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塞米松诱导新西兰兔先天性腭裂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比较地塞米松干预后的腭裂胚胎、非腭裂胚胎与正常胚胎在腭突发育期间胎盘组织的差异。方法:将12只孕兔(40周龄,体质量4.5~5.0 kg的雌性新西兰兔)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地塞米松组(8只)和对照组(4只),在妊娠第13到16天每日分别给两组孕兔后腿四头肌肌肉注射1次1.0 mg 地塞米松和1 ml生理盐水,并于妊娠第21天处死孕兔,剖腹取其子代,按照子代腭部表型分为3组,分别为地塞米松腭裂组、地塞米松非腭裂组(经地塞米松未诱导腭裂)和正常对照组,再收集胎盘组织样本。应用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级杆液质联用仪获取胚胎胎盘组织样本的相应图谱,主成分分析法描绘3组胚胎胎盘组织代谢产物在胚胎腭突发育阶段的代谢差异。结果:地塞米松腭裂组、地塞米松非腭裂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的代谢差异,差异代谢物共133种(VIP>1, P<0.05),涉及的重要代谢通路包括维生素B6代谢、赖氨酸代谢、精氨酸合成代谢、半乳糖代谢。正常对照组、地塞米松非腭裂组和地塞米松腭裂组中的维生素B6(分别为0.960±0.249、0.856±0.368、1.319±0.322)、半乳糖(分别为0.888±0.171、1.033±0.182、1.127±0.127)、赖氨酸(分别为1.551±0.924、1.789±1.435、0.541±0.424)和尿素(分别为0.743±0.142、1.137±0.301、1.171±0.4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90, P=0.008; F=5.59, P=0.009; F=4.26, P=0.025; F=5.29, P=0.012)。 结论:基于胎盘组织代谢物建立的统计模型表明,3组胚胎胎盘组织的代谢物表达具有差异;地塞米松诱导腭裂形成可能与维生素B6代谢、赖氨酸代谢、精氨酸合成代谢、半乳糖代谢高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汉中盆地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出土的石制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汉中盆地梁山龙岗寺遗址地处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是我国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地点群.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位于汉江右岸第四级阶地之上.2014年2~6月,为了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和龙岗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从根本上廓清龙岗寺旧石器遗存的石器工业面貌,我们对该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6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4441件.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原料为来自于遗址附近河流阶地及河漫滩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火成岩次之,石英岩、细砂岩和燧石等偶有使用.锤击法为主要剥片 方法,存在少量砸击技术产品.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工具类型主要是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刮削器,有少量的尖状器和雕刻器.石器加工方向多为正向或反向.从出土石制品的情形看,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的面貌更接近于更新世期间华北地区常见的小型石片和修理小石片工具为主体的石器工业类型,这与以往对汉中盆地旧石器工业面貌为华南砾石石器传统的认识有较大的差距.遗址相关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工作表明,龙岗寺第3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堆积形成于距今120~70万年间,属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阶段.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及其出土的石制品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中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状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用延时摄像技术进行IVF胚胎选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早期胚胎发育实时动态监测与影像分析,寻找胚胎发育形态动力学差异,及其对胚胎发育和后续行为的影响,为胚胎形态学评估及发育潜能预测提供帮助.方法 使用Primo vision胚胎监测系统,利用延时摄像(time lapse)技术对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于东莞市人民医院进行体外受精(IVF)治疗的33个周期中收集的308枚胚胎进行分析,通过对发育期第3天(Day 3)前的胚胎发育进行连续监测,系统观察胚胎从原核消失到Day 3不同发育阶段形态动力学参数,结合2细胞期(2C)胚胎评级结果与Day 3胚胎评级结果进行比较;按照Day 3胚胎评级结果,分析统计不同等级胚胎从原核消失到第1次卵裂及3细胞期至4细胞期的时间间隔;在Day 3进行胚胎评级后,继续对71枚胚胎进行囊胚培养,观察囊胚形成率的差异;收集胚胎发育时间、事件与形态评分等相关参数,并对囊胚形成率进行比较,寻找上述指标与胚胎发育潜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308枚胚胎在Day3获得1级胚胎56枚,2级胚胎109枚,3级胚胎47枚,4级胚胎96枚;1级和2级胚胎从原核消失到2细胞期(Pf-2C)的平均时间为(2.28±0.34)h,3级胚胎为(2.51±0.42)h,4级胚胎为(2.89±1.19)h;1级和2级胚胎从3细胞期至4细胞期(3C-4C)的平均时间为(0.72±0.65)h,3级胚胎为(1.14±1.20)h,4级胚胎为(3.12±3.11)h;结果表明不同胚胎评级间Pf-2C和3C-4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显示,除3级和4级胚胎间Pf-2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两两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08枚胚胎在第一次卵裂后形成的2细胞胚胎形态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一级2细胞胚胎在Day 3形成优质胚胎的比率为79.4%,二级2细胞胚胎为72%,三级2细胞胚胎为47%,四级2细胞胚胎为8.82%,五级2细胞胚胎为9%;采用GAMMA法对两有序分类变量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2细胞胚胎形态与胚胎分级存在相关性(G=0.6661,P=0.0392).71枚胚胎按照Day 3胚胎评分分组进行囊胚培养,结果显示,1级胚胎囊胚形成率为94.12%,2级胚胎为90.91%,3级胚胎为57.14%,4级胚胎为5.56%,Day 3胚胎分级与囊胚形成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胚胎通常具有更快的发育速度,在原核消失至第一次卵裂和3细胞至4细胞阶段更为显著.2细胞胚胎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胚胎发育潜能.结合2细胞胚胎评分,能够更好地预测胚胎发育并帮助选择高质量胚胎.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便于应用的胚胎选择模型,为IVF实验室的胚胎选择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陕西汉中洋县金水河口旧石器遗址出土石制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位于汉水左岸一级支流金水河第四级阶地的金水河口遗址是汉水流域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遗址.2014年6月~2015年2月,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项目的实施,我们对金水流域金水镇附近的3个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金水河口遗址即为其中之一.该遗址发掘面积370m2,出土不同类型石制品1210件.研究显示在金水河口遗址生活的古人类主要选取附近河滩砾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及工具加工.石制品的岩性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硅质灰岩次之,并少量使用了石英砂岩和花岗岩原料.古人类主要使用锤击法剥片.遗址中石核的利用效率较低,近半数石片有直接使用的痕迹.加工工具的毛坯以石片为主.工具类型除了刮削器、凹缺器、石锥等小型工具之外,还有砍砸器、手镐、重型刮削器等重型工具.遗址中碎屑数量很少.石制品组合以刮削器等小型工具为主,也包含少量重型工具.相较于汉中盆地已发现的遗址,金水河口遗址的文化面貌与洛南盆地中更新世的龙牙洞遗址更相似,但是重型工具的比例更高.由于遗址堆积物已超出了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测年法(post-IR IRSL)的测年范畴,目前只能给出遗址的埋藏时间下限,即埋藏石制品地层的年代不晚于150 ka.作为汉中盆地有明确测年的中更新世晚期遗址,金水河口遗址为我们系统了解汉江支流金水河流域和秦岭地区的石器工业特点、遗址地层堆积及年代等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视第四级预防构建五级预防理论框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四级预防策略(零级、第一级、第二级及第三级预防)分别对应于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已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四级预防指确定医疗机构中可能出现过度医疗及医源性疾病风险的个人(群体)通过干预降低或避免额外的医疗入侵,对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和医学干预阶段的预防策略进行分级,构建五级预防理论框架,可更加精准地指导我国的公共卫生及医学实践.为此,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现有的预防策略,对第四级预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系统阐述,完善了五级预防理论框架,以期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陕西洋县绿豆梁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编辑人员丨2023/8/5
洋县绿豆梁遗址位于汉水北部一级支流金水河左岸的第四级阶地上.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2014~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26m2,出土和采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656件.研究显示,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漫滩或阶地古老砾石层中的砾石,岩性包括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花岗岩等.硬锤打击法是最主要的剥片方式.石制品包含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类型.遗址石器组合中既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等尺寸较小的轻型石器,也包含重型刮削器、砍砸器等重型石器.通过与位于相同阶地部位、相距2 km的金水河口遗址的测年数据和地层堆积序列对比,绿豆梁遗址的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时期或更早的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安宁疗护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在全国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初期阶段,亟须综合评价试点机构的安宁疗护服务质量和效果.目的 探索构建一套适用于中观机构层面的安宁疗护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各试点机构的安宁疗护服务评价和比较提供科学工具.方法 于 2021 年 4-5 月,通过文献评阅和小范围专家访谈初步构建安宁疗护服务综合评价指标池;于2021年6-7月,采用兰德(RAND)/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德尔菲法开展两轮专家咨询,从相关性、可测量性、可行性 3 个维度对指标进行 1~9 级评价.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完善,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 3 个一级指标(结构、过程、结果)、9 个二级指标(政策保障、服务提供、患者负担等)、25 个三级指标(机构制度保障、服务数量、次均费用等)和81个四级指标(纳入机构发展规划、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等).第一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3.3%,权威系数为0.900,3个一级指标的肯德尔(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194、0.115、0.126;第二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 92.9%,权威系数为 0.900,3 个一级指标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417、0.241、0.322.结论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框架构建的包含四级指标的安宁疗护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能够作为量化评价和比较不同试点机构、不同区域间安宁疗护服务质量和效果的科学工具,有助于促进试点地区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化、同质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