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口疮病毒SYBR Green Ⅰ qPCR方法建立及VIR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为快速、高效、准确地检出羊口疮病毒(ORFV),并进一步明确皖北地区羊群ORF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方法 本研究基于ORFV F1L基因建立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对皖北地区羊场开展ORFV检测,并从阳性病料中PCR扩增ORFV的完整VIR基因,直接测序后进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 所建立ORFV SYBR Green Ⅰ qPCR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4;扩增效率高,E%=95.62%;检测速度快,理论反应时间约15 min;灵敏度较高,检测下限为10 copies/μL,是普通PCR法的100倍;重复性良好,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44%~1.14%和2.82%~3.16%.用该qPCR方法对采集自皖北地区的168份羊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其ORFV阳性率为37.5%(63/168).PCR扩增阳性样本中ORFV的完整VIR基因并直接测序,共获得52条全长VIR基因序列,其中21条来源于山羊,31条来源于绵羊.52条VIR基因间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5.8%~100.0%和93.5%~100.0%,与参考毒株VIR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5.1%~100.0%和91.3%~100.0%.基于ORFVVIR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本次检测的21株山羊源ORFV毒株与8株国内外山羊源参考毒株和1株人源hChi17.2017参考毒株位于同一大分支,而本次检测的31株绵羊源ORFV毒株与7株国内外绵羊源参考毒株、1株人源hMbu15参考毒株及1株OV-V疫苗毒株位于遗传距离较远的另一大分支.结论 建立了用于检测ORFV的高效、快捷、特异、灵敏、稳定的SYBR GreenⅠqPCR方法.从临床样本中检测到的不同宿主来源ORFV的VIR基因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ORFV的临床监测、检测、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内蒙古乌拉特荒漠北山羊集群行为及季节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探究影响北山羊(Capra sibirica)种群动态变化和集群大小的主要因素,可为北山羊种群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内蒙古乌拉特荒漠地区对北山羊的集群类型、大小及其季节性差异进行调查.共记录北山羊648群次,总计1187只次,将其分为混合群、雌性群、母仔群、雄性群和独羊5种集群类型.其中,独羊386群次(59.6%),母仔群103群次(15.9%),雄性群81群次(12.5%),混合群65群次(10.0%)和雌性群13群次(2.0%).北山羊最大群为11只,最小群为1只,全年平均集群大小为(1.83± 1.45)只.在冷暖季,北山羊均以1~3只集群为主.各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及其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集群大小出现频次的季节性差异也极显著(P<0.001).不同集群类型的集群平均大小在冷暖季间有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栖息地类型是影响北山羊集群大小的主要因素,食物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和自身的繁殖周期是影响北山羊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域内食物缺乏,北山羊的生存环境堪忧,建议政府建立保护区,减少或转移部分北山羊分布区范围内的牲畜,减少人为干扰,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天山中部地区北山羊食性及其季节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调查了天山中部地区北山羊(Capra sibirica)的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在北山羊的粪便显微装片中共鉴定出14科37种(属)植物.禾本科为北山羊主要食物,夏季和冬季分别占食谱的54.30%和59.34%.莎草科、豆科、蔷薇科以及菊科也是北山羊较为重要的食物.其中高山早熟禾(Poa alpina)、嵩草属(Kobresia spp.)和针茅属(Stipa spp.)物种均为夏季和冬季采食较多的植物.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北山羊的食物组成在夏季和冬季间有明显变化,蔷薇科和菊科在冬季食谱中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夏季(蔷薇科,Pearson x2=13.737,df=1,P<0.01;菊科,Pearson x2 =4.784,df=1,P<0.05),而对禾本科的采食比例冬季显著高于夏季(禾本科,Pearson x2=4.319,df=1,P<0.05).种属水平上北山羊夏季与冬季的采食食物种类的比例具有极显著差异(Pearson x2=89.495,df=36,P<0.0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天山中部地区的北山羊属于泛食性物种,且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黑山羊、黔北麻羊IL-2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获得贵州特色品种黑山羊与黔北麻羊IL-2基因,本试验以ConA刺激的贵州黑山羊与黔北麻羊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采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贵州黑山羊与黔北麻羊IL-2基因,进行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1)贵州黑山羊与黔北麻羊IL-2基因核苷酸与氨基酸一致性为100%,完整编码阅读框大小为468 bp,编码155个氨基酸;(2)黔北麻羊、贵州黑山羊IL-2基因与GenBank中羊源IL-2基因核苷酸一致性为95.9%~100%,氨基酸一致性为91.1%~100%;(3)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贵州黑山羊与黔北麻羊IL-2基因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与羊源IL-2基因亲缘关系较近;(4)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IL-2蛋白二级结构中以 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较多,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含信号肽序列,无跨膜结构,无特征功能结构域;(5)不同动物IL-2蛋白的抗原性分析存在差异,贵州黑山羊/黔北麻羊IL-2蛋白与羊源IL-2蛋白的比较差异较小,与人和其它动物的比较差异较大.由此得出结论,获得贵州黑山羊与黔北麻羊IL-2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二者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一致.贵州黑山羊/黔北麻羊IL-2基因与羊源IL-2基因亲缘关系近,预测其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的分泌型蛋白,不同动物IL-2基因抗原性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山羊奶中的牛奶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山羊奶中是否含有牛奶成分的方法.方法:首先针对山羊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和牛的线粒体基因(Cyt-b)分别设计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将不同比例的山羊奶与牛奶按不同比例混合制备样品,进行LAMP扩增,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从北京市场上购买6种不同的山羊奶产品进行扩增,检测方法的实用性.结果:该方法的灵敏度可达1%,浓度约为0.1 ng/mL;通过对市场上6种不同羊奶制品的检测,发现1种羊奶制品中含有牛奶成分.结论:采用LAMP技术检测羊奶产品具有快速、简单和特异的优点,不需特殊加热仪器,可用于奶制品现场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羊口疮病毒OV-HLJ05株及其VEGF毒力因子的遗传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羊口疮在我国呈区域流行态势,各地分离株基因型混杂不清,严重制约该病的区域性防控.本研究针对黑龙江大庆地区某小型私营羊场出现的疑似羊口疮病例,采集发病的波尔山羊痂皮病料,通过病毒的分离、电镜形态学观察、本体动物回归试验、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获得一株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命名为OV-HLJ05株.进而,病毒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OV-HLJ05在其主要的囊膜蛋白编码基因F1L上,与近年来国内众多分离株相差不大;同源性达95%~98.5%.而在其毒力因子编码基因VEGF方面,OV-HLJ05与9个国内外代表毒株相比,则出现了较大分歧.OV-HLJ05株与OV-SA00(USA)、OV-GO(China)和OV-SJ1(China)等3个毒株亲缘关系密切;同源性分别是93.2%、91.9%和87.2%.而与NZ2(New Zealand)、IA82(USA)、B029(Germany)、D1701(Germ any) OV-YX (China)和OV-NA-1-11(China)距离较远.但是,VEGF分子同源建模及其功能性结构域VHD分析表明,各毒株毒力因子仅在Loop3处差别明显,Loop3多态性是否决定ORFV毒力的多样性有待于进一步比较研究.本研究结果说明ORFV不同基因型在我国南北分布的复杂性,这为羊口疮分子流行病学和羊口疮的区域防控研究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川山羊PPA RD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试验从北川山羊的乳腺组织得到PPA RD基因序列,并对其特有的生物学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将其在不同组织中所表达的情况进行阐述.利用RT-PCR的技术克隆获得北川山羊PPA RD基因的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 RD基因在北川山羊不同组织和泌乳期的表达丰度.结果 表明,所得的北川山羊PPA RD基因序列的CDs区有l 326 bp(登录号:XM018039044),由441个氨基酸编码,是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序列和跨膜结构.PPA RD基因在北川山羊的表达水平最高的是脂肪组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乳腺组织和胃中也有较高的表达.其在泌乳早期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空怀期和干奶期,这为进一步研究PPARD基因在北川山羊乳腺脂代谢过程所起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年龄雄性北山羊发情期时间分配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前人研究表明,可多次繁殖的反刍物种其雄性个体在发情期采食时间显著减少.目前有两个假说解释这一现象,即能量摄入最大化假说和能量保存假说.为验证雄性北山羊在不同发情阶段所采取的能量保存策略,作者于2014年10-12月在新疆天山中部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采集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分析数据.研究发现雄性北山羊成体和亚成体发情期采食时间均显著低于发情前期和发情后期,但二者在不同发情阶段卧息时间无显著变化,发情期采食和卧息时间比亦显著降低.发情期发情行为时间显著高于发情前期和发情后期,非发情时间主要用于采食.发情期采食时间和卧息时间都与发情行为时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雌性北山羊发情期采食时间亦显著低于发情前期和发情后期,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卧息时间显著高于发情前期.本研究结果表明,发情期不同年龄阶段雄羊都主要采取能量摄入最大化策略,但同时也具有部分能量保存策略的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山羊角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山羊角是牛科动物青羊和北山羊的角,味咸、性寒,具有清热、镇静、散瘀止痛等功效.目前山羊角在基原、资源、组成成分、药理活性及在组方药中替代羚羊角的药效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山羊角基原尚存争议,且山羊品种较多,尚未确定哪些(个)品种的羊角适合入药.近年来,山羊角在组成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研究进展缓慢,而在组方药中加量替代羚羊角的药效学方面探究较多.今后须对山羊角进行全面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究其药效物质基础及其标志性化合物,为山羊角资源开发和产业化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分析极旱荒漠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红外触发相机技术近年来不但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的调查与观测,还可用于对动物活动节律和行为的研究分析.本研究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公里网格法布设60台红外相机,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累计完成14 657个相机工作日,采集到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的1 892张独立有效照片.通过计算相对多度指数,对它们的活动节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表明:(1)研究区域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总的相对多度达到129.08,其中岩羊(43.87)和北山羊(42.98)的相对多度较高,其次是盘羊(25.38)、蒙古野驴(15.62)和鹅喉羚(1.23);(2)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的年活动节律表现出一致性,即5-6月活动最为频繁,11-12月出现第二个活动高峰;(3)蒙古野驴不同季节在水源地出现的日活动节律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在22:00-24:00会出现一天的峰值;而春、夏季鹅喉羚在水源地出现的最大活动峰值是在12:00-14:00;(4)各季节北山羊和岩羊的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北山羊的第2个活动高峰时间比岩羊的更偏晚一些;盘羊在冬季和春季为双峰型,夏、秋季出现3个高峰;岩羊、盘羊和北山羊的夏季日活动节律在清晨的活动高峰提前、傍晚的活动高峰推后;(5)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中,北山羊的夜间相对多度较高.荒漠有蹄类动物的年活动节律主要随生活史周期而变化,日活动节律除了受行为习性和日照节律的影响之外,不同种类主要因其栖息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