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生长激素释放肽调控食欲的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与中枢食欲调控机能紊乱密切相关。胃生长激素释放肽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促食欲肽,其可作用于中枢稳态进食和享乐进食神经通路促进机体食欲和摄食行为,可能成为调控食欲的新靶点。此外,Ghrelin还参与促进生长、胃肠道功能调节、抑制炎症反应等对能量平衡的调节作用。因此,对Ghrelin及其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肥胖症患者中枢食欲调控过程的病理生理改变,寻找治疗肥胖症的潜在靶点。本文重点探讨Ghrelin调节食欲相关神经元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智能配餐系统联合膳食习惯授权赋能教育干预在晚期肺癌营养风险筛查高风险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智能配餐系统联合膳食习惯授权赋能教育干预在晚期肺癌营养风险筛查高风险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确诊的80例晚期肺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营养指导,观察组采用智能配餐系统联合膳食习惯授权赋能教育干预,均持续行护理干预3个月。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采用饮食依从态度量表评估患者的饮食态度与行为的变化;采用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价量表(PG-SGA)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变化;抽取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铁蛋白(Fer)水平评估患者营养水平变化。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接受态度、健康态度、自理态度以及社会限制态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的体重、症状、摄食情况、活动和身体功能、疾病与营养需求、代谢需要、体格检查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的血清ALb、Hb、Fe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智能配餐系统联合膳食习惯授权赋能教育可有效改变晚期肺癌营养筛查高风险患者的饮食行为和态度,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化学遗传学技术调控GLP-1神经元兴奋性及其对食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构建胰升糖素样肽1(GLP-1)神经元可控性模型大鼠,并观察GLP-1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对食欲的调控作用。方法:将15只大鼠分为绿色荧光蛋白(GFP)组、HM3D组和HM4D组,每组5只。分别在3组大鼠的孤束核区域注射不同组合的腺相关病毒(rAAV),GFP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GFP-dio;HM3D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HM3D-mCherry-dio;HM4D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HM4D-mCherry-dio。通过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N-氧化氯氮平(CNO)后大鼠的摄食行为和体重变化来筛选其最佳剂量。通过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进行比较来确认GLP-1神经元的可调控性。观察大鼠处死前30 min注射CNO后大鼠孤束核区域GLP-1神经元的激活数量及下丘脑POMC神经元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孤束核区域内GLP-1神经元均成功被标记,CNO注射剂量为1mg/kg时,HM3D组大鼠摄食减少( P=0.021),而HM4D组大鼠摄食增加( P=0.002)。而注射剂量为0.5 mg/kg和3 mg/kg时均未出现此效应。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M3D组孤束核中GLP-1神经元的兴奋性高于GFP组( P=0.022),GFP组高于HM4D组( P=0.049)。腹腔注射CNO后HM3D组大鼠孤束核区域内的GLP-1神经元及下丘脑的POMC神经元表达也高于HM4D组( P=0.003)。 结论: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在大鼠孤束核内注射不同组合的rAAV能够成功建立GLP-1神经元可控性模型大鼠。1 mg/kg的CNO剂量能够有效激活或抑制该神经元,从而产生调控食欲的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miRNA的差异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miRNA表达特征,探究与抑郁发作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方法:将12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群养,正常饮水摄食,不给任何刺激。模型组大鼠孤养,并给予8种不可预知的慢性应激刺激28 d,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利用旷场实验检测大鼠的抑郁行为,运用miRNA 4.0 Array芯片技术筛选出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间差异表达miRNA,利用Fisher精确检验,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miRNA,采用miRanda和TargetScan两个数据库对显著性差异miRNA分别进行靶基因预测,取两种预测结果的交集,对差异表达miRNA利用GO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KEGG数据库进行信号通路(Pathway)注释。结果:miRNA芯片技术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得到25条差异表达miRNA,其中上调的miRNA有15条( P<0.05,FC>1.3),下调的miRNA有10条( P<0.05,FC>1.3)。这些miRNA的靶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调节、DNA模板化、蛋白质磷酸化、大脑发育、心脏发育等生物学进程( P<0.01)。Pathway分析显示,轴突导向和癌症通路的显著性水平最为显著,其次是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神经营养信号通路等抑郁发作的经典信号通路( P<0.05)。 结论: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表达谱发生明显改变,差异表达的25条miRNA主要参与了轴突导向、神经营养信号通路等抑郁发作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及癌症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喂养方式对住院早产儿体重增长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住院早产儿体重增长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入住中日友好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15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混合喂养组( n=47)和配方奶喂养组( n=108),观察指标包括体重增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感染性疾病、营养等相关指标。 结果:混合喂养组早产儿的住院期间体重变化量和住院期间体重变化率都高于配方奶喂养组( P<0.05);在出院当日总奶量方面,混合喂养组高于配方奶喂养组( P<0.05);混合喂养组住院期间新增感染性疾病少于配方奶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但配方奶喂养组呕吐发生率低于混合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混合喂养比配方奶喂养更有利于促进早产儿住院期间内的体重增长,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但两种喂养方式对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比较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高钾血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高钾血症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可引起乏力、痉挛、肌肉抽搐、心电图改变等,严重可至心律紊乱、猝死。肾脏是K +排泄的主要器官,高钾血症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很少发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在透析间期常出现高钾血症,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对高钾血症的研究进展,先简要回顾正常血钾的调节过程,然后重点阐述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以期降低高钾血症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糖尿病患者食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食欲是一种支配摄食和选择食物的生理心理因素,受中枢神经核团、递质和外周感受器和食欲相关因子共同调控。食物成瘾(FA)、糖尿病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关联,又互为独立风险因素。据研究,FA是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亚组,受大脑中多巴胺奖励系统调控,驱使主体走向极端享乐过度饮食的行为。FA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肠道菌群代谢的多种产物同样参与FA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FA亦引起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改变。该文主要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糖尿病患者FA之间的联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某城区糖尿病患者共病现状及健康行为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城区社区服务机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共病患病现状,并对其健康行为进行初步分析,为糖尿病患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通过糖尿病监测数据信息系统,收集2012年至2014年北京市某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10 334例糖尿病患者资料,系统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共病现患率,调查的共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骨科疾病、慢性呼吸系统/肺部疾病、肿瘤、慢性肾脏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病。同时调查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包括饮食行为、锻炼情况、工作强度、交通方式、吸烟及睡眠情况。结果:调查人群中:⑴单纯糖尿病患者共521例,共病患者共9 813例,共病患病率为94.96%。⑵合并一种共病病种患者共6 279例,占63.99%;合并两种共病患者共2 726例,占27.78%;合并多种共病患者共808例,占8.23%;其中合并一种共病病种中以心脑血管共病的患者最多,共6 153例(占62.70%)。⑶单纯糖尿病患者与共病患者在饮食口味偏向、是否经常吃不健康食物、膳食结构是否合理、豆腐和豆制品摄入量、每天平均吃蔬菜、每天平均吃水果、每天平均吃鸡蛋、每天平均吃鱼和肉、摄食减少、规律锻炼、锻炼方式、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体力活动综合分级、其他体育锻炼、运动综合评分、每周工作小时数、步行上下班或购物时间、骑自行车上下班或购物时间、上下班或购物的交通工具、天气好时步行外出、是否吸烟、睡眠困难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共病发生率较高,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的共病最多。单纯糖尿病与共病患者相比在饮食行为、锻炼情况、工作情况、交通方式、睡眠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共病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avoidant/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ARFID)是DSM-5中摄食障碍疾病,常发生于青少年儿童,也可成年起病,常表现为具有临床意义的对某些食物或食物类别摄取的回避或限制,极大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国内对于该疾病临床经验较少,国外采用营养支持、认知行为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本文中患儿确诊为ARFID,采用体外营养、特定饮食方案,以及行为限制的前提下服用奥氮平、舍曲林、坦度螺酮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现基于此案例展开讨论,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经验。
摄食和进食障碍, 儿童期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 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of childhood Avoidant/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觅食运动对缺血性卒中大鼠慢性应激后抑郁样行为及海马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觅食运动(foraging exercise,FE)对缺血性卒中大鼠慢性应激后抑郁行为及海马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雄性成年清洁级SD大鼠,根据体质量匹配原则分为卒中组( n=10)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imulation,CUMS)组( n=20)。CUMS组大鼠于造模后1周开始进行3周的CUMS刺激。然后,采用SPSS 24.0软件中的随机数字生成器将抑郁大鼠分为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组(PSD组, n=10)和觅食运动组(FE组, n=10)。FE组大鼠进行FE干预,持续4周。分别在MCAO造模后第1周、第4周及第8周结束时进行体质量称量、水迷宫测试、新奇抑制摄食测试(novelty-suppressed feeding test,NSFT)及糖水偏爱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8周后处死大鼠,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海马TGF-β1表达变化,ELISA检测血清TGF-β1和TNF-α。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为学数据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 结果:(1)大鼠体质量、NSFT潜伏期与摄食量、糖水偏爱率(sucrose preference index,SPI)的组别×时间交互作用显著( F=2.936~12.098,均 P<0.05)。4周时,与卒中组[(343.80±19.34)g,(12.10±6.97)s,(0.75±0.09)%]比较,PSD组与FE组体质量[(307.80±17.23)g,(305.30±24.39)g]低、NSFT潜伏期[(21.70±7.02)s,(22.40±8.44)s]长、SPI[(0.52±0.06)%,(0.53±0.07)%]低(均 P<0.05);8周时,FE组SPI高于PSD组( P=0.045)。三组体质量、PSD组与FE组NSFT潜伏期、卒中组与FE组NSFT摄食量及PSD组与FE组SPI在不同时间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478~196.548,均 P<0.05)。水迷宫测试中组别×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逃避潜伏期的时间主效应( P=0.034)和组别主效应显著( P<0.001):4周时逃避潜伏期较1周时长( P=0.003);PSD组潜伏期较卒中组长( P=0.005),FE组较PSD组短( P<0.01)。目标象限穿越次数的组别主效应显著( P<0.01):FE组的目标象限穿越次数较PSD组少( P<0.01)。(2)免疫组化显示:与卒中组比较,PSD组海马各区(含CA1、CA3及DG)TGF-β1表达下调( t=5.449~9.353,均 P<0.01);与卒中组比较,FE组CA1区TGF-β1表达下调( t=7.433, P<0.01),CA3区TGF-β1表达增加( t=3.342, P<0.05);与PSD组比较,FE组CA3与DG区TGF-β1表达明显上调( t=7.811,8.790,均 P<0.01)。(3)Western blot结果:与卒中组比较,PSD组海马TGF-β1表达下调( t=3.255, P<0.01);与PSD组比较,FE组海马TGF-β1表达上调( t=2.906, P<0.05)。(4)ELISA检测显示:与卒中组比较,PSD组血清TGF-β1表达减少( t=2.224, P<0.05),TNF-α表达增加( t=6.127, P<0.01);与PSD组比较,FE组血清TGF-β1表达增加( t=4.417, P<0.01)。 结论:觅食运动可改善缺血性卒中大鼠慢性应激后抑郁行为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TGF-β1表达,从而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