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su72磷酸酶缺失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纺锤体交叉
编辑人员丨2024/7/13
Ssu72 磷酸酶是酵母裂解/多聚腺苷化因子(cleavage/polyadenylation factor,CPF)复合物的组成成分,可以催化RNA聚合酶Ⅱ的C末端结构域(C-terminal domain,CTD)S5-P、S7-P的去磷酸化.后又有研究指出Ssu72磷酸酶参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凝聚力的调控.为进一步明确Ssu72 磷酸酶是否会影响裂殖酵母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离,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着丝粒、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微管蛋白 Atb2,并在荧光显微镜下实时观察 ssu72?细胞的整个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过程.结果表明,ssu72?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后期发生纺锤体交叉,并且这种纺锤体的交叉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孢子排布缺陷模式.本研究为高等生物中磷酸酶Ssu72 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滇南小耳猪自体跟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大动物模型仍较为缺乏,而滇南小耳猪作为实验动物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基础研究,但仍未见将其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造模的相关报道.目的:建立自体跟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大型动物滇南小耳猪模型.方法:选取20 只成年雌性滇南小耳猪,随机平均分为自体跟腱组和假手术组.自体跟腱组取小耳猪自体跟腱作为移植物行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假手术组小耳猪在右膝采取类似的操作,但对前交叉韧带不行任何处理.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观察小耳猪一般情况;对韧带及移植物进行大体观察及MAS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韧带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评估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染色与排列情况;透射电镜观察韧带胶原纤维的类型、大小、直径、比例和分布.结果与结论:①所有动物饮食活动均正常,伤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炎症反应,局部无化脓性感染,精神及尿便情况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膝关节重建的交叉韧带连续性完整,关节无僵硬、活动度正常,前抽屉及Lachman 试验均阴性.②移植物大体观察:术后12个月关节腔内移植物位置良好,完整性尚可,张力较明显,韧带色泽接近原有前交叉韧带,表面滑膜覆盖较为完整.③自体跟腱组术后12个月关节腔内韧带大部为MASⅠ型,少数为MASⅡ型;假手术组关节腔内韧带为MASⅠ型.④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术后12个月,自体跟腱组胶原纤维已开始出现束状、同向、均匀排列,同向波纹已较为明显,细胞核以线形或纺锤形为主,与假手术组正常前交叉韧带组织较相似.⑤免疫组化提示,术后12个月,自体跟腱组重建的前交叉韧带中有较大量Ⅰ型胶原表达,Ⅲ型胶原表达明显较少;两组Ⅰ型、Ⅲ型胶原染色程度相近.⑥透射电镜显示,术后12个月,自体跟腱组重建前交叉韧带中胶原纤维直径、排列、密度与原有前交叉韧带相近,说明术后12个月自体跟腱组已基本完成韧带重塑过程.⑦综合评估,实验成功建立了自体跟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大型动物滇南小耳猪模型,具有良好的形态学、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腱周组织包绕对重建后交叉韧带移植物组织学及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腱周组织包绕后交叉韧带(PCL)移植物对移植物组织学及血管内皮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比格犬,行双后肢PCL切断,取同侧拇长屈肌腱重建,在每只犬双后肢中,取其中之一后肢用跟腱腱周组织包绕拇长屈肌腱重建作为实验组,对侧不做包绕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各取8只犬双侧后肢重建移植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4周,韧带外有肉芽组织包绕,血运丰富,移植物有大量纤维细胞增殖.术后8周,滑膜形成,韧带近似正常后交叉韧带.术后12周,移植物外包绕滑膜变薄,显微镜下见重建韧带纤维细胞核变杆状、纺锤体状,排列规律,与正常PCL相同;对照组血管化明显滞后,术后4周,两组移植物VEGF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木后8周、12周两组差异更为显著(P≥0.01).结论:使用跟腱腱周组织包绕自体移植物进行PCL重建能有效增加移植物中VEGF水平和相应的血管生成,加快再血管化进程,为纤维细胞迁移、生长、增殖提供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疆野杏种群结构特征与健康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明新疆野杏的生存现状,本研究从新疆野杏种群结构特征与生存状况入手,评价新疆野杏的健康状况与更新能力,为其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在新源县吐尔根乡杏花沟、巩留县塔斯托别乡伊勒格代沟、霍城县大西沟乡大西沟和巩留县库尔德宁镇大小莫合沟的4个野杏居群,共设置22个样地,调查各野生果树居群的种群非空间结构(树种组成、胸径(DBH≥5 cm)、树高、冠幅、郁闭度、密度)与空间结构(角度尺、混交度、大小比),基于新疆野杏种群结构评定新疆野杏健康状况.杏花沟、莫合沟、伊勒格代沟和大西沟4个居群的野杏树种比例分别为100%、73.91%、97.70%和36.17%;各居群的林分密度分别为565、322、435、575株·hm-2,郁闭度分别为0.92、0.55、0.82、0.78,林分密度较大,郁闭度较高;4个居群的野杏平均树高分别为6.75、6.48、6.47、6.70 m,平均冠幅6.00、5.26、5.01、6.20 m,树高无显著差异,冠幅较大,林木树冠间存在交叉重叠且重叠的幅度较大.野杏的龄级结构基本上呈纺锤形,总体结构不稳定,主要由83.60%的成熟中、大龄阶个体组成,严重缺乏小龄阶个体(占10.16%).杏花沟、莫合沟、伊勒格代沟的大小比均值分别是0.46、0.45、0.49,野杏胸径生长处于中庸状态,大西沟的大小比均值是0.63,野杏胸径生长处于劣势状态;4个居群的野杏混交度均值分别是0、0.05、0.20、0.49,野杏在野果林有纯种建群,也有与其他野生果树混生生存;4个居群野杏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39、0.37、0.33、0.40,水平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杏花沟、莫合沟、伊勒格代沟、大西沟的加权综合法指数分别为0.48、0.45、0.30、0.52,加权和法指数分别为0.37、0.48、0.36、0.53.大西沟和莫合沟的野杏种群健康等级为中;杏花沟的加权综合法指数评定的健康等级是中,加权和法指数评定的健康等级是差,综合评价为中等偏下;伊勒格代沟的野杏种群健康等级为差.基于野杏种群结构特征与生活力,综合评定目前的新疆野杏种群健康状况中等偏下,急需开展保育恢复.本研究从表观性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可为后续新疆野杏的生存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我国中药材监管政策的反思与前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现阶段我国中药材监管政策进行分析,发掘并弥合政策缝隙.方法:以2015-2020年发布的10份中药材监管政策为研究样本,以政策工具为主要分析维度,以互动主体和产业链条为辅助分析维度,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交叉分析.结果:现阶段我国中药材监管方式以"指挥—控制"型为主,监管力度在产业链条上呈"纺锤型"分布,监管结构的"倒金字塔"型特征显著.结论:为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强制性要素与引导性要素、监管主动性和监管主动权、政府管制与社会共治之间的政策缝隙进行弥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