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觅食活动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阿拉善荒漠脆弱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反应较敏感,不同放牧方式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植被资源类型、密度、分布、盖度、基质以及动物感知捕食风险等各不相同.同域分布的荒漠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下的觅食差异性对于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0年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阿拉善荒漠区同域共存的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五趾跳鼠(Orientallactaga sibirica)和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3种优势鼠种在3种不同放牧方式下的摄食行为进行观测,结果显示:(1)不同放牧方式下3种啮齿动物优势种的种群密度与摄食行为成正比,放牧增加了五趾跳鼠种群密度,其摄食行为也在放牧强度大的生境中占比更多;子午沙鼠在放牧强度较小且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中种群密度较高,摄食行为也多集中于此;三趾跳鼠在不同放牧方式下种群密度差异不大,相对来说在放牧强度更大的生境中花费的觅食努力更大;(2)相同放牧方式下,子午沙鼠面对食物会采取"觅食+取食+贮食"相结合的摄食策略,而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更倾向于"觅食+原地取食"的摄食策略.由此表明,尽管不同鼠种具有差异化的摄食策略,但是它们的觅食行为会受到放牧方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改变啮齿动物种群密度、栖息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等环境因子造成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及活动节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及兽类进行监测.结果 表明:(1)共记录到鸟类5目20科56种、兽类5目12科2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等13种.鹰雕为贵州省新记录,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眉鸫(Turdus obscurus)等10种为保护区新记录.(2)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来看,保护区物种以东洋型(41.67%)为主,南中国型(29.76%)次之;东北型(2.38%)最少.(3)区内4种主要兽类中,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主要在傍晚活动;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变化,春秋季集中在午间活动,夏季集中在早上活动,冬季则呈现活动双峰,分别是在8:00-10:00及16:00-18:00之间;豪猪(Hystrix brachyura)主要在20:00-24:00之间活动;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秋冬季集中在14:00-16:00活动,而春季则在早上10:00-12:00之间较活跃,夏季也有2个活动高峰,分别是在12:00-14:00及16:00-18:00.2种主要雉类的活动节律明显不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春夏季都较为集中在午间活动,而秋季主要在6:00-8:00之间;红腹角雉春夏两季活动高峰在早上,秋冬季则是在14:00-16:00之间活动频繁.本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促进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荒漠区两种优势鼠种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是阿拉善荒漠区同域共存的两种优势鼠种,研究其活动节律对于了解荒漠啮齿动物的共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9月(秋季)和10月(初冬)在阿拉善荒漠区,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的活动节律进行监测,以期深入了解极端干旱环境中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不同季节活动节律动态,探索优势鼠种共存策略.结果 表明:(1)子午沙鼠的种群数量受三趾跳鼠种群密度的抑制,其活动高峰期随三趾跳鼠活动高峰期的推迟而推迟,存在明显错峰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二者的活动时长与夜长均呈正相关关系,其活动开始时间随日落时间的推迟、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推迟;(2)子午沙鼠的活动强度在不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三趾跳鼠的活动强度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F=3.202;P=0.032),表现为4月>7月>9月>10月;(3)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通过调整其夜间时间利用模式以减少竞争,实现同域共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人为干扰对白腹锦鸡活动节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人类足迹的扩张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保护地的濒危物种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指导保护管理.以往的研究表明野生动物在时空维度会对人类的干扰进行规避,然而这类研究在野生雉类中还较少,尤其是分布在人为干扰相对较强的中低海拔区域的雉类,如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们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个亚热带森林保护区中使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白腹锦鸡和人为干扰进行调查,并研究了白腹锦鸡在时空维度对3种不同类型人为干扰(人类活动、放牧和家养动物活动)的响应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白腹锦鸡在空间维度并未对人为干扰进行规避,而在非繁殖季节的活动节律上对人为干扰在时间维度上进行了规避.具体而言,白腹锦鸡在全年和非繁殖季节的活动高峰集中在17:30-18:30,明显避开中午的人类活动高峰;而在繁殖季节,白腹锦鸡活动水平明显提高,和人为干扰的重叠度很高,可能是由于求偶、占区等繁殖行为使得白腹锦鸡无法规避人为干扰.此外,在人为干扰强度较高的位点,白腹锦鸡倾向于通过改变其日活动节律,将活动高峰期推迟至傍晚以降低与人为干扰的重叠度,进一步说明白腹锦鸡可通过调节其自身的日活动节律从而避开高强度的人为干扰.由于白腹锦鸡地面营巢和春夏季繁殖,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人为活动,尤其在繁殖季节通过控制放牧和猫狗的活动来帮助白腹锦鸡及其他地面营巢鸟类维持繁殖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陆生脊椎动物野外调查的发展现状与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了大量陆生脊椎动物的本底调查和多样性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有学者针对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的野外调查监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但尚缺乏对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类群的调查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及基于文献收集的研究,特别是对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对比与总结.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收集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Web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以图书检索为主的读秀学术搜索,以"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资源""调查""监测""新种""新记录"和"物种多样性"作为检索词,检索并筛选了与兽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共3,504篇,对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的研究文献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分布,及其运用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相较兽类和两栖爬行类的调查,我国鸟类多样性的调查最多,发表文献占所有文献的70.26%.四川、云南的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最多,分别发表285篇、260篇文献.分布于我国的4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调查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中国西南山地的研究文献较多,分别为348篇、324篇文献;中亚山地、喜马拉雅山地的研究文献较少,分别为71篇、66篇文献.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样线法、样点法、样方法和直接计数法,或将上述几种方法综合应用,样线法在所有场景(如:高山冻原、农田、城市等)中应用频率最高;技术手段以直接观察法、采集法、红外相机陷阱法为主,其中直接观察法在所有场景(如城市、湿地、草原等)中应用频率最高.当前,我国陆生脊椎动物调查已取得很多新进展,包括新兴物种采集和物种识别技术的发展(如无人机技术在大型兽类和集群水鸟上的应用、卫星追踪在迁徙鸟类上的应用等)、大数据时代下调查方法的改善和数据管理的提升等.未来我国的陆生脊椎动物调查,应拓宽新兴物种采集方法和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关注和发掘脊椎动物的新调查技术,以大数据为基础完善种群数据分析与调查管理体系,并朝着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方向发展,以引起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本文以整体的视角概述了陆生脊椎动物各类群调查的情况,评估了不同地区调查强度的差异,并在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作了总结和展望,可为未来国内陆生脊椎动物野外调查工作的总体方向、调查侧重、方法运用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太行山东北部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秋季生境利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深入了解动物的生境利用特征是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境进行就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于 2019 年 9 月 15 日至 11月 15 日期间,结合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和生境样地调查,对太行山东北部的豹猫秋季利用生境进行了对照取样.记录了生境的海拔、乔木胸径及距水源距离等 20 个生境变量,比较了豹猫利用生境(n=39)和非利用生境(n=141)的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同非利用生境相比,太行山东北部豹猫偏好选择海拔较高(791.36±80.94)m、坡上位(53.80%)、乔木胸径较大(22.11±3.85)cm、株数较少(6.90±1.50)株、郁闭度较大(49.65%±2.60%)、灌木较高(1.31±0.11)m、灌木盖度较大(51.30%)、枯草盖度较大(18.97%±4.71%)、土壤较湿润(87.20%)、距水源距离较近(66.70%)、距社区距离较近(61.50%)和距人为干扰较近(71.80%)的生境.此外,豹猫偏好生境变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境的乔木特征(乔木胸径、乔木高度和乔木郁闭度)、人为干扰(坡位、距社区距离和距干扰距离)、海拔及距水源距离是影响豹猫秋季生境利用的关键因素,反映了该区域豹猫秋季对食物、安全性和水源的生态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