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化学计量学和指纹图谱的辽宁道地药材北五味子质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采用指纹图谱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辽宁岫岩产北五味子的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法,柱温30 ℃,流速1 mL/min,流动相采用水-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对10批辽宁岫岩五味子基地生产的北五味子建立指纹图谱,运用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结果 建立了岫岩产北五味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70~0.999,共标定了 29个共有峰,指认了 14个成分;HCA分析10批北五味子可分为2类;PCA共得到6个主要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5.5%;OPLS-DA表明五味子甲素、戈米辛G、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醇乙等11个成分可能是影响北五味子质量的差异性标志物.结论 研究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准确、稳定、可靠,可用于北五味子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谱效关系在中药中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药谱效关系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将有效物质群特征峰与中药药效信息关联,反映中药物质成分与功效强度间复杂关系的一种方法.自中药谱效关系被提出后,由于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群整体特征精细表达与中药多指标、多靶点作用机制联系上表现出的显著优势,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炮制前后药效研究及有效部位筛选等研究领域.本文通过整理近十年中药谱效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在中药谱效关系研究不断拓展、完善的新形势下,对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策略及在中药多领域中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提炼,同时针对当前中药谱效关系研究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展望,以期为谱效关系在中药多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CiteSpace的中药辐照灭菌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中药辐照灭菌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和趋势,为中药辐照灭菌未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自建库至2024年5月收录的有关中药辐照灭菌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NoteExpress软件合并去重,采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年度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363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中药辐照灭菌领域的发文量逐年增加.363篇中药辐照灭菌文献来源于156种期刊,《中成药》和《中国药师》发文量最多.谢和兵和尼玛次仁发文量位居前2位.主要研究机构为安徽中医药大学、西藏神猴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关键词共聚为15类,研究热点主要为辐照剂量选择、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等.结论 中药辐照灭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辐照灭菌前后的药效、毒理研究需要深入挖掘,亟须开展辐照灭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藤茶植物饮料指纹图谱建立及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建立藤茶植物饮料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对10批藤茶植物饮料样品进行分析,通过色谱峰指认,结合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探讨不同批次间的稳定性,并同时测定了藤茶植物饮料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和杨梅素的含量.结果 建立了藤茶植物饮料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 10个共有峰,并指认了 3个峰,1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10批样品分为两类.结论 该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信度高、稳定,可用于藤茶指纹图谱的质量控制及含量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华佗豆的红外指纹图谱和薄层色谱鉴别及酚酸类成分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建立瑶药华佗豆药材的红外指纹图谱、薄层色谱鉴别和酚酸类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红外光谱法构建10 批华佗豆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华佗豆中的绿原酸、异绿原酸A、咖啡酸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结果 红外光谱法可推测出华佗豆含有有机酸、黄酮类等成分,红外指纹图谱共标定9 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0.999.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分为两大类,产地S1、S2、S3 聚为一类,其余产地为一类;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 5 种差异性成分(VIP>1);建立的薄层色谱的供试品和对照品显示位置一致,且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华佗豆中6 种酚酸类成分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97.77%~102.59%,相对标准偏差(RSD)均≤2.90%.结论 建立的华佗豆药材薄层色谱和红外指纹图谱方法简便可行、结果稳定;建立的华佗豆中6 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可靠,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奠定科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指纹图谱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川芎茶调散及其颗粒质量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建立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比较二者的差异,并挖掘川芎茶调散和颗粒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物质基础,为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 20 批川芎茶调散与 7 批川芎茶调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运用SPSS 27.00 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同时测定其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运用SIMCA-P 14.0 统计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分析HPLC指纹图谱与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关系,并筛选质量差异标志物.结果 HPLC指纹图谱标定 26 个共有峰,鉴定出 16 个成分,系统聚类分析显示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各聚为一类.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存在明显差异.综合相关系数和VIP值两个指标,确定 17 个共有峰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呈正相关且VIP值均大于 1,筛选出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有效成分群,分别为橙皮苷、迷迭香酸、蒙花苷、胡薄荷酮、阿魏酸松柏酯、Z-藁本内酯、羌活醇、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和色谱峰7、9、12、14、16、17、19、23 等成分作为二者的质量差异标志物.结论 该研究建立了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 HPLC 指纹图谱,该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多种有效成分.川芎茶调散和颗粒在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散剂质量优于颗粒剂.该研究为川芎茶调散和颗粒的整体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薄层色谱和指纹图谱的百合成分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卷丹、百合、细叶百合 3 个基原药材及对应蜜百合鉴别的薄层色谱法(TLC)和指纹图谱方法,对各基原药材所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研究.方法:采用Ultimate X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 21 批不同基原百合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评价不同基原百合的异同.同时采用硅胶G薄层色谱板,分别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水(18∶2∶1.5∶1)、乙醚-正丁醇-冰乙酸(3∶9∶6)为展开剂,建立不同基原百合药材及蜜百合的薄层色谱区分方法,全面展现不同基原百合及蜜百合中化学成分特点.结果: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不同基原百合药材差异明显,卷丹、百合、细叶百合样品分别标定 8、12、8 个峰,共有成分为高泛酸、王百合苷H、王百合苷A,而王百合苷I存在于百合、细叶百合中,2-乙酰王百合苷A存在于卷丹中;不同基原百合的相似度评价结果(均小于 0.50)显示其成分差异较大;经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基原百合分别聚为一类;峰 12(2-乙酰王百合苷A)、峰 13、峰 14、峰 11(王百合苷I)、峰 3(高泛酸)是卷丹、百合、细叶百合的差异性成分.TLC结果表明,不同基原百合的色谱斑点存在明显差异,可与指纹图谱结果相互印证;而蜜百合TLC存在蔗糖、果糖、葡萄糖斑点,百合药材仅存在蔗糖斑点,这种成分差异来源于炼蜜.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及TLC可对百合药材进行质量评价,且能快速、准确、直观地反映不同基原百合药材及蜜百合中含有的成分差异,为不同基原百合药材和蜜百合的质量控制及区分鉴别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藿香正气水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藿香正气水具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等症,处方药味包含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及紫苏叶油,化学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是其发挥疗效的关键,而质量控制能够保证该制剂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结合CiteSpace文献分析,总结了藿香正气水处方药味及其成方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梳理了该制剂的标准沿革,从鉴别、检查、指纹图谱、含量测定等方面,归纳了近 15 年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结果,为该方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通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佳配比及其谱-效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基于药效探究白通汤最佳药物配比,明确其谱-效关系,并分析其潜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 以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通过评价各组实验动物UC的表观评分、病理学评分和炎症因子变化来判断不同药物配比白通汤的功效.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不同药物配比白通汤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各物质含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确定白通汤潜在质量标志物.结果 附子、干姜、葱白质量比为1∶2∶2 组别的白通汤缓解UC效果最佳.指纹图谱确定7 种配比的14 个共有峰,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 9 个峰与缓解UC有关联.结论 白通汤治疗UC的最佳药物配比(附子∶干姜∶葱白)为1∶2∶2,通过谱-效关系分析推测白通汤的质量标志物可能为峰2(苯甲酰乌头原碱)、3、5、6、8(新乌头碱)、9(乌头碱)、10(次乌头碱)、13(10-姜酚)、14 所代表的物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代谢组指纹联合机器学习诊断肺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血清代谢指纹采集方法筛选肺癌相关差异调控代谢物,为肺癌诊断提供候选标志物。方法:在上海长海医院开展队列入组工作,共纳入2021年1月27日至6月4日的228例受试者,其中包括初诊确认肺癌患者97例和健康体检人群131名。根据标准流程采集入组队列血清样本,并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将入组队列分为训练集和完全独立的验证集。采用纳米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对血清样品进行代谢指纹图谱采集。对训练集样本年龄、性别进行质量控制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基于血清代谢指纹图谱的诊断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分类效能。结果:通过新型纳米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可在1 min内完成血清样品的代谢指纹提取,过程仅需消耗1 μl原始血清。针对训练集,基于此构建的分类器诊断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95% CI 0.87~0.97),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89%。在独立验证队列中,AUC为0.96(95% CI 0.90~1.00),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94%,没有表现出性能损失。确定了由5个代谢物组成的标志物组合,展示了肺癌患者的独特代谢模式。 结论:本研究结合血清代谢指纹图谱和机器学习建立了肺癌的诊断模型,用于区分肺癌患者以及健康对照,可用于临床的体外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