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阿托品联合角膜塑形镜在进展性近视中对离焦环的调控增效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0.05%阿托品在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进展性近视中对离焦环调控的增效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在重庆渥迪眼科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监测1年眼轴仍增加0.34 mm的进行性近视患者90例(90眼),按照自愿原则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眼,采用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眼液治疗;联合组45眼,采用角膜塑形镜联合0.05%阿托品眼液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测定患者的眼轴、亮瞳直径、暗瞳直径、亮瞳下离焦环与瞳孔的相对位置关系(分为离焦环大于瞳孔、离焦环等于瞳孔、离焦环小于瞳孔)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 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2组间的分析。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联合组在1年的治疗后眼轴均显著增加( P<0.001),且联合组眼轴增加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01)。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亮瞳和暗瞳直径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增加( P<0.001)。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亮瞳下离焦环与瞳孔的相对位置关系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变,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0.01%、0.05%阿托品可协同增强青少年的近视控制效果,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0.05%阿托品联合角膜塑形镜对进展性近视的控制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后角膜形态及屈光度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3个月后角膜形态及屈光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11—2019年在西安市第一医院激光近视治疗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24个月以上并停戴超过3个月的近视患者57例(57眼)。按戴镜前中位数分组:等效球镜度(SE) (分为≥-3.88 D和<-3.88 D)、眼轴长度(AL) (分为≤25.13 mm和>25.13 mm)、初始戴镜年龄(分为≤12岁和>12岁)、戴镜时长(分为≤72个月和>72个月)、停戴时间(分为≤4个月和>4个月)、配戴镜片设计类型(分为球面和环曲面)、离焦环位置(分为正位和偏位)。患者戴镜前和停戴后球镜度(SD)、角膜平坦K值(FK)、陡峭K值(SK)、中央角膜厚度(CCT)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戴镜前和停戴后柱镜度(CD)、角膜散光(CA)、AL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曼-惠特尼 U检验,停戴后和戴镜前的SD变化量(?SD)及FK变化量(?FK)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 结果::纳入患者戴镜时长72(24,144)个月,停戴时间4(3,72)个月。停戴后和戴镜前相比SD增加-0.75(-2.00,0)D、CD增加0(-0.50,0.25)D、AL增长(0.52±0.68)mm、CA增加(-0.19±0.59)D、FK变平(-0.31±0.48)D、CCT变薄(-4.79±9.97)μm(均 P<0.05),而SK无明显变化( P=0.133)。按初始戴镜年龄≤12岁和>12岁分组后,?SD分别为-1.25(-2.44,-0.50)D和-0.25(-1.25,0)D,?FK分别为-0.35(-0.69,-0.13)D和-0.12(-0.42,0.11)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93, P=0.003; Z=-2.04, P=0.041)。 结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3个月后角膜FK值变平坦,SK值无明显变化,角膜散光增加。且初始戴镜年龄较小者FK值更平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离焦环大小及其与瞳孔直径的关系对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大小及其与瞳孔直径(PD)的关系是否会影响眼轴长度(AL)增长速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6月在北京茗视光眼科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100例100眼,分别于戴镜前及戴镜后3、6、9和12个月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AL)和中央角膜厚度(CCT),采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陡峭曲率(Ks)和角膜平坦曲率(Kf)。根据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年角膜地形图差异图模式上离焦环直径(PPRD)与PD关系,将研究对象分为较大PPRD(LPPRD)组(PD
0.05)。2个组患者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PD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分组=1.133, P=0.293; F时间=231.427, P=0.112)。 结论:离焦环大小及其与PD的关系是影响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近视患者AL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之一,PPRD更小者AL增长更缓慢,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角膜塑形镜偏位对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OK镜)偏位对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方法 临床对照研究.选择性收集持续配戴OK镜≥1个月的近视患者154例(234眼),根据角膜地形图离焦环位置将其分为正位组(118眼)和偏位组(116眼).运用多光谱屈光地形图采集每位患者的视网膜周边离焦量数据,包括全视场角内的离焦值,15°、30°、45°视场角内的离焦值,上方、下方、颞侧、鼻侧眼底区域的离焦值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间各指标的差异,多因素相关分析(广义估计方程)用于分析组内临床参数与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关系.结果 偏位组患者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显著低于正位组(t=2.668,P=0.008),其余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广义估计方程显示,年龄是上方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因素,二者呈正相关;角膜陡K是下方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因素,二者呈负相关;性别是颞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因素,女性OK镜配戴者所产生的颞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更小;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因素包含镜片是否偏位、眼别及患者年龄,其中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与年龄呈正相关,左眼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明显优于右眼.结论 OK镜亚临床水平的偏位可能使近视患者获得较好的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近视患者视网膜周边离焦量受OK镜配戴者年龄、性别、角膜陡K、镜片偏位量及眼别等多因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完整性及不同方向偏位对近视青少年眼轴增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佩戴角膜塑形镜(OK镜)后离焦环完整性及偏位对近视青少年眼轴增(AL)长快慢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佩戴OK镜的8~18岁儿童青少年110例(210只眼),按离焦环完整与否分成离焦环完整组、离焦环不完整组,对比两组基线参数(年龄、性别、眼别、屈光度)、及1年AL增长量的差异.按不同水平偏位方向分为颞侧组、鼻侧组、居中组,对比三组1年后AL增长量的差异.按照不同垂直偏位方向分为下方组、上方组、居中组,对比三组1年后AL增长量的差异.结果 (1)离焦环完整与否组的对比:离焦环完整组(187只眼)与离焦环不完整组(23只眼),基线参数及1年AL增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OK镜偏位量与1年AL增长量的相关性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显示,呈负相关(r=-0.16,P<0.05);(3)不同水平方向偏位对比:颞侧组(155只眼)、鼻侧组(10只眼)、居中组(22只眼)三组间1年AL增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垂直方向偏位对比:上方组(27只眼)较下方组(93只眼)、居中组(67只眼)1年AL增长量较高(均P<0.05),下方组、居中组1年AL增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视青少年佩戴OK镜,离焦环不那么完整、轻度水平偏位对OK镜的近视防控效果影响不大,在垂直方向上应尽量避免上方偏位,更利于防控近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缘宽度对控制近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不同宽度对控制和减缓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在我院视光学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5例85眼,依据镜片覆盖角膜白到白横径的90% ~95%确定镜片总直径,角膜横径12.1~13.0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1.0~11.2mm(A组);角膜横径11.1~12.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5~10.9mm(B组);角膜横径10.0~11.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0~10.4mm(C组).观察三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2a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的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前,三组患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2a,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变化较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的宽度不同对于控制和减缓近视的效果不尽相同,离焦环越靠近角膜边缘,近视的控制效果相对越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角膜塑形镜离焦环偏心对近视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研究角膜塑形镜配戴后离焦环偏心对近视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242例验配角膜塑形镜近视患者的426眼为研究对象,按照离焦环偏心量分为正位组(n=68)、轻度偏心组(偏心量≤0.5 mm,n=117),中度偏心组(偏心量0.5 ~1 mm,n=164)和重度偏心组(偏心量≥1 mm,n=77).比较不同偏心组戴镜1年后眼轴增长,分析离焦环偏心量、偏心方向与眼轴增长的关系.结果:戴镜1年后不同偏心组眼轴增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离焦环总偏心量、低度近视组偏心量、中度近视组偏心量与眼轴增长呈负相关(r=-0.16,P=0.002;r=-0.15,P=0.039;r=-0.21,P=0.005);偏心方向的水平夹角与眼轴增长呈负相关(r=-0.16,P=0.002).结论:离焦环偏心量增大和向垂直方向偏移可以抑制近视发展,原因可能是其增大了视网膜部分区域近视离焦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角膜塑形镜离焦技术在近视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视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的眼部健康,引起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因此,近视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近年来,角膜塑形镜逐渐在近视防控领域体现出其优越性.目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原理主要以视网膜远视性光学离焦学说为主,促使近视患者的远视性离焦向近视性离焦漂移从而延缓眼轴增长.其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离焦总量、瞳孔直径、光学区设计及镜片偏心等.角膜塑形镜的广泛使用将有效降低青少年儿童的近视发病率,本文就角膜塑形镜利用离焦技术控制近视发展的原理、离焦量和离焦环位置与近视防控效果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明角膜塑形镜离焦技术在近视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OK)镜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12至2021-11在北京茗视光眼科医院配戴OK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08例408眼(排除双眼相关性,只选右眼入组)的临床资料.按患者配戴OK镜后2年眼轴较基线的增长量进行分组,增长≤0.60 mm为试验组,增长>0.60 mm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戴镜前、戴镜6个月、1和2年眼轴长度增加量,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屈光度、眼压、角膜曲率、角膜平均e值、角膜散光度、基础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横径、瞳孔直径及离焦环与瞳孔位置关系对眼轴增长的影响.结果(1)单因素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OK镜配戴时的年龄值、屈光度、平均角膜e值、中央角膜厚度、基础眼轴长度、离焦环与瞳孔位置关系等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OK镜配戴前屈光度(OR=0.740)、年龄(OR=1.875)及离焦环与瞳孔位置关系(交叉OR=5.8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影响OK镜控制近视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 长期配戴OK镜可控制近视发展,OK镜配戴前屈光度较小,年龄较大且离焦环与瞳孔位置交叉的青少年患者效果越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自动检测角膜塑形镜偏位量的算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开发一种基于角膜地形图、客观、定量的算法,用于评估角膜塑形镜的偏位量.方法 使用K-means算法对角膜地形图离焦环进行分析,并结合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在角膜地形图的离焦环区域上模拟出最适合椭圆形.将椭圆形的中点与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角膜塑形镜的偏位量.选用 100例患者(200 眼)对算法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进行评估,并与人工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14 眼(57%)为轻度偏位,75 眼(37.5%)为中度偏位,11 眼(5.5%)为重度偏位.计算机算法结果与人工评估结果相比,有很高的匹配度和更好的可重复性.结论 应用K-means及加权最小二乘法的算法对角膜塑形镜配戴后偏位量分析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较高,为角膜塑形镜临床验配与研究提供了定量的自动分析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