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焦软镜的安全性及其在近视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视是危害全世界眼健康的常见眼科疾病,我国近视发病率较高,近视成为影响青少年眼健康最突出的问题,近视防控工作已刻不容缓.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种原理设计的离焦软镜在近视防控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文章总结了离焦软镜控制近视的原理及其对角膜、视功能的影响,并基于当前研究评价离焦软镜对近视的防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在近视矫治中的光学质量及对比敏感度视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选用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研究其眼球成像特征,分析其对眼球光学质量及对比敏感度视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5月—12月于杭州西湖之江眼科医院视光诊疗中心验配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近视患者29例(29眼),年龄19~38(25.9±5.2)岁,近视等效球镜度(SE)为(-3.80±1.34)D,角膜曲率为(42.77±1.14)D,最佳矫正视力(BCVA)不低于5.0。配镜当天采用日本尼德克像差仪(OPD-SCAN Ⅲ)检测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与框架镜片矫正后的6 mm瞳孔直径下的波前像差;采用西班牙视量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II检测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与框架眼镜(本院提供的试镜架)测量受检者客观散射指数(OSI)和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2种不同矫正方式下BCVA、三叶草差、MTF cutoff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球差(SA)、彗差、全眼总高阶像差(tHOA)和OSI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受检者配戴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时全眼SA、彗差、三叶草差和tHOA均显著高于其配戴框架眼镜( Z=-4.68, P<0.001; Z=-4.68, P<0.001; t=-6.48, P<0.001; Z=-4.68, P<0.001)。采用2种不同的屈光矫正方式分别达到其BCVA的情况下,患者配戴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时MTF cutoff显著低于配戴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10, P<0.001);OSI显著高于配戴框架眼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21, P<0.001)。 结论::配戴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全眼屈光系统的光学像差提高,对比度敏感度视力下降,但BCVA不变。近视患者选择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时宜权衡这一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配戴后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其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儿童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前后角膜屈光力分布情况,并分析戴镜后角膜屈光力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就诊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验配并完成1年随访的8~14岁儿童20例(40眼)。使用Medmont测量双眼戴镜前及戴镜30 min后角膜形态,手动收集角膜各位点上的切向屈光力。收集角膜4个轴方向(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I)及中央处角膜屈光力。4个方位均为距离角膜顶点1~3.5 mm范围,以0.5 mm为间隔,记录为N/T/S/I(1/1.5/2/2.5/3/3.5);同时收集戴镜后4个方位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并收集同样位置戴镜前角膜屈光力值,记录为N/T/S/I(max)。将各位点角膜屈光力与角膜顶点屈光力的差值定义为相对周边屈光力,角膜最大屈光力值与角膜顶点屈光力差值定义为相对最大屈光力。使用IOLMaster测量初始及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值及其改变量与眼轴改变量的相关性。结果::角膜周边各位点屈光力较中央屈光力弱。戴镜后水平方向上,除了N2.5、N3及N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垂直方向上,除了S3、S3.5及I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1年后,眼轴增长(0.28±0.21)mm。戴镜后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其中初始年龄及等效球镜度( OR=0.393, F=3.447, P=0.042)、戴镜前后Imax改变量( OR=0.157, F=7.057, P=0.011)及戴镜后相对Imax( OR=0.108, F=4.583, P=0.039)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 结论::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后,由相对周边正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改变。除年龄及等效球镜度外,戴镜后下方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及戴镜前后相对最大屈光力改变量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推测与戴镜后显著减少眼球相对周边远视离焦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对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影响:四年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8~14岁儿童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后的近视进展情况,评价其近视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电子病历系统中2011—2014年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PDMLs)、单焦点框架眼镜(SVLs)的217例儿童就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提取包括年龄、性别、屈光度、镜片类型等相关信息。使用的周边离焦镜片为非球面设计,采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达到延缓近视发展的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DMLs、SVLs组各44例,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分析。2组儿童近视进展情况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和广义估计方程等方法。 结果::PDMLs组2011—2014年期间每年屈光度进展分别为(-0.85±0.43)D、(-0.60±0.35)D、(-0.64±0.26)D和(-0.53±0.28)D,SVLs组分别为(-0.82±0.42)D、(-0.79±0.44)D、(-0.61±0.40)D和(-0.58±0.33)D。PDMLs组中约59%(26/44)的儿童屈光度进展未超过2.00 D,略高于SVLs组(50%,22/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6, P=0.12)。对基线屈光度、年龄分组后,2组儿童屈光度进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每年屈光度进展与年龄( β=0.06;标准误:0.01;95% CI:0.03,0.09; P<0.001)、镜片类型( β=-0.09;标准误:0.05;95% CI:-0.19,-0.01; P=0.04)相关。 结论::与单焦点镜片相比,该设计类型的周边离焦镜片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但临床效果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角膜塑形术后治疗区偏位对视觉质量和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攀升,如何有效地控制近视发展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角膜塑形术以其安全性好、控制效果明确、对日常生活影响小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近视防控领域。角膜塑形术将角膜塑形出相对平坦的中央治疗区和相对陡峭的周边离焦区。角膜塑形术后治疗区的偏位是临床中可观察到的常见现象,以向颞下方偏位最为常见。研究表明,角膜前表面的不对称性越大、基线近视度数越高、镜片直径越小,塑形术后治疗区偏位距离就越大。此外,治疗区的偏位与镜片的重力作用、Bell现象、眼睑作用等因素也有关。较大的偏位距离会导致塑形术后的视觉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重影、眩光等临床症状,可能是由于彗差的增加所引起。治疗区的偏位相对正位会达到较好的近视控制效果,这与瞳孔区内近视离焦明显增大有关。明显的治疗区偏位可以通过增加矢高、调整定位弧、加大镜片直径或改用环曲面镜片的方法来解决。本文就角膜塑形术后影响治疗区偏位的因素以及治疗区偏位对视觉质量和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解决治疗区偏位的方法,对临床配镜与换镜进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PDSCLs)与单焦框架眼镜、单焦角膜接触镜(SVCLs)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使用中文检索关键词近视、角膜接触镜、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眼轴、屈光不正和相关自由术语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和维普网(VIP)等数据库,使用英文检索关键词myopia、contact lens、children、adolescents、myopia progression、axial length、refractive error和相关英文自由术语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收集数据,纳入将佩戴PDSCLs者作为试验组、佩戴单焦框架眼镜或SVCLs者作为对照组来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采用RCTs的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本研究的评级指标为2个组间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差异,合并效应量以加权均数差(WMD)和95%置信区间( CI)表示。采用 I2检验评估各研究的异质性。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比较采用 Z检验。将附加度数≤+2.00 D、低像差、低焦深量的试验数据分配至低中附加组,附加度数>+2.00 D、高像差、高焦深量的试验数据分配至高附加组,采用亚组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附加值PDSCLs对近视的控制效果。 结果:共检索到378项研究,最终纳入10项高质量的RCT研究,共14组数据纳入Meta分析。纳入文献中受试者年龄6~18岁,随访时间10~36个月,包括试验组808例和对照组837例。其中有2项交叉试验研究未设置洗脱期,故仅纳入其首次干预后的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屈光度变化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22 D,95% CI:0.15~0.30, Z=5.65; P<0.05);试验组眼轴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10 mm,95% CI:-0.12~-0.09, Z=12.28; 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低中附加亚组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WMD分别为0.21 D(95% CI:0.10~0.31)和-0.10 mm(95% CI:-0.13~-0.08)。高附加值亚组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WMD分别为0.26 D(95% CI:0.13~0.38)和-0.13 mm(95% CI:-0.15~-0.10)。 结论:与单焦框架眼镜或SVCLs相比,PDSCLs可更有效地减缓儿童的近视进展,且PDSCLs附加度数较高时,减缓近视进展的效果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增强蓝视锥细胞综合征中国汉族一家系临床和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增强蓝视锥细胞综合征(ESCS)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致病基因。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6—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中国汉族疑似ESCS一家系,该家系共3代8人,其中患者1例。对先证者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斜视程度、眼前节和眼底情况、视网膜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多焦ERG、光相干断层扫描,以评估表型。收集该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本,提取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进行测序,筛查致病基因及变异位点。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变异位点是否与临床表型共分离。采用SIFT、Polyphen2、MutationTaster在线工具分析变异位点有害性;采用美国医学遗传学及基因组学会(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分析变异位点致病性;采用SIFT分析变异位点对应氨基酸序列保守性。结果: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先证者自幼夜盲、远视、调节性内斜视、周边视网膜色素样沉积、视网膜劈裂、ERG明视反应以大振幅波为主。WES检测发现1个复合杂合变异 NR2E3 5号外显子c.671C>T:p.S224L和6号外显子c.955G>A:p.E319K,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共分离。2个变异位点均为错义变异,在gnomAD数据库东亚人群中变异频率为0;SIFT、Polyphen2、MutationTaster预测基因产物有害;其中c.671C>T变异在疾病数据库ClinVar中有意义不明记录,c.955G>A变异为未报道新位点。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显示2个变异均为临床意义未明变异。2个变异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中均具有高度保守性。 结论:该家系符合ESCS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诊断。本研究发现了 NR2E3基因2个未报道的变异位点c.671C>T:p.S224L和c.955G>A:p.E319K。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4~12岁儿童周边视网膜离焦状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运用多光谱视网膜屈光地形图(MRT)测量4~12岁儿童不同区域周边视网膜的离焦量(RPRE),探讨RPRE与近视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在长沙湘江爱尔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4~12岁儿童170例,根据屈光状态分为轻度近视组78例,轻度远视组49例,正视组43例。所有儿童在充分散瞳后,运用带状检影镜检测屈光度数,并以等效球镜度(SE)记录;运用Lenstar LS900光学生物测量仪检测生物学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D)、晶状体厚度(LT)、角膜曲率度数(K1、K2)和散光(AST=K2-K1);采用MRT测量儿童不同区域的RPRE并汇总得出其平均值,记录如下:周边视网膜总RPRE的平均值(TRVD)、0°~15°周边视网膜的离焦量平均值(RDV-15°)、周边视网膜15°~30°方向的RPRE平均值(RDV-30°)、周边视网膜30°~45°方向的RPRE平均值(RDV-45°),所有检测结果均取右眼。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偏心度RPRE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不同屈光度与RPRE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检验不同偏心度RPRE与眼球生物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偏心度15°~45°范围,低度近视儿童RPRE为远视性离焦,且RPRE随着偏心度增大而增加;相反,低度远视儿童RPRE为近视性离焦,且RPRE随着偏心度增大而减少;正视儿童偏心度30°以内的屈光状态与黄斑中心凹处的屈光状态基本相同,而偏心度30°~45°时,RPRE随着离黄斑中心凹距离增大而增加,且为远视性离焦;偏心度0°~15°时,RPRE与AL均无相关性( P>0.05)。偏心度15°~30°和30°~45°时,RPRE与AL呈正相关( r=0.33、0.40,均 P<0.001)。偏心度0°~15°时,RPRE与眼生物学参数无相关性( P>0.05);偏心度15°~30°和30°~45°时,AL是RPR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01)。 结论::4~12岁低度近视和正视儿童RPRE为远视性离焦,低度远视儿童RPRE为近视性离焦,且在偏心度15°~45°范围内RPRE可能与儿童轴性近视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伴晶状体后圆锥改变的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儿男,6岁。因家长发现其视物距离很近3年,于2019年1月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就诊。患儿3岁时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高度近视";2018年7月曾在我科门诊经医学验光及眼B型超声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但未接受戴镜治疗。患儿系单胎、足月剖腹产,出生时无异常,未经特殊治疗;其母在孕产期无特殊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外伤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15;左眼视力0.05,矫正视力0.12。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20 mm Hg (1 mm Hg= 0.133 kPa)。散瞳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晶状体周边部后囊膜灰色混浊,中央后囊膜轻度向后凸出,呈晶状体后圆锥样改变(图1A,1B ),其余眼前节正常。间接检眼镜检查,双眼眼底轻度"豹纹状"改变,但视网膜血管像不清晰,轻度扭曲(图1C,1D ),与通过圆锥角膜观察的眼底成像很相似。右眼、左眼眼轴分别为25.48、25.60 mm,角膜曲率值分别为41.41×14°/42.99×104°、41.06× 176°/43.16×86°。眼B型超声检查,双眼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左眼颞下方有低回声弧形光带(图2A,2B )。黄斑部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双眼均未见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双眼振幅降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右侧峰时延迟、幅值降低,左侧未引出有效波形;多焦VEP检查,双眼波形存在。全身麻醉下行小儿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检查,双眼颞侧周边部视网膜血管被牵拉变直,右眼颞侧周边视网膜有变性区;左眼有从视盘向颞侧周边延伸至晶状体后方的视网膜皱襞,且颞侧周边视网膜被牵拉隆起(图2C,2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双眼周边视网膜血管走行平直呈"毛刷状",部分有荧光着染,双眼颞侧周边可见牵拉隆起,晚期有少量荧光素渗漏(图2E,2F )。临床诊断:双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并发性白内障、晶状体后圆锥改变、高度近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近视眼防控相关框架眼镜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了减缓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眼的发展,降低近视眼相关眼部并发症的风险,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光学、行为学和药物等多个方面的防控措施。框架眼镜在安全、方便以及患者依从性等方面相较于其他矫正方法更具优势,目前依然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矫正方式。临床上有多种形式的框架眼镜,包括双焦点眼镜、渐进多焦点眼镜、视网膜周边离焦设计眼镜、多区正向离焦眼镜、高非微透镜眼镜、点扩散设计眼镜和紫光透射眼镜等,然而目前系统全面地对框架眼镜控制近视眼进展的综述少有,因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防控近视眼框架眼镜的研究进展,为不同框架眼镜技术的近视眼控制效果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相关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为近视眼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