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局部氧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足溃疡难治愈,易复发,远期预后差。糖尿病足溃疡标准治疗效果有限,发展辅助治疗已成为新趋势。目前,局部氧疗辅助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有助于创面愈合,特别是慢性创面,但目前尚缺少高质量循证证据支持,并且临床医师对局部氧疗缺少了解。因此,笔者通过综述创面愈合与氧气的关系,局部氧疗原理、发展与演变、常见形式及优缺点,国内发展现状等,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局部氧疗的认识和重视,使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从中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足合并慢性难治性创面手术方式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析在治疗糖尿病足合并慢性难治性创面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2020年1月-2021年6月,顺德和平外科医院手外科收治糖尿病足合并难治性创面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51~86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为Ⅱ型糖尿病,糖尿病病史5~22年,入院时平均血糖15.6 mmol/L。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19例,血管旁路转流术2例,截肢2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规律化门诊随访。结果: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2个月。19例接受皮瓣修复患者末次随访时供区、受区愈合良好,无感染及皮瓣坏死发生,创面无复发。2例接受血管旁路转流术患者术后静息痛缓解明显,术后经过换药对症治疗后创面愈合良好,末次随访创面无复发。接受保肢治疗患者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Maryland评分平均84分,其中优2例,良19例。2例截肢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末次随访时创面愈合良好。结论:糖尿病足合并慢性难治性创面患者因高龄、合并内科疾病较多、创面复杂等因素,治疗较为复杂,大部分患者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创面或者血管旁路转流手术均能达到较好的预后,针对感染平面较高及干性坏疽患者建议慎重保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糖尿病合并背部脓肿临床特点及菌群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背部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菌群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背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创面组织或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脓肿情况行脓肿切开清创,必要时给予脓腔置管引流或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并记录患者临床转归。结果:共收集12例2型糖尿病合并背部脓肿患者,脓肿面积平均(150.3±101.2)cm 2,其中8例(66.7%)面积在100 cm 2以上。11例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均显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率为100%,其中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菌株10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1例。MSSA菌株对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四环素、替加环素、利福平、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替考拉宁100%敏感,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共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阿米卡星和替考拉宁敏感。所有患者创面均愈合,治愈率100%,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35.8±34.0)d。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背部脓肿进展快,脓肿巨大,治疗难度大,应早期及时处理,及时切开引流,其病原菌单一,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利于经验性选择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小RNA工程化外泌体在糖尿病创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较为困难。目前,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方法包括清创、功能性敷料覆盖、负压治疗、骨水泥填充、皮肤移植等。微小RNA(miRNA)工程化外泌体具有减轻炎症、刺激血管生成、促进胶原沉积和再上皮化等功能,在糖尿病创面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相关研究正在积极开展。该文对糖尿病创面的病理生理特征、miRNA与外泌体的特性、外泌体负载miRNA的工程化方法和miRNA工程化外泌体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miRNA工程化外泌体在糖尿病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编码RNA调控糖尿病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且临床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非编码RNA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RNA,可调控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糖尿病创面的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3种常见非编码RNA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调控作用、诊断价值、治疗潜力进行了综述,从基因层面和分子水平上为糖尿病创面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aiMed难愈性创面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在创面测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HaiMed难愈性创面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在创面测量中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2019年1至8月诊治的慢性创面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0~76岁,其中术后愈合不良创面9例,糖尿病足创面6例,压疮4例,肿瘤创面1例。分别采用传统的透明膜勾边法和HaiMed难愈性创面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对20例创面面积进行测量。对2组创面面积测量结果进行配对 t检验,应用Spearman简单相关分析、Bland-Altman评价以及变异系数,对HaiMed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HaiMed难愈性创面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与传统测量工具相比,在创面面积测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97, P=0.060),2种方法的Spearman相关系数 r=0.998,两者一致性好。Bland-Altman评价示所有散点均落于95%一致性界限内,HaiMed系统准确性可靠。透明膜勾边法组变异系数最小0.41%,最大4.03%,平均1.67%;HaiMed组变异系数最小0.15%,最大2.31%,平均0.60%,HaiMed系统较传统测量方法有更高的稳定性。 结论:HaiMed难愈性创面人工智能辅助系统测量创面面积准确性高、稳定性好,尤其对于浅表创面,可进行简便快捷的创面评估,是一套新型、可靠的创面测量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足溃疡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功能分析及临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糖尿病足溃疡(DFU)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与临床验证,以期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表观遗传学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取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DFU患者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E80178,采用GEO2R工具分析筛选数据集中3个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与6个DFU组织样本之间的DEG。对筛选出的DEG,采用R语言程序包中ClusterProfiler、org.Hs.eg.db、GOplot和ggplot2分别进行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的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DEG中的关键基因,用Cytoscape 3.9.1软件中Cytohubba插件进行关键基因的GO富集分析。取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2018年9月—2021年3月收治的15例DFU患者(男7例、女8例,年龄55~87岁)的DFU组织和15例急性创面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8~52岁)术后弃用的正常皮肤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富含脯氨酸的小重复蛋白1A(SPRR1A)和晚期角质化包膜蛋白3C(LCE3C)的mRNA与蛋白表达。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从DFU患者DFU组织中筛选出492个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校正 P<0.05或校正 P<0.01),包括363个上调DEG和129个下调DEG。GO术语分析显示,DEG在皮肤发育、角质形成细胞(KC)分化、角质化、表皮发育、表皮细胞分化等方面显著富集(校正 P值均<0.01);KEGG通路分析显示,DEG在肿瘤相关微小RNA、Ras相关蛋白1信号通路和多能干细胞调控信号通路等方面显著富集(校正 P值均<0.01)。PPI分析显示,内披蛋白、 SPRR1A、 SPRR1B、 SPRR2B、 SPRR2E、 SPRR2F、 LCE3C、 LCE3E、角蛋白16(均为下调DEG)和丝聚蛋白(为上调DEG)为从DFU患者DFU组织中筛选出的DEG中的关键基因,其显著富集于角质化、KC分化、表皮细胞分化、皮肤发育、表皮发育、多肽交联等GO术语(校正 P值均<0.01)。DFU患者DFU组织中SPRR1A和LCE3C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0.588±0.082与0.659±0.098、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22±0.05与0.24±0.04,分别明显低于急性创面患者正常皮肤组织的1.069±0.025与1.053±0.044( t值分别为20.91、13.66, P值均<0.01)、0.38±0.04与0.45±0.05( t值分别为9.69、12.46, P值均<0.01)。 结论:相较于正常皮肤组织,DFU患者DFU组织中存在DEG谱,且DEG显著富集于KC分化及角蛋白功能方面;关键DEG与KC生物学功能相关,在DFU患者DFU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阻碍溃疡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干细胞促进创面修复的机制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创面修复异常所导致的慢性难愈性创面及瘢痕严重损害了患者身体健康,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且目前缺乏简单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脂肪干细胞(ASC)作为一种拥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已经被多项体内、体外研究证实可以通过促上皮化、促血管生成、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机制促进创面愈合。ASC及其衍生物已被用于治疗由烧伤、糖尿病和放射性损伤等导致的难愈性创面并取得良好效果,且其成为创面修复新材料的潜力也得到了证实。该文就ASC促进创面修复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方向与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促胰素类药物在糖尿病足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治疗费用高,预后较差。近年来,以肠促胰素为基础的降糖药物已成为2型糖尿病的重要治疗策略。既往研究表明,肠促胰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血管生成和增强组织重塑的作用,这表明其对糖尿病创面愈合有潜在的益处。同时,部分肠促胰素类药物已被证明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保护作用,故肠促胰素类药物可能成为难治性糖尿病足溃疡新的辅助治疗策略。该文对肠促胰素类药物在糖尿病足创面愈合中的潜在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壳聚糖的基因输送系统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因治疗逐渐成为治疗遗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高效的基因传递载体以克服各种生理和系统性障碍。壳聚糖具有天然抑菌、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已被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以及制造与伤口愈合相关的基因传递系统的候选材料,其亦已被用作各类基因载体为各类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出新方向,比如作为小干扰RNA载体用于癌症的联合治疗,作为微RNA载体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等。笔者对壳聚糖载体基因治疗在临床应用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