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相同,孕妇无缺失综合征相关临床表现,可能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而外显率低外显不全。但胎儿孕33周时胚胎停育,不排除母代外显不全子代外显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角化不良临床特点与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先天性角化不良(DC)是以皮肤黏膜异常、进行性骨髓衰竭和高恶性肿瘤风险为特征的短端粒综合征,发病率低、临床异质性高、起病隐匿,易被误诊、漏诊。DC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临床表现、家族史、端粒长度及基因检测。目前临床上DC相关骨髓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口服雄激素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现从D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例先天性角化不良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通过对1例先天性角化不良(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信息分析,总结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1例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信息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女,24岁,因"间断发热6个月、腹泻5个月"就诊.患者颜面部色素沉着,左足第一趾甲变形,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骨髓造血衰竭,T、B细胞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提示重度免疫缺陷,结合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取患者骨髓急性血液病基因组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在端粒酶1(RTEL1)基因编码区存在1个错义突变c.G3691A(p.G1231R),在胞质分裂蛋白8(DOCK8)基因编码区存在1个错义突变c.C2845A(p.P949T),在溶酶体运输调节因子(LYST)基因编码区存在1个错义突变c.G4690A(p.V1564M),均为杂合突变及可能致病突变,遗传自父亲,明确诊断为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出院2周后因严重呼吸系统感染导致呼吸窘迫死亡.结论 DC为罕见遗传病,特征性表现为皮肤网状色素沉着、指(趾)甲营养不良.对于存在骨髓造血衰竭及免疫缺陷的青年患者,临床诊断时应考虑DC及相关疾病的可能,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RTEL1、DOCK8、LYST基因突变可导致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为新发现的3个可能为致病变异的基因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不同造模方法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比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模型不同造模方法的差异,探索符合IBS-D临床特征的造模方法.方法:70只新生期乳鼠被随机分成正常组、番泻叶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高乳糖饲养组、醋酸溶液灌肠组、腹腔注射5羟色胺(5-HT)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出生后第2~14天均接受母子分离应激3h,2个月后番泻叶高剂量组给予番泻叶煎剂4.5 g/kg、中剂量组给予3 g/kg、低剂量组给予2 g/kg灌胃,灌胃体积为10 mL/kg,连续7d,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乳糖组采用高乳糖饲料喂养,7d后换用普通饲料;醋酸灌肠组给予4%的醋酸灌肠1 mL,灌肠1次,普通饲料喂养,此后不做任何处理;5-HT腹腔注射组给予5-HT2.1mg/kg腹腔注射,连续7d,普通饲料喂养,从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腹泻率及大便积分、结肠病理几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除番泻叶低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组体质量增长量均显著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体质量出现明显的负增长;(2)番泻叶高剂量组(4.5 g/kg)、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腹泻率均为100%,其余各组均未出现腹泻.造模后番泻叶高剂量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6d内的平均大便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结肠病理高乳糖组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细胞间质轻度水肿;醋酸灌肠组部分结肠与腹腔组织粘连、增厚,结肠缩短,近端结肠可见黏膜轻度充血,绒毛变钝,其余各组未见异常.结论:新生期母子分离应激联合适当剂量番泻叶灌胃或高乳糖饲料饲养所致大鼠模型可模拟IBS-D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建立IBS-D较为理想的造模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心肾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患者女性,70岁,主因"间断头晕1年,胸闷、发憋3月,加重1 d",于2018-3-20入院.患者1年前间断出现头晕,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发憋等,测血压240/100 mmHg(1 mmHg=0.133 kPa),间断口服"硝苯地平"治疗,未规律监测血压及进一步诊治.3月前患者出现间断胸闷、发憋、不能平卧,伴双下肢浮肿,未予重视及诊治.5 d前患者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县中医院,查头颅CT示脑出血,转诊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患者家属诉其住院期间仍有间断胸闷、发憋、不能平卧,具体诊疗情况不详,1 d前出院.出院后患者胸闷、发憋症状加重,尿量少,不能进食,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测血压226/88 mmHg,头颅+胸部CT示(图1~2):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脑室少量积血、两肺下叶炎性渗出、双侧胸腔大量积液,心包少量积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大;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0000 pg/ml;肾功能测定:尿素26.9 mmol/L、肌酐568 μmol/L;电解质示钾5.66 mmol/L、钠122 mmol/L、氯99 mmol/L;随机葡萄糖7.57 mmol/L;血常规示白细胞8.85×109/L、嗜中性粒细胞7.32×109/L,嗜中性粒细胞比率82.81%、红细胞3.63×1012/L、血红蛋白105 g/L、红细胞比积测定30.4%,血气分析:PH 7.29,PO266 mmHg,PCO237.8 mmHg.以"胸闷、发憋待查"收入我科.患者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差,小便量少,大便正常.既往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史5年,未曾诊治.左眼白内障术后3年.查体:血压220/90 mmHg,神志清,精神差,慢性病容,贫血貌,平车推入病房,半坐位,查体合作.两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叩诊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94 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生理反射存在,双侧病理征阳性.初步诊断:①高血压3级 极高危 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Ⅳ级 双侧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 低氧血症;②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③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 高钾低钠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④蛛网膜下腔出血;⑤左眼白内障术后.入院后给予呋塞米40 mg静推,碳酸氢钠125 ml静滴, 4.5%NaCl持续泵入,硝酸甘油、乌拉地尔持续泵入,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以1.5 μg/kg负荷量静推1 min,而后以0.0075μg/kg/min持续泵入,血压控制在160~180/100~110 mmHg,口服呋塞米和螺内酯均为40 mg 1/d,尿毒清颗粒5 g 4/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 2/d,尼莫地平片30 mg 3/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视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造血干细胞(HSC)减少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除了T细胞功能亢进导致HSC凋亡增多以外,AA患者HSC可能存在内在缺陷,如端粒缩短、基因突变等,导致HSC自身受损、易受免疫攻击,部分可出现克隆性造血导致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转化的概率增高.另一方面,AA的HSC也可出现PIGA基因突变和HLA-LOH(人类白细胞抗原获得性杂合性缺失)等方式以逃避免疫攻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克隆演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性疾病,超过70%的AA患者在其造血干细胞中可以见到克隆性造血.AA常见的体细胞突变如PIGA基因和HLA等位基因的缺失可能与其免疫学病理机制密切相关;AA发病时年龄较大、白细胞端粒缩短以及HLAⅠ类危险等位基因有可能促进克隆演变;AA的病程、基因突变和细胞遗传学异常在AA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转化中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在总结AA克隆演变的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年会报道内容,对AA的克隆起源、克隆选择和克隆演变进行综述,并对克隆演变的影响因素及AA向MDS转化的危险因素着重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早在20世纪70年代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就已成为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金标准[1] ,可以检测3~10 Mb 的大量非整倍体的重复、缺失及结构重排[2] ,但细胞培养周期长(10 ~14 d)、制片过程复杂,并且对结果的解读多依赖于主观经验[3] ,不能发现亚显微的缺失和重复.随着染色体分析技术的发展,1969年Pardue和Gall[4]提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其不需要细胞培养,能快速检测和定位染色体特定DNA序列的插入或缺失,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第一次融合,为产前诊断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FISH只针对特定的染色体区域,一次只能检测一个染色体位点(如微缺失综合征)或多个候选染色体位点(如亚端粒区域).多重连接探针扩增、定量荧光PCR 和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技术的引入弥补了FISH技术的不足,可以快速检测更多位点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和基因的微缺失、微重复,大大缩短了产前诊断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染色体不平衡的检出率,但遗憾的是只能检测某一区域的基因序列,不能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染色体的不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端粒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因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而导致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骨髓衰竭综合征,免疫异常为其主要发病机制.最近研究表明,端粒酶基因突变、端粒缩短也参与了AA的发病[1].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保护染色体完整的重复DNA序列.端粒随细胞分裂逐渐缩短,当缩短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细胞衰老或凋亡.端粒酶可修复磨损的端粒.端粒酶基因突变会使端粒缩短或功能障碍,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目前AA被认为是一种端粒相关疾病,在本疾病中,抗原驱动、自身免疫失调和T细胞稳态失衡参与造血干细胞损伤,端粒酶功能缺陷在某些情况下也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AA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端粒酶核糖核酸组分(TERC)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