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梁换柱"创新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偷梁换柱"属于《三十六计》中第二十五计,本意为撤掉大梁,换上新柱,喻义为使用手段更换事物的关键部分,从而改变事物原有的内部结构或性质,达到一定的目的。随着材料学、工程力学、计算机技术、3D打印技术和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偷梁换柱"概念在外科尤其是骨科已经成为现实并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骨缺损,3D打印人工椎体置换术等。本文提出并阐述"偷梁换柱"理论的含义和核心内容,并归纳总结该理论在骨科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更好指导病损骨组织修复和骨结构重建,为个体化、微创化和精准化骨科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增强现实技术辅助实施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胫骨及其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AR)技术在实施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下肢胫骨与软组织缺损9例,术前先对双侧小腿进行CTA扫描,获得胫骨缺损的DICOM数据,通过虚拟手术辅助技术,将设计的腓骨皮瓣及其血供模型图像导入Sina软件,运用AR技术将虚拟腓骨皮瓣信息投影叠加到患者小腿供区体表,进行精准定位下手术。本组实施腓骨皮瓣游离移植切取,皮瓣面积6.0 cm×4.0 cm~12.0 cm×6.0 cm,切取腓骨长度6.0~13.5 cm,修复下肢胫骨缺损长度5.0~12.5 cm,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3.0 cm~10.0 cm×4.5 cm。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腓骨皮瓣成活情况及修复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术后腓骨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等并发症发生,供区及受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8~12个月,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修复部位外形不臃肿;腓骨与胫骨连接端在3~5个月开始出现骨痂形成,8~12个月时骨性愈合良好,未见骨吸收及骨不连,无螺钉松动或脱落等情况;受区小腿无疼痛症状,站立及行走自如,负重功能接近正常。依照Enneking系统评分:平均27分;优7例,良2例。结论:AR技术应用于腓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骨缺损辅助手术,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化引导技术在口腔美学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数字化引导技术可帮助临床医师更轻松精确地植入种植体,获得精确的植入效果,为获得满意的美学修复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种植外科阶段应用较成熟的数字化引导技术包括数字化导板和数字化导航两类。数字化导板的操作要点包括术前确认导板是否准确就位,术中时刻保持导板稳定并注意术区降温等。数字化导航的操作要点包括确保各部件间保持稳定连接,调整合适的工作角度,提高手眼配合能力,建立三维想象能力等方面。在设计、制作、操作精确的前提下,医师应根据临床实际选择适合的技术,辅助实现前牙区种植手术的精准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与瘢痕地形图评估系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一套适用于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和瘢痕的针对性精准评估系统。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遵循条目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2020年6—8月,以面颈部整形美学标准为基础,患者烧伤后面颈部创面与瘢痕评估为中心,初步形成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与瘢痕地形图评估系统。于2020年9月对38名相关领域专家行预函询,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问卷。2020年12月—2021年3月,运用德尔菲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5名来自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函询,筛选并确立条目。计算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判断专家积极程度;计算所有条目的权威系数均值,判断专家权威程度;计算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专家评分均值、变异系数均值和满分率均值,判断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计算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专家评分变异系数均值、肯德尔和谐系数,判断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对函询中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专家评分的肯德尔和谐系数行 χ2检验。 结果:经德尔菲法函询的35名专家以男性居多,年龄为(48±10)岁,工作年限8~38年,副高及以上职称者为主,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烧伤科专家11人、创面修复科专家7人、整形美容科专家4人、康复医学科专家13人。最后形成包含4个一级条目、21个二级条目、40个三级条目和1个面谱的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与瘢痕地形图评估系统。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35/35)。所有条目的权威系数均值为0.89。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专家评分均值为4.67分,重要性专家评分变异系数均值为0.01,满分率均值为86.3%。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敏感性、可操作性专家评分的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0.01、0.01、0.02。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敏感性、可操作性专家评分的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 201.53、745.67、707.07, P<0.05)。 结论:构建的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与瘢痕地形图评估系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靠性,可用于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或瘢痕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个体化假体用于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精准重建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3D个体化假体在治疗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6月-2021年9月,回顾性分析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的上肢显微修复皮瓣覆盖后遗留骨和关节缺损患者12例,其中腕部不完全离断1例,手指、掌骨缺损2例,指骨间关节缺损4例,桡腕关节骨缺损4例,月骨缺损1例。其中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3.0 cm~12.0 cm×18.0 cm,骨缺损长度2.5~8.5(平均3.64) cm。对于不完全离断和完全离断肢体采取一期断肢(指)再植,二期行软组织修复,三期对遗留的骨和关节缺损采用3D打印个体化定制假体重建骨关节缺损。手指软组织缺损给予一期局部转移皮瓣覆盖,二期采用3D打印假体重建骨关节缺损。术后根据X线片结果,按照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骨和关节缺损断端与假体的骨整合情况。同时测量前臂及手部各关节的总主动活动度(TAM)。出院后1、2、3、6、9、12个月于门诊复查患肢正、侧位X线片,此后根据软组织及骨组织康复情况于门诊复查。上肢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皮瓣无坏死及感染,骨关节缺损处无感染,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结果优10例,良2例,上肢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5例,良5例,可2例。植入桡骨远端及桡骨干假体患肢腕关节活动度背伸30°~42°(平均37.3°),腕关节屈曲40°~55°(平均43.5°);掌指骨假体指、腕关节活动度为60°~70°(平均65.7°)。结论:3D打印个体化定制假体治疗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是安全和精准有效的,可有效恢复上肢骨和关节缺损处的解剖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提高面神经肿瘤诊断和功能性手术水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面神经肿瘤是一种罕见但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本述评旨在探讨面神经肿瘤诊断和功能性手术的现状、挑战和机遇。影像学技术如MRI和CT在面神经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对于孤立于内听道和腮腺的病变,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仍然存在。外科手术治疗是面神经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面神经肿瘤的手术目标已经从单纯全切肿瘤向尽可能保留面神经完整性和促进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方向发展。面神经肿瘤诊断和功能性手术面临的挑战包括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术中面神经的保护及术后面神经功能改善几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高分辨率影像技术的应用、神经保护和功能修复技术的创新、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实现以及多学科跨专业团队合作等。未来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有望克服诊断中的困难,提高功能性手术的面神经保全效果,并促进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与实现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与实现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路线,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需行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30例,应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试验组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36.0±10.5)岁;对照组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32.0±6.7)岁。试验组采用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技术进行修复效果的术前三维数字化仿真预测,并根据患者意见修改修复体形态,患者对预测效果满意后,用数字化技术复制修复体形态设计至最终修复体,并用数控切削技术制作全瓷修复体。对照组采用二维数字化设计进行修复效果预测,技师参考二维预测图片,雕刻修复体蜡型并用热压铸技术制作全瓷修复体。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对数字化设计效果的仿真度、数字化设计效果与实际修复效果的相似度进行评分,并对修复体进行患者满意度分级评价;由1名不知患者分组情况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口腔修复医师参考改良美国公共健康服务标准,对两组修复体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建立前牙美学修复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和实现技术流程。试验组患者对数字化设计效果仿真度的VAS评分[(8.5±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0.7)分]( P<0.01),对数字化设计效果与实际修复效果相似度的VAS评分[(9.6±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0±0.9)分]( P<0.01)。试验组修复体患者满意度分级显著好于对照组( P<0.05)。两组修复体质量在外形准确性、边缘密合性和表面光滑性上的医师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应用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和实现技术,可在术前进行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和修复效果预测,设计效果可精准转移至最终修复体,能有效促进医患交流,提高患者对美学修复效果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致外鼻缺损的分型和重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外鼻肿瘤以鼻及鼻周皮肤的恶性肿瘤多见,手术切除通常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肿瘤切除后导致的外鼻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面部美观,需要精准的重建恢复外鼻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本文将对外鼻缺损的现有分型及常见自体移植重建技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其优缺点,以期为外鼻修复重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迎接头颈外科功能修复时代的到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局部中晚期头颈肿瘤切除术后会遗留下组织缺损,当病变位于重要器官时,器官部分或全部切除不可避免。由于头颈部空间受限,重要器官密集,大面积缺损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对组织缺损进行修复重建。目前缺损修复可以应用局部、游离及复合皮瓣,结合计算机辅助技术实现精准修复。未来的重建修复研究将在受区的器官功能重建及供区的功能保留方面深入开展,以期减少皮瓣供区的损伤,恢复受供器官的功能。功能重建方面应尽量接近正常,包含复杂的各种运动和感觉神经修复,以支配各器官完成丰富的日常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鼻恶性肿瘤的精准切除及缺损修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精准切除外鼻恶性肿瘤以及准确评估、合理修复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外鼻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36~86岁。肿瘤病理类型包括基底细胞癌29例,鳞状细胞癌11例,外毛根鞘癌6例,腺样囊性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肿瘤切除以传统的安全缘扩大切除为主,对于明显影响修复效果的切缘,即病变邻近鼻翼缘、鼻小柱或深部易贯通切缘采用Mohs显微描记手术原理,尽可能缩小切除范围。全部病例均采用肿瘤全切及一期/分期皮瓣修复方法完成,以皮瓣转移为主。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和肿瘤大小,肿瘤安全切缘以4~10 mm为主,其中24例采用了Mohs手术方式。外鼻局限缺损38例,选择邻近双叶瓣、风筝瓣、鼻背眉间皮瓣以及鼻唇沟瓣或游离组织修复;多解剖亚区、全层或累及鼻中隔的复合缺损共10例,有8例选择额瓣修复,包括单纯额瓣修复4例、额瓣+钛网支架重建2例、双岛瓦合额瓣修复2例。随访1~10年,所有皮瓣均成活,没有发生坏死的病例,绝大多数患者对术后鼻外形及鼻通气情况满意。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肿瘤复发,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有限度地应用Mohs手术原理基本能够满足外鼻恶性肿瘤精准切除的需求,个体化应用邻近组织瓣以及多种形式的额瓣,是达到外鼻修复满意、兼顾手术复杂性的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