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地区角膜移植适应证及术式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山地区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施行角膜移植手术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有200只眼纳入统计,其中角膜白斑51例(25.5%),感染性角膜炎45例(22.5%),眼外伤28例(14.0%),各类型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17例(8.5%),角膜肿瘤17例(8.5%),圆锥角膜15例(7.5%),大泡性角膜病变13例(6.5%),再次手术12例(6.0%),其他角膜病变(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综合征、蚕蚀性角膜溃疡)2例(1.0%).在45例感染性角膜炎中,细菌性角膜炎31例(68.99%),真菌性角膜炎10例(22.22%),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4例(8.89%).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122例(61%),板层角膜移植手术66例(33%),角膜内皮移植手术10例(5%),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2例(1%).结论 中山地区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前三位依次为角膜白斑、感染性角膜炎和外伤.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仍是角膜移植手术的首选术式,而角膜成分移植手术的开展数量逐年增加,大大提高了供体角膜的利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5~63岁[(45.5±9.8)岁]。16例采用数字化术前设计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数字规划组),19例采用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30.1±8.9)个月]。数字规划组手术时间为(114.7±16.1)min,术中出血量为(323.4±26.1)ml,短于或少于常规手术组的(179.8±67.3)min、(392.6±87.8)ml( P均<0.01)。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分别为(14.1±2.3)分、(15.4±2.3)分、(17.1±1.8)分,高于常规手术组的(13.7±2.2)分、(15.0±2.5)分、(16.8±2.1)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各时间点组内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1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常规手术组2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轻微创伤性关节炎,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规划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2/16),常规手术组为21.1%(4/19)( P>0.05)。两组均未出现螺钉穿透关节、内固定失败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覆盖UVA1的新型防晒剂MCE对色素和老化体征的影响:一项在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进行的为期8周、随机、自身对照、前瞻性户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不同的紫外线(UV)波段中,长波UVA(UVA1,340 ~ 400 nm)具有更高的皮肤穿透力,并且受气象条件和臭氧层厚度等环境参数的影响较小,因此更容易到达皮肤深部的真皮层,对细胞成分(如DNA、脂质和蛋白质)造成氧化损伤。UVA1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与衰老、致癌作用、多种皮肤疾病和色素问题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调控DD3-ZD55条件增殖腺病毒荷载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短发卡RNA联合化疗对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杀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DD3启动子、E1B55KD缺失双调控并荷载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ATB1)短发卡RNA(shRNA)的条件增殖腺病毒DD3-ZD55-SATB1联合多西他赛(Docetaxel,DTX)对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杀伤效果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LNcap细胞来源于上海中科院细胞库。将LNcap细胞分为4组进行干预,分别为联合组(DD3-ZD55-SATB1+DTX,5 MOI+1 ng/ml)、病毒治疗组(DD3-ZD55-SATB1,10 MOI)、多西他赛组(DTX,2 ng/ml)、磷酸盐缓液组(PBS)。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Hoechst-33258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ATB1、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Caspase-3与Caspase-8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件比较。结果:CCK-8结果,联合组吸光度值为1.95±0.12、DD3-ZD55-SATB1组为2.33±0.03( t=5.43, P<0.01)、DTX组为2.68±0.09( t=8.42, P<0.01),PBS组为3.49±0.04( t=21.71, P<0.01),联合组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单一治疗组。Transwell结果:联合组穿透小室膜的细胞数为49.25±6.24、DD3-ZD55-SATB1组为79.25±7.41( t=6.19, P<0.05)、DTX组为80.75±4.57( t=8.15, P<0.05),PBS组为118.75±5.38( t=16.88, P<0.01),联合组小室底膜细胞数较单一治疗组明显减小。Hoechst-33258显示:联合组凋亡率分别为(55.54±5.43)%,DD3-ZD55-SATB1组为(41.23±3.28)%( t=5.29, P<0.01),DTX组为(35.15±2.47)%( t=8.19, P<0.01),PBS组为(9.62±2.69)%( t=17.49, P<0.01),联合组与病毒或化疗药物单一治疗组比较,细胞凋亡更加明显。Western blot结果,以PBS组内的蛋白表达为标准计算为1.00,联合组、DD3-ZD55-SATB1组和DTX组内,SATB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8±0.04、0.63±0.05和0.79±0.04,联合组内SATB1表达较单一治疗组下调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6、10.38, P<0.01)。E-cadherin、Vimentin和MMP-2蛋白在联合组、DD3-ZD55-SATB1组和DTX组内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5±0.14、0.48±0.07、0.45±0.04,1.83±0.12、0.69±0.07、0.65±0.05和1.60±0.06、0.79±0.04、0.76±0.05。与PBS组比较,治疗组内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和MMP-2的表达下调,联合组内E-cadherin的上调与Vimentin和MMP-2的下调更为显著,与单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4、3.79、5.48, P<0.05; t=7.43、6.99、8.88, P<0.01)。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8和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8±0.14、2.44±0.16,1.84±0.07、1.90±0.05和1.70±0.13、1.67±0.07。各治疗组内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较PBS组明显上调。联合组内Caspase-3和Caspase-8的上调更为显著,与单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89、5.75, P<0.01; t=6.26、7.91, P<0.01)。 结论:DD3-ZD55-SATB1联合DTX在体外可有效抑制LNcap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优于单独使用DD3-ZD55-SATB1或DTX,其作用机制为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进程和上调Caspase-8和Caspase-3诱导肿瘤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蜂蜇角膜致外伤性白内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26岁。因左眼被蜂蜇伤后视物模糊1年余,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眼科。曾于外院诊断为“左眼角膜穿透伤”,行“角膜深层异物剔除术”,术后抗感染、抗炎治疗。眼部检查:左眼裸眼视力为0.6(无法矫正),眼压为20 mmHg(1 mmHg=0.133 kPa);结膜无充血;瞳孔区角膜可见直径2 mm圆形白色混浊,混浊中心可见1个致密灰色区域,深达角膜全层;前房中央深度可,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约为3 mm,对光反应正常;晶状体皮质羽毛状白色混浊,镜面反光照射法下可见晶状体前囊膜呈现类似彩色蝴蝶的图案(精粹图片1)。临床诊断:左眼外伤性白内障;左眼角膜穿透伤角膜异物取出术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声成像技术在急性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PAI)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产生声波而成像的新型成像技术,其成像方式有较强的穿透力和安全性,能够动态成像且对血流灌注敏感,有可被应用于肾脏病诊断的潜力,尤其在急性肾损伤的诊疗方面。目前PAI在乳腺、甲状腺等器官中已有一些试验性的临床应用,但应用在肾脏成像的报道还比较少。本文将对PAI的历史与基本原理、PAI在AKI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未来PAI在肾脏病诊疗中的潜在应用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开放性眼外伤无光感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开放性眼外伤无光感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8年间开放性眼外伤无光感者723例(729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等,随访6~12个月。结果:患者年龄4~93(40.5±16.5)岁。其中4~7岁者44例、8~18岁者35例、19~40岁者233例、41~60岁者329例、60岁以上者82例。男598例(82.7%),女125例(17.3%)。穿孔伤者504只眼(69.1%),眼内异物者103只眼(14.1%),贯通伤(二次穿孔伤)者31只眼(4.3%),眼球破裂者91只眼(12.5%)。二期手术治疗者574例(580只眼):360只眼行眼内容摘除术或眼球摘除术,220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末次随访时视力为光感64只眼(29.1%),手动~数指者42只眼(19.1%),0.02及以上者11只眼(5.0%)。闭漏斗样视网膜脱离及脉络膜脱离是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无改善的影响因素( OR=8.56,95% CI:4.47~16.37, P<0.001; OR=2.51,95% CI: 1.27~4.93, P=0.008),伤口位于Ⅲ区者较Ⅰ区者治疗结果差( χ2=7.66, P=0.022)。 结论:部分开放性眼外伤无光感眼通过玻璃体手术有可能获得一定的视力。眼外伤无光感者发病年龄呈现两高峰,分别为4~7岁、41~50岁。伤口分区、闭漏斗样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可影响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角膜异物取出术后角膜穿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38岁。因左眼溅入异物半年,在外院取异物后“前房消失”1 d,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1.0,左眼为0.6;眼压右眼为1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6 mmHg;右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中央片状混浊,颞侧瞳孔缘对应角膜处可见直径约1 mm圆形全层缺损,周围嵌入黄色沉积物,前房极浅,晶状体透明(精粹图片1);双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左眼角膜穿透伤;左眼角膜异物取出术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年龄严重创伤死亡患者的性别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严重创伤死亡患者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408例严重创伤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儿童组(≤ 14岁)47例,成年人组(> 14~50岁)171例和老年组(> 50岁)90例。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评估三组患者基于性别的死亡率差异,非线性回归评估年龄和性别持续增加对预测生存率的双向交互作用。结果:交通事故是成年人组男性死亡的最常见原因(58.93%,χ 2= 7.95, P=0.027),跌倒是老年组男性死亡的最常见原因(57.36%,χ 2= 8.63, P=0.001)。成年人和老年组女性患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明显高于男性[成年人组:男性(24.39±4.17)分,女性(26.32±4.31)分, t=2.84, P=0.005)。老年组男性患者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呼吸衰竭:男性28.68%,女性14.75%,χ 2= 4.37, P=0.036;循环衰竭:男性27.13%,女性13.11%,χ 2= 4.64, P=0.031;神经精神障碍:男性20.93%,女性8.20%,χ 2= 4.79, P=0.029;呼吸感染:男性31.78%,女性18.03%,χ 2= 5.55, P=0.047;其他感染疾病:男性28.68%,女性13.11%,χ 2= 0.69, P=0.018)。对协变量调整后,老年组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OR:1.261,95% CI:1.185~1.343, P < 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性别创伤后的预测存活率也同样降低,> 50岁男性的预测存活率下降更为明显(交互 P=0.051)。钝性和严重头部创伤患者中,> 50岁患者与年龄相关的死亡率下降与性别间具有强交互作用(交互 P=0.002)。穿透性创伤患者中,不同性别的预测存活率具有微弱交互作用(交互 P=0.192)。 结论:创伤后死亡率的年龄相关变化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0岁的人群中,男性患者有相对较高的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阴道盆底重建手术发生下泌尿道损伤的特点及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阴道盆底重建手术(vRPS)发生下泌尿道损伤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vRPS患者发生下泌尿道损伤2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为外院转诊。采用B超、膀胱镜检查对泌尿道及其损伤进行评价及定期随访。结果:(1)研究期间本院vRPS治疗的前、中盆腔器官脱垂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共1 952例,其中发生下泌尿道损伤20例,发生率为1.0%(20/1 952)。(2)输尿管盆腔段损伤14例(1.4%,14/966),均发生于经阴道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均于术中发现,拆除缝线后症状缓解。(3)在本院行vRPS发生膀胱损伤6例,其中4例(0.7%,4/576)发生于经阴道植入网片阴道前壁修补术,1例(0.4%,1/260)发生于阴道封闭术,1例(0.7%,1/150)发生于穹隆脱垂顶端悬吊术。转诊至本院的vRPS相关膀胱损伤4例,均为经阴道植入网片阴道前壁修补术后。8例经阴道植入网片阴道前壁修补术发生膀胱损伤的患者中,2例为术中损伤,均为前壁网片浅支穿透膀胱壁,即刻发现后重新穿刺放置网片,随访4~5年未见异常;6例为术后远期损伤,表现为网片侵蚀至膀胱黏膜,于术后半年至2年确诊,分别采用开腹或膀胱镜途径切除暴露网片,随访2~12年,有1例再次出现网片轻微暴露,无自觉症状,继续随访观察。结论:下泌尿道损伤在vRPS中难以完全避免,常见于经阴道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其次是经阴道植入网片阴道前壁修补术。但下泌尿道损伤的发生率低,损伤程度轻,术中发现率高,预后好;术后远期出现的下泌尿道损伤,经及时正确处理,较少造成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