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外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神经外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预测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每组140例;按照7︰3比例随机抽取196例患者作为训练集建立模型,剩余84例患者作为验证集进行内部验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外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感染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大、手术时间长、导尿管使用时间长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神经外科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6和0.875.矫正模型体现出实际诊断和预测诊断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模型对神经外科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CU谵妄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索谵妄患者的临床分型分布及其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收治的谵妄患者共152例.根据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收集患者的机械通气、谵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谵妄患者的临床分型分布,并探讨其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152例病例中男84例(55.3%),女68例(44.7%),平均(62.42+11.29)岁.临床分型分布上,活动亢进型(42.8%)>混合型(40.8%)>活动抑制型(16.4%).活动亢进组、混合组、活动抑制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6.9%、37.1%、40.0%,活动亢进组的死亡率最低,且与其他两个分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个分型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亢进组、混合组、活动抑制组总住院时间分别是24.0(3.0,55.5)、39.00(18.75,63.25)、27.00(13.00,48.50)d,活动亢进组的总住院时间比活动抑制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型间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亢进组、混合组、活动抑制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7.00(3.00,15.5)、11.00(3.00,20.00)、16.00(8.50,28.00)d,活动亢进组的ICU住院时间比活动抑制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型间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亢进组、混合组、活动抑制组谵妄时间分别为3.00(1.00,6.00)、2.50(1.00,4.25)、6.00(4.00,9.00)d,活动抑制组的谵妄时间最长,且与其他两个分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个分型间谵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分型中活动亢进型谵妄患者最多,活动抑制组和混合组谵妄患者短期预后比活动亢进组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外科ICU患者误吸防治与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ICU患者误吸防治与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相关机构网站及数据库等关于神经外科ICU患者误吸防治与管理的相关证据,包括指南、共识系统评价及RCT等,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语种不限。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9篇临床实践指南、8篇专家共识、13篇Meta分析/系统评价和10篇RCT研究,对其进行汇总提取,形成包括10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的最终版误吸防治与管理最佳证据。结论:医护人员应在误吸风险早期评估,人工气道管理、体位管理、肠内营养管理、镇静镇痛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应用最佳证据,降低神经外科ICU患者误吸发生率。此外,医院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形成跨专科合作团队,加强对误吸的预防与管理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脑肿瘤术后入ICU的1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7例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1.1%(31/14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 OR=0.573,95% CI:0.457~0.719)、胃肠营养管置管( OR=15.381,95% CI:2.698~87.700)和肿瘤部位( OR=6.264,95% CI:2.662~14.739)是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P<0.01)。 结论: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较多,有幕下肿瘤、胃肠营养管置管、低GCS评分,应对高危人群密切关注,以便采取早期措施预防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与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提供预防策略。方法: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18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调查当日,住院患者2 766例,实查率为100%;医院感染人数57例,现患率2.06%(57/2 766),感染60例次,例次现患率2.17%(60/2 766);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为神经外科及重症监护室,分别为9.92%(13/131)、9.38%(6/64);感染部位,下呼吸道居首位占50%(30/60)。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60岁( χ2值为18.22, P<0.001)、使用呼吸机( χ2值为37.84, P<0.001)、泌尿道插管( χ2值为180.57, P<0.001)、糖尿病肾病( χ2值为34.71, P<0.001)及进行血液透析患者( χ2值为368.60, P<0.001)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今后院感防控工作应重点关注神经外科及重症监护室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医护工作者可针对年龄≥60岁、使用呼吸机、泌尿道插管、糖尿病肾病及进行血液透析等危险因素,制订针对性预防策略以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患者住院时长及花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电阻抗与神经重症患者营养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电阻抗指标与目前临床常用营养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6至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患者58例,于术后或伤后1周对患者进行生物电阻抗检测,并于当天采集患者营养相关的生化指标,包括营养状况相关指标、炎症相关指标、贫血相关指标、血脂相关指标。对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评估Ⅱ评分(APACHE 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并根据所得结果进行Nutric营养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电阻抗与营养相关指标及营养风险相关指标的相关性;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营养状况的预测模型;逐步回归法筛选与营养状况相关的电阻抗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营养状况评估模型的评估能力。结果:共收集58例神经外科ICU患者,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72.0(59.0,81.8)岁。细胞外水(ECW)与白细胞介素6呈正相关( r=0.529, P<0.001);浮肿指数[ECW/身体总水分(TBW)]与白蛋白( r=-0.700, P<0.001)、红细胞压积( r=-0.641, P<0.001)、血红蛋白( r=-0.667, P<0.001)呈负相关;相位角(RA为右上肢相位角、LA为左上肢相位角、TR为躯干相位角、RL为右下肢相位角、LL为左下肢相位角)与白蛋白( rRA=0.667, rLA=0.649, rRL=0.669, rLL=0.685,均 P<0.001)、红细胞压积( rRA=0.600, rLA=0.604, rTR=0.565, rRL=0.529, rLL=0.602,均 P<0.001)、血红蛋白( rRA=0.626, rLA=0.635, rTR=0.594, rRL=0.624, rLL=0.631,均 P<0.001)呈正相关。通过逐步回归筛选营养状况的评估因素,再将年龄、性别、白细胞作为混杂因素纳入模型后,得到最终模型为:营养状况=-0.01×年龄+1.22×性别-0.12×白细胞+202.20×ECW/TBW+0.5×躯干相位角-82.16,其中ECW/TBW的 OR值为20.8(95% CI:3.7~117.1), P<0.001。该模型的AUC为0.921。 结论: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生物电阻抗指标与目前临床常用营养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营养状况的评估因素为临床神经重症患者营养评估提供新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内肿瘤开颅术后双侧额部积气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开颅术后双侧额部积气与术后谵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常规监测治疗的594例颅内肿瘤开颅术后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于术后第1天进行谵妄评估,以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并收集术后谵妄评估前的相关临床资料和出院时的转归资料;根据术后12 h内的头颅CT诊断双侧额部积气,以是否存在双侧额部积气将患者分为双侧额部积气组和无双侧额部积气组。进行术后谵妄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根据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应用倾向性评分法进行1 ∶1匹配,分析双侧额部积气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结果:594例患者中,91例(15.3%)术后发生谵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额部积气是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94, 95% CI: 1.03~3.67, P=0.041)。594例患者中,有190例(32.0%)患者发生双侧额部积气。应用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出163对患者。与无双侧额部积气组比较,双侧额部积气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分别为11.7% (19/163)、24.5%(40/163), P=0.003]、术后住院天数延长[ M( Q1, Q3)分别为9 (8, 12)d、11 (8, 14)d, P=0.016]。 结论:术后谵妄在颅内肿瘤开颅手术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与不良转归相关。双侧额部积气可能是术后谵妄的重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静脉联合鞘内应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脑手术后患者易出现细菌感染,进而引发脑脓肿、脑炎及脑膜炎等疾病。神经外科中的颅内感染患者主要由手术或外伤引发,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 [1]。鲍曼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是一种严格需氧、非乳糖发酵的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皮肤、黏膜等部位的正常菌群。此类细菌的繁殖和传播能力较强,临床上易产生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和泛耐药现象,增加了感染后临床用药选择难度(筛选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引发感染的敏感药物较难。)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患者的比率逐年升高,且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也使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日益增强,其治疗难度也相应增高,患者病死率较高 [1,2]。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所致的颅内感染治疗难度及致死率较一般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高,一旦出现此类感染,患者治愈率极低,且国内外成功治疗案例也较少 [3]。本研究选取神经外科ICU 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48例颅内MDR-AB感染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对这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鞘内联合静脉应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治疗MDR-AB临床疗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肿瘤术后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脑肿瘤术后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在脑肿瘤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验证。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336例脑肿瘤术后患者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ICU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 n=101)和非谵妄组( n=235),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镇静程度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分析、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脑肿瘤术后患者发生ICU谵妄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采用1 000次Bootstrap自抽样法对模型进行验证。按照同样标准,选取2021年8—11月的144例脑肿瘤患者为验证组,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最终进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为年龄( OR=1.033)、神经外科ICU入住时长( OR=1.298)、手术时长( OR=1.006)、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OR=5.850)、身体约束( OR=2.820)、肿瘤直径( OR=1.385)、双侧脑肿瘤占位( OR=3.604)。预测模型的 AUC为0.935(95% CI:0.911~0.960, P<0.01),约登指数为0.747,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82.6%;Bootstrap法的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为0.916,且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模型验证结果显示,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85.0%。 结论:脑肿瘤术后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为医护人员早期采取预防性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情况,探讨其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拔管后吞咽障碍护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2年6—12月就诊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全麻手术下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25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相关资料,评估其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情况,以吞咽障碍的恢复结局和恢复时间为因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拔管后患者吞咽障碍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250例神经外科全麻手术下经口气管插管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5.6%(89/250),术后发生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恢复时间为1~16(5.17 ± 0.43)d。ICU入住天数、气管插管持续时间、拔管后首次标准吞咽功能评分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恢复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对于神经外科术后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ICU入住天数、气管插管持续时间以及拔管后首次标准吞咽功能评分影响吞咽功能恢复进程,医护人员需重点关注风险人群,以期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