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效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手术患者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行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12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面神经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即刻和6个月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数学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大小、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TFIAC分级、年龄以及有无后组脑神经相关症状与术后即刻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可能有关(均 P<0.10);纳入上述影响因素建立术后即刻面神经功能的预测模型,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0.713,预测精度分别为77%、71%。纳入影响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 P<0.05)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的大小、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有无小脑或后组脑神经相关症状)以及Samii分级,建立术后6个月的面神经功能预后预测模型,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1、0.894,预测精度分别为77%、78%。 结论: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听神经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后即刻和6个月面神经功能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对临床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情况及面神经保护经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由颅底外科小组行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08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76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7.9岁。记录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面神经功能随访结果。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及影响其恢复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04例肿瘤完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30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面神经离断,术中均予行神经吻合一期重建。300例成功随访,8例失访。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52.0个月)。术后2周内面神经功能良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96例,功能不良(HB分级Ⅲ~Ⅵ级)212例;术后1年随访共295例,其中198例面神经功能良好,97例功能不良;术后3年随访共294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219例,功能不良75例;随访到术后5年者共189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155例,功能不良者34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短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有肿瘤直径( P=0.011)和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1);影响术后长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直径( P=0.005)、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5)及面神经康复训练等。 结论:肿瘤直径是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独立因素,肿瘤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更差;术中电生理监测的肌电图微小电流刺激(刺激阈值≤0.05 mA)可以预测短期和长期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系统的面部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改良Samii分型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的临床疗效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JF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术前根据改良Samii分型将肿瘤分为A~D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2例B1型采用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5例B2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联合经颈静脉突入路,3例B3型采用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4例C型采用颈外侧入路,8例D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联合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所有患者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门诊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估面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3例。围手术期脑神经并发症主要包括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8例,面神经麻痹加重2例,无颅内血肿、二次手术及死亡病例。2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5±9)个月(12~70个月)。术后12个月,mRS为0~1分者16例,2分9例,3分3例。至末次随访,3例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肿瘤均无进展;25例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遗留部分后组脑神经麻痹患者5例,H-B分级大于Ⅲ级的面神经麻痹患者3例。结论: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遵循颅底手术微创化的理念,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F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提高面神经肿瘤诊断和功能性手术水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面神经肿瘤是一种罕见但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本述评旨在探讨面神经肿瘤诊断和功能性手术的现状、挑战和机遇。影像学技术如MRI和CT在面神经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对于孤立于内听道和腮腺的病变,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仍然存在。外科手术治疗是面神经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面神经肿瘤的手术目标已经从单纯全切肿瘤向尽可能保留面神经完整性和促进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方向发展。面神经肿瘤诊断和功能性手术面临的挑战包括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术中面神经的保护及术后面神经功能改善几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高分辨率影像技术的应用、神经保护和功能修复技术的创新、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实现以及多学科跨专业团队合作等。未来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有望克服诊断中的困难,提高功能性手术的面神经保全效果,并促进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鞘瘤切除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近2年来入院的80例听神经鞘瘤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观察。将入院患者数字随机分为监测组和非监测组,测量患者肿瘤大小,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统计,评估患者术前听力下降情况,是否存在面部麻木,听神经鞘瘤后组相关症状,面神经功能等级等表现。监测组在实施听神经鞘瘤切除术时进行面神经监测,非监测组在手术过程中不进行监测,两组患者均根据术中实际情况决定行全切或次全切术。术后3 d再次评估其听力情况,面部麻木,后组相关症状及面神经功能等级,同时于术后1个月评估其预后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前评估均未见显著差异,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监测组面部麻木发生率为42.9%(15/35),明显低于未检测组86.7%(39/45)( P<0.001);面神经功能分级监测组Ⅰ级(17例)、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1例);较未检测组[Ⅰ级(1例)、Ⅱ级(18例),Ⅲ级(17例),Ⅳ级(9例)]显著降低( P<0.001);预后GOS(4.60±0.55)较未检测组(3.78±0.67)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鞘瘤切除手术中能够提供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避免面听神经损伤,显著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面神经无张前移位和岩下窦隧道填塞切除内淋巴囊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并发于VHL综合征的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患者,男,42岁,因“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就诊,伴搏动性耳鸣、眩晕。耳内镜示左耳鼓膜完整,鼓膜后下象限见红色新生物膨出,MRI提示肿瘤位于后颅窝,累及颈静脉孔、内听道,增强后明显强化。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VHLc.486C>G, p.Cys126Trp, VHL基因3号外显子486位点C碱基错义突变为G碱基,126位的半胱氨酸被色氨酸取代。选择经颞下窝径路、面神经无张部分前移位及岩下窦隧道填塞技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无脑脊液漏,病理确诊为内淋巴囊肿瘤,术后1周顺利出院。患者出院1年复查显示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功能正常,未见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底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颅底内淋巴囊肿瘤(ELST)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联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7例EL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多学科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其中4例患者术前行供血动脉血管内栓塞;肿瘤最大径<3 cm的4例患者,采用经乳突入路;≥3 cm的3例患者,1例采用经颞下窝入路,2例采用经颞下窝入路联合中颅底入路或乙状窦后入路。结果:4例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听力下降和耳鸣,1例合并von Hippel-Lindau病。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4例,Ⅱ级1例,Ⅳ级2例。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肿物呈囊实性,血供丰富。肿瘤最大径<3 cm的4例患者,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3 cm的3例患者,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7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2个月至6年)。3例全切除及1例次全切除者均无肿瘤复发。2例肿瘤大部分切除者术后接受放疗,1例肿瘤消失,随访6年无复发;1例随访3年,肿瘤有缩小趋势。1例患者术后4年死于肿瘤进展,其余6例正常生活。结论:ELST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多学科合作制定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术后残余肿瘤辅助放疗,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神经血管瘤20例诊治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面神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面神经修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面神经功能、影像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术后进行面神经功能随访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20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18~56(36.4±10.7)岁。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面神经麻痹(18例,90.0%)、听力下降(11例,55.0%)、耳鸣(8例,40.0%)、面肌痉挛(4例,20.0%)等。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其中经乳突-上鼓室入路5例,经迷路入路5例,经中颅窝入路10例。术中探查见65.0%(13/20)的患者为多节段受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16例,80.0%)、水平段(11例,55.0%)及迷路段(7例,35.0%)最常受累。对19例患者同期行面神经修复或减压术,其中面神经改道吻合2例,耳大神经桥接移植8例,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2例,面神经减压7例。术后随访时间17~159(81.9±39.3)个月,无失访。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级2例(10.0%),Ⅳ级5例(25.0%),Ⅴ级7例(35.0%),Ⅵ级6例(30.0%);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1例(5.0%),Ⅲ级10例(50.0%),Ⅳ级8例(40.0%),Ⅴ级1例(5.0%)。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好于术前( H=13.683, P<0.001)。 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周围性面瘫、听力下降、面肌痉挛的患者应考虑到面神经血管瘤的可能。特征性的颞骨CT表现有助于面神经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切除后可根据面神经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修复面神经,术后可获得较好的面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瞬目反射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瞬目反射(BR)监测对患者眼睑闭合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80例大型听神经瘤(Koos分级≥3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行BR监测,并记录术中BR波幅的下降率。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依据Terzis区域性量表评价患者的眼睑闭合功能,并将其分为眼睑闭合功能良好组(Terzis量表分级≥4级)和眼睑闭合功能不良组(Terzis量表分级<4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眼睑闭合功能结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确定BR的临界值及其对患者眼睑闭合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80例患者中,76例(95.0%)引出有效BR波形,其中1例因术中调整麻醉深度未纳入分析。75例患者中,术中有28例(37.3%)面神经与肿瘤粘连紧密难于分离,14例(18.7%)面神经严重变形、菲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眼睑闭合功能的良好率分别为58.7%(44/75)、77.3%(58/75)和82.7%(6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眼睑闭合功能良好组和功能不良组的面神经形态、BR波幅下降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面神经分离难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R波幅下降率是术后1周( OR=1.11,95% CI:1.06~1.16)、术后3个月( OR=1.08,95% CI: 1.04~1.13)、术后6个月( OR=1.08,95% CI: 1.03~1.13)眼睑闭合功能结局的影响因素(均 P<0.01);其临界值分别为20.8%、29.4%、51.0%;灵敏度分别为90.3%、94.1%、84.6%,特异度分别为89.7%、83.3%、92.1%。 结论:术中BR监测结果可有效反映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眼睑闭合功能的结局;BR波幅下降>50%可作为手术中的预警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侧腋窝乳晕入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侧腋窝乳晕入路(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BABA)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 198例经BABA行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63例,女935例,年龄9~68岁。良性病变288例,恶性肿瘤910例。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和术中冰冻病理选择术式,总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1年,187例(15.61%)患者出现并发症,手术并发症如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0例(0.83%),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0.08%),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52例(12.69%),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舌下神经损伤1例(0.08%),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2例(0.17%),气管损伤2例(0.17%),无食管损伤,乳糜漏5例(0.42%),颈部术区皮肤粘连错位3例(0.25%),皮下出血2例(0.17%),皮肤灼伤 2例(0.17%),血清肿5例(0.42%),颈总动脉破裂1例(0.08%),颈内静脉破裂1例(0.08%),无肿瘤种植,无臂丛神经、副神经和膈神经损伤。结论:BABA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发症少,是安全的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