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上颌窦内提升术对上颌窦内垂直骨量不足患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两种上颌窦内提升术治疗上颌窦内垂直骨量不足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8例上颌窦内垂直骨量不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水压法组(n=30)和冲顶法组(n=28).水压法组采用水压法治疗,冲顶法组采用冲顶法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骨吸收高度、种植体存留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压法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冲顶法组(P<0.01).术后6、12、24个月,两组骨吸收高度逐渐增高(P<0.01);术后6、12、24个月,水压法组骨吸收高度明显低于冲顶法组(P<0.01).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水压法和冲顶法治疗上颌窦内垂直骨量不足患者均能够有效提升上颌窦底高度,种植体留存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水压法较冲顶法近远期吸收少,患者术后疼痛感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不植骨同期种植的影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测量研究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窦内骨高度和骨体积的变化,分析影响窦内骨增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38例牙列缺损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后不植骨同期植入44枚种植体.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9~68个月拍摄的CBCT,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和远中位点的窦内新增骨高度,通过Mimics软件建模配准,布尔(Boolean)运算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的骨体积,并且分析影响窦内新增骨高度和新增骨体积的相关因素,根尖片追踪监测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术前上颌窦底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为(3.41±1.23)mm,种植体突入长度(protruded length,PL)为(3.41±1.28)mm,种植体周围各位点窦内新增骨高度远中为(2.44±1.23)mm、近中为(2.88±1.20)mm、颊侧为(2.83±1.22)mm和腭侧为(2.96±1.16)mm,术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2.78±1.13).mm,窦内新增骨体积为(122.15±73.27)mm3.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与术前RBH呈负相关,而窦内新增骨体积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观察期内种植体成功率100%,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0~1.41)mm.结论: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增加种植体周围窦内骨高度,不植骨亦可以获得窦内一定体积的新骨形成,RBH、PL及成骨时间均是影响窦内成骨量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拔牙窝植骨诱导上颌窦底自行成骨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介绍1例上颌窦底自行成骨病例,患者拔除左上颌第一前磨牙后拟行种植手术,术前CBCT提示拔牙窝密度较低,与上颌窦底相近,术中见拔牙窝创口愈合不佳,彻底搔刮拔牙窝内肉芽后植入骨填充替代材料和可吸收性胶原膜,牙龈严密缝合.术后6个月重新拍摄CBCT显示,上颌窦底黏膜下方出现新生的骨组织,自行成骨高度约为3.7 mm,种植区骨量高度由6 mm左右增高至10 mm左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