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配重修正的极轻型植入物磁致位移力测试方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美国材料实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Testing Materials,ASTM)F2052-21标准(对应中文标准YY/T 0987.2)规定了磁共振环境中医疗器械磁致位移力的标准测试方法,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该方法是用细线将被测植入物悬挂于磁场中,测量悬线相对竖直方向的偏转角,从而计算磁致位移力相对重力的大小.然而,当该方法应用于极轻型植入物测试时,很难满足悬线质量小于植入物质量的1%的要求.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配重修正的极轻型植入物磁致位移力测试方法:使用质量超出待测植入物质量的1%的悬线和夹持物,按照标准方法测量偏转角度,再使用待测植入物质量在被测物总质量中的占比对偏转角度进行修正,从而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该文对配重修正法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配重修正法能够有效测量极轻型植入物的磁致位移力偏转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光学体表监测系统引导VMAT技术在全身放射性治疗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SMS)引导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应用于全身放射性治疗(TBI)的基本流程,评价OSMS在放疗前分次间辅助摆位和放疗中分次内实时监测位置误差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清髓接受OSMS引导VMAT-TBI的白血病患者15例,CT模拟定位,分别在头先进仰卧位(HFS)和脚先进仰卧位(FFS)采集全身图像数据,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图像融合、多中心VMAT放疗计划设计及剂量验证,处方剂量为800 cGy/4F,一天两次.放疗前采用OSMS辅助摆位,CBCT进行位置验证,治疗中应用OSMS监控,通过分析离线日志文件获得OSMS实时监测的分次内误差.结果:HFS模式计划靶区的平均剂量和覆盖率分别为(905.4±19.0)cGy和(93.0±2.8)%;危及器官肺和肾脏平均剂量分别为(603.7±55.7)cGy和(600.4±49.6)cGy;晶体最大受照剂量为(393.9±58.9)cGy.FFS模式计划靶区的平均剂量和覆盖率分别为(888.5±58.9)cGy和(94.0±3.2)%;衔接处的最大剂量为(1148.9±72.9)cGy.单次放疗实施时间为(75.1±15.1)min.放疗前OSMS辅助摆位,CBCT三维矢量总偏差在平移方向和旋转方向分别为(2.71±1.96)mm和(0.91±0.90)°.在放疗中OSMS监测的分次内运动幅度平移方向三维矢量偏差为(1.95±1.88)mm,其中偏差在1mm以内的在LNG、LAT和VRT方向上占比分别为57.5%、79.7%和62.1%;旋转方向三维矢量偏差为(0.76±0.72)°,其中偏差在1°以内在Rtn、Pitch和Roll方向上占比分别为93.1%、85.7%和94.3%.结论:VMAT简化TBI流程,同时提高靶区的覆盖率并较好地保护危及器官;采用OSMS可减少位移误差特别是旋转误差,为保障TBI精确实施和患者的安全性,有必要联合OSMS进行辅助摆位和分次内位置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腺癌术后全乳房放疗皮肤表面定位摆位误差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图像分析探究乳腺癌术后全乳房放疗中的皮肤定位摆位误差。方法:选择2019年1—8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辅助放疗的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患者80例。治疗计划中为每位患者创建CT定位图像,放疗过程中在对患者摆位完成后扫描获得锥形束CT(CBCT)验证片,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将CT定位图像和CBCT验证片叠加至每位患者皮肤表面位置。测量乳头-肺( X轴)方向和颅尾( Y轴)方向的等中心偏差以及叠加图像 X、 Y轴旋转角度的偏差。 结果:在80例乳腺癌患者中, X、 Y轴和旋转角度的系统误差( μ)分别为(0.01 ± 0.01)mm、(-1.35 ± 0.14)mm和(0.06 ± 0.01)°; X、 Y轴和旋转角度之间的系统误差( Σ)分别为(1.76 ± 0.72)mm、(1.49 ± 0.58)mm和(0.90 ± 0.12)°; X、 Y轴和旋转角度的随机误差分别为(1.34 ± 0.96)mm、(1.93 ± 1.02)mm和(1.0 ± 0.2)°;在整体和左右侧患者中总矢量误差分别为(3.02 ± 1.26)、(2.88 ± 1.03)和(3.25 ± 1.38)mm,均不具有临床意义。 结论: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常规乳房放射治疗过程中依据皮肤表面位置并且结合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可获得足够小的摆位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磁共振引导质子治疗中剂量畸变和Bragg峰位置校正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磁场对质子束传输和剂量分布的影响,探索垂直磁场条件下Bragg峰(BP)偏移的校正方法,为MR引导质子治疗的剂量计算和束流传输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蒙特卡洛(MC)模拟研究磁场下质子束在水模体的剂量分布。通过"角度校正+能量校正"的方法对BP位置偏移进行校正,并基于模拟数据通过解析公式计算校正参数。结果:磁场引起质子剂量的畸变,造成BP位置偏移,偏移程度随磁场强度和初始能量增大而增大。与MC模拟相比,解析法计算空气中质子束偏移的误差<0.2%。基于模拟数据和计算公式,借助MATLAB编程可以在1 s内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校正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存在磁场的空气层、等中心深度、照射方向对校正参数都有不同程度影响,经过校正后BP位置与预期位置基本吻合(偏移≤0.2 mm)。结论:"角度校正+能量校正"的方法能有效地校正垂直磁场下的BP位置偏移,基于模拟数据的解析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校正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图像结构转换和demons配准的无标记BEV肿瘤跟踪算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提出可应用于图像质量差、多叶准直器(MLC)遮挡和非刚性变形的兆伏级图像的无标记射束方向观(BEV)肿瘤放疗跟踪算法。方法:采用窗口模板匹配、图像结构转换和demons非刚性配准方法,解决兆伏级图像中的配准问题。在模体中生成质量保证(QA)计划并在加速器上手动设置治疗偏移后执行,收集治疗过程中的682幅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图像作为固定图像;同时采集计划系统中对应射野角度的数字重建影像(DRR)图作为浮动图像,验证算法的准确性。此外收集21例肺部肿瘤治疗患者的共533对图像进行肿瘤跟踪研究,提供治疗过程中肿瘤位置变化定量结果。图像相似度用于跟踪结果的第三方验证。结果:算法可应对不同程度(10%~80%)的图像缺失,模体验证中86.8%的跟踪误差在3 mm以下,80%在2 mm以下。配准前后归一化互信息(NMI)变化为(1.182±0.026)~(1.202±0.027)( P<0.005),豪斯多夫距离(HD)变化为(57.767±6.474)~(56.664±6.733)( P<0.005)。病例结果以平移为主(-6.0~6.2 mm),但非刚性形变仍存在。配准前后NMI变化为(1.216±0.031)~(1.225±0.031)( P<0.005),HD变化为(46.384±7.698)~(45.691±8.089)( P<0.005)。 结论:本文算法可应对不同程度图像缺失,且在数据缺失图像的非刚性配准中表现较好,适用于不同放疗技术,为多模态、部分数据及图像质量较差的兆伏级图像处理提供了参考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图像引导对宫颈癌治疗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宫颈癌根治性图像引导放疗(IGRT)对靶区剂量的影响,探讨其合理应用模式。方法:选取2012—2016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螺旋断层放疗(HT)的20例宫颈癌患者,应用兆伏级CT(MVCT)图像在HT自适应模块上进行重建及模拟,分别得到有/无图像引导下的受照剂量参数;将各单次剂量分布和对应的融合CT图像传输至形变软件中进行剂量叠加得到总剂量参数。结果:无图像引导的模拟计划(Plan 2)的CTV、GTV和子宫体各方向位移均大于图像引导下的计划(Plan 1),以腹背方向和宫体位置变化最大;CTV、宫体V 45Gy、V 50Gy、D 98%、D mean和GTV的V 50Gy均低于Plan 1( P<0.05);Plan 1左右位移与CTV和宫体D 2%、D 98%呈负相关( P<0.05),头脚位移与GTV的V 45Gy、V 50Gy呈负相关( P<0.05),腹背位移与宫体D 98%呈负相关( P<0.05);Plan 2左右位移与CTV的D 2%和宫体V 50Gy呈负相关( P<0.05),头脚位移与CTV的D 98%和宫体D 98%、D mean、V 45Gy、V 50Gy呈负相关( P<0.05),腹背位移与CTV的D 98%和宫体D 98%、D mean、V 45Gy、V 50Gy及GTV的D mean、V 45Gy呈负相关( P<0.05)。 结论:宫颈癌调强放疗中宫体位移较大且CTV低量区主要位于宫体,IGRT可明显降低位置偏差带来的剂量学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鼻中隔偏曲的形态矫正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形态的矫正方法。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玫瑰医疗美容医院对4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矫正,其中男11例,女36例,年龄18~43岁,平均23岁。术中保留L形支架后切取鼻中隔软骨,先通过对偏曲对侧的鼻中隔软骨进行划痕及软骨移植等措施,对鼻中隔背侧偏曲进行应力性和容积性矫正,再根据鼻中隔尾侧不同偏曲情况进行矫正。(1)Ⅰ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尾侧向一侧弧形弯曲时,于弯曲软骨凹面作划痕,一侧放置软骨板条,形成单侧夹板矫正弯曲。(2)Ⅱ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自后角向前角方向呈直线倾斜偏曲时,于尾侧偏曲方向的对侧将移植物自前鼻嵴向前放置,保证前角位置居中,作容积性矫正。(3)Ⅲ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自前鼻嵴脱出并偏向一侧,鼻中隔尾侧直线偏曲或弧形弯曲时,将后角自错位点剥离并复位于前鼻嵴上,尾侧过长时予适当切除,根据尾侧的软骨强度及偏曲倾向行软骨加强移植。(4)Ⅳ类:前鼻嵴本身位置偏向一侧,鼻中隔后角连接于错位的前鼻嵴上时,保留约2 mm的软骨于前鼻嵴上方后,从前鼻嵴前方离断尾端并向中线复位,移位距离较大时在断端错位间隙内填充小软骨。如原前鼻嵴过于突出可予以凿除。根据尾侧端强度及偏曲倾向作软骨加强移植。观察患者术后效果。结果:本组47例,Ⅰ类8例,Ⅱ类13例,Ⅲ类5例,Ⅳ类21例。平均随访1年3个月,1例Ⅱ类、2例Ⅳ类患者在术后1~3个月内出现偏曲的复发,于术后半年进行二次调整后基本达到满意;1例Ⅲ类患者术后一侧鼻腔通气不畅,检查为该侧下鼻甲肥大,后行下鼻甲肥大矫正术后缓解;余43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鼻背与鼻尖及鼻小柱基本居中,鼻孔双侧基本对称,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将鼻中隔L形支架背侧和尾侧按不同偏曲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可有效治疗因鼻中隔偏曲导致的鼻形态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深度相机的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利用深度相机开发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以深度相机坐标系为世界坐标系,由校准模体得到定位CT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患者的定位CT点云经上述关系转换到世界坐标系中并与深度相机实时获取的患者表面点云配准计算六维误差,完成摆位验证及放疗中分次内体位误差监测。统计系统六维计算误差的均值、标准差,配准后点云的豪斯多夫距离以及各部分程序运行时间,验证系统的可行性。选取15例真实患者,统计本系统与锥形线束CT之间六维误差。结果:模体实验中,系统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误差分别为(1.292±0.880)、(1.963±1.115)、(1.496±1.045)mm,在偏转、俯仰、翻滚角度的误差分别为0.201°±0.181°、0.286°±0.326°、0.181°±0.192°。对于真实患者,系统平移误差在2.6 mm以内,旋转误差在1°左右,程序运行1~2帧/s,精度和速度满足放疗要求。结论:基于深度相机的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能自动完成放疗前摆位验证、放疗中体位实时监测,并提供误差视觉反馈,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颅内积气对电极位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颅内积气对电极位置的影响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DBS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8例。患者均于术后早期(24 h内)和晚期(1个月)行头颅螺旋CT薄层扫描,通过图像的融合分析,计算颅内积气的体积、电极偏差(电极实际位置与计划靶点间的偏差值);并于前、后连合(AC-PC)下4 mm的轴位层面上计算术后早期与晚期的坐标差[ X代表AC-PC旁开距离(外侧为正,内侧为负); Y代表AC-PC方向(前方为正,后方为负)],评估术后1个月内因颅内积气的吸收导致电极位置的偏移量,并分析颅内积气与坐标差间的相关性。 结果:78例患者术后早期整体颅内积气体积[ M( Q1, Q3)]为1.08(0.22,3.02)cm 3,其中左、右侧分别为0.24(0.00,0.94)cm 3、0.48(0.06,1.62)cm 3;至术后晚期所有患者的颅内积气均完全吸收。术后早期左、右侧的电极偏差分别为(1.40±0.61)mm、(1.08±0.52)mm,术后晚期分别为(1.30±0.55)mm、(1.19±0.57)mm;术后早期与晚期同侧别比较,电极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早期与晚期比较,电极位置的偏移量,左侧:Δ X=(0.41±0.52)mm,Δ Y=1.00(0.70,1.50)mm;右侧:Δ X=(0.43±0.50)mm,Δ Y=1.00(0.70,1.30)mm。相关性分析显示,左侧颅内积气与左侧 X轴向( r=0.17, P=0.039)和 Y轴向电极偏移量( r=0.24, P=0.003)均相关;右侧颅内积气与右侧 X轴向电极偏移量( r=0.10, P=0.388)无关,但与 Y轴向电极偏移量( r=0.44, P<0.001)相关。 结论:帕金森病患者DBS术后的颅内积气可能对电极位置产生影响,随着颅内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的回位,电极位置会向前和向外移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腔镜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术的难点与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腹腔镜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术是被公认难度较大的肝段切除手术方式之一。肝Ⅶ段因其位置与解剖特点,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时存在显露不佳、操作困难、肝蒂解剖复杂、切除平面难以确定和断肝容易出血等问题。笔者在行腹腔镜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术时病人常规采取左侧半卧位,将Trocar布局整体向右季肋区偏移,根据术前三维重建个体化选择适宜的肝Ⅶ段肝蒂解剖方式,由肝Ⅵ和Ⅶ段间平面开始离断肝脏,以垂直方向寻找和显露肝右静脉主干,然后以肝右静脉作为肝内路标指引肝实质离断。笔者临床经验表明:通过选择合适手术策略能有效降低腹腔镜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术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可控性,同时保证肿瘤根治性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