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流程优化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2020年2月,确定以优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流程作为研究主题;运用FMEA梳理某传染病医院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流程并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经评估,将人员防护不规范、人员到岗不及时、检测标本不合格及病房准备不充分4项列为优先改进风险,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相关措施实施3个月后,上述4项风险的优先指数值均显著下降,应急人员到岗及时率、防护规范率、标本采集处置合格率及应急病房呼吸机完好率、心电监护仪完好率及防护用品有效率均明显提高。应用FMEA能够优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其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带来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给我国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反复威胁及其潜在次生危害,建立体系完整、紧密协作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健康管理学科需更加专注于健康、亚健康、疾病各类人群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着眼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采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突发急性传染病采取精准、高效的防治措施,实现健康管理防、治、管工作的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健康管理在后疫情时代新的“三个转变”,从而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监测及预警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类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仍有限,尤其是新发、突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然而这类传染病一旦大流行,可对健康、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人们希望通过监测及早发现传染病异动并及时发出预警。症状监测作为传统监测的有效补充,已在公共卫生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概述了国外传染病监测系统的现状,对我国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监测体系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对院前急救需求的变化特征——浙江省优化落实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时期院前急救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冠疫情防控落实"新十条"期间浙江省院前急救需求的变化特征。方法:对接入浙江省省域一体化平台(简称省平台)的26家急救中心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十条"实施前一周至实施后第六周(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18日)期间,120电话呼入量、救护车出车量、院前急救疾病类型、患者年龄构成和院前急救质控指标等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从"新十条"实施第二周(2022年12月15日至21日)开始,120电话呼入量和救护车出车量出现快速增加,最高峰出现在实施第三周(2022年12月22日至28日)。疾病类型中,症状体征异常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数量和占比均明显增加,分别于第三周(2022年12月22日至28日)、第四周(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1月4日)达最高峰。"新十条"实施第二周后,71~100岁的高龄患者明显增加,第四周(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1月4日)达高峰,占总数的60.76%。疫情期间,急救调度、救护车出车和医疗等各项质控指标均出现波动,但变化幅度不大。结论: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期间,浙江省院前急救需求出现明显特征性变化,但院前急救质量基本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道病毒病的预防与控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Picornaviridae)的成员,目前报道有124个型,其中至少66个型的EV与人类疾病有关,由EV感染导致的疾病统称肠道病毒病 [1]。肠道病毒病是人类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感染易感人群后可以引起多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往往造成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如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AM)、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疱疹性咽峡炎、类似风疹的出疹性疾病等 [2,3,4,5,6]。EV感染有时也与一些慢性疾病相关,如传染性胸膜痛、糖尿病、胰腺炎等,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7,8]。EV主要在人体肠道内复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还可以通过接触进行传播。肠道病毒病的致病特点是,大多数感染以隐性感染更常见,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婴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发病最多;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增殖,但很少引起腹泻等肠道症状,是一种以消化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性感染;不同血清型的EV可引起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同一血清型的EV也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突发急性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系统、规范且适用于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突发急性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的指标体系。方法:于2020年6月—2021年3月以4R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的科学方法初步拟定指标框架,对16名来自手术室护理、护理管理、医院感染、疾病预防控制及传染病领域的医疗、护理专家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一步筛选和确定各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优序图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最终形成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突发急性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体系。结果:2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00%,提出意见的专家分别占68.75%和31.25%,专家权威系数为0.906 3,各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均<0.25,2轮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28、0.322、0.288和0.252、0.406、0.326(均 P<0.01)。最终形成包括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64项三级指标的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突发急性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体系,且指标权重分配合理。 结论:构建的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突发急性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体系具备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为手术室护理管理者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护理应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探测、监测和预警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传染病继续成为全球发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公众健康生命、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早期探测重点是及时、敏感地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异常信息,并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实,也是有效监测、预警系统的前期;有效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全面准确地认识特定传染病暴发流行可能发生的事实条件、驱动因素和传播链,并提出科学有效预防控制策略措施;因衡量收集具体数据的资源支撑和价值大小,难以及时、完整、准确地获得流行病学、病原学等数据信息。本文综述传染病早期探测、有效监测、有效预警理论技术,整合利用中国有效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和多时空节点触发与多学科渠道监测暴发流行情况、病因、风险、过程和驱动因素的多源数据,构建运行敏感特异、分期度量的中国(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响应创新技术体系,为加强新发重大传染病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避免应对不力传染病蔓延与防止过度响应资源浪费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防融合视角下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医防融合是“治病”和“防病”有效衔接。多年来,医防融合研究多聚焦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慢性传染性疾病,对急性传染病关注不足。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如何做好持续监测、早期预警、应急处置和合理救治,将是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和改革的重点。而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共享是弥合医防裂隙的首要前提,也是推动智慧化传染病监测预警的重要路径,信息化则是实现医防高效协同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欧洲国家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对比并探讨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以期为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及医防融合机制创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急性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新近发现的乙类传染病,不仅表现为以病毒性肺炎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病变,重症患者还合并肾脏、心脏、血液、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器官损伤。该病自2019年12月在我国暴发以来,目前已蔓延至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与传染性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惯称"非典型肺炎")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均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而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其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积极处理与防治十分重要。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对该病合并AKI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关建议,希望能引起广大肾科医师重视,不断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内外突发传染病院前急救转运标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突发急性传染病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共同关注的严峻问题,具有发生时间短、传染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可影响社会稳定、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疫情发生,全球范围内受影响人数达8 422人,让中国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有了新的认识[1]。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将公共卫生的焦点再次集中于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上,相较于2003年的SARS,其扩散速度更快,波及范围更广,截至2021年5月,中国确诊人数10万余人,全球确诊人数达1.5亿,其中医务人员的比例高达29.8%[2]。如何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期间疫情的扩散,做好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是未来公共卫生需要不断实践并解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