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护理学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福建医科大学社区护理学于202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该文介绍了教学团队基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analysis-design-develop-implement-evaluate,ADDIE)模型,在充分分析学情及教学环境等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进行社区护理学教学设计,并实施与评价教学的过程.同时,从学生、教师、课程3个方面介绍课程建设初步成效,旨在推广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及"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善于教学、师生共同成长"教育生态的建设经验,促进社区护理学教学高质量发展,为同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建议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选择适宜的模型作为指导模型,以提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系统性,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建设护理一流本科课程是提高护理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对标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对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及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该文从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多元教学方法、优化教育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及改革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阐述专业课程建设的举措,以期为国内其他高校护理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流式细胞术应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的设计开发及教学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通过对"流式细胞术应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的内容和设计思路进行描述,结合其在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阐述"流式细胞术应用虚拟仿真实验"与线下实验内容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并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伤寒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探索《伤寒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为教学对象,采用三结合为抓手(理论与临床结合、科教结合、思政与专业教育结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行课上与课下、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从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内容及组织实施、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期末考试考查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累计10人次获得省市举行的、与伤寒论相关的创新大赛一、二等奖,收集整理经方治疗病案70余份、研究性小论文82篇、学习心得155份,跟随学校附属医院以及校医院前往5个社区医疗下乡,进行中医诊疗活动20余次。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平均87分,94.00%(141/150)的学生对本课程建设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课程建设对《伤寒论》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应用很有帮助,提高了学生经典阅读、医案评析、辨证论治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可度提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循证医学在口腔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弥补传统住院医师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创新性不足、缺乏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短板,在口腔全科住院医师的培养中引入循证医学课程。通过在线课程学习的手段进行循证医学理论知识培训;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利用PICO模式[患者或疾病类型(patients/problem,P)、干预(interventions,I)、比较(comparisons,C)、结局(outcomes,O)]进行临床病例的循证分析,熟悉循证分析的流程;最终让学生独立设计完成循证医学的应用案例,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通过这一流程使学生循序渐进深入学习和掌握循证医学知识,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本科课程设计与实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探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本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提高其教学效果。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本科生中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通识选修课,采用塔巴目标模式进行课程设计,以"一核、二融、三联"的教学理念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线上为理论教学,线下为实践教学,同时通过学生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2020至2022年共开课4个学期,有444名本科学生选修了该课程,273名(61.5%)学生考核成绩优秀。选取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的10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92名(88.5%)学生对该课程整体非常满意,100名(96.1%)学生表示有机会愿意再次接受类似教育,104名(100.0%)学生愿意将课程推荐给其他同学。本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通识选修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受到学生的认可,也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为更好地推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本科课程建设积累了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时代"超人"的机遇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新时代在召唤,新征程已开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打造一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兴旺之本。"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近年来国家在人才项目中投入巨大,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基金,全国各省市也推出了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教育好青年人才也是我们未来超声事业的根本所在!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多年来重视中青年医师的培养,近年来相继举办了多期中青年英文论坛、中青年创新研究论坛、杰青优青论坛、中青年优秀/疑难病例分享,线下和超声学院线上学习人数累计280余万人次。超声分会各学组在过去一年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活动。腹部学组举办高端人才学术活动27场,累计线上线下参会22万人次;开展36场下乡巡讲活动助力基层人才培养,同时开展了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培养多样化创新人才。心脏学组举办4城5站规范化巡讲,累计线上线下参会近50万人次;通过超声大讲堂普及超声心动图知识,线上线下参会20余万人次。浅表学组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了"亲和行"巡讲活动,共举办10场,累计线上线下参会超50万人次;开设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管理学院,线上参会人员41万人次。妇产学组借助国际妇产标准课程系统培训和制定国内指南共识,培训医生8万余人;通过国际大师课,开拓超声医生的新思路,培养骨干人员600余人。介入学组启明星活动已连续举办5年,累计69场学术活动,线上线下参会超300万人次;万里行活动深入基层,手把手帮带100位超声医生实现介入超声从0到1的质的突破;开设"医工信"交叉论坛,促进介入超声诊治能力提升。新时代青年"超人"在上述培训和学术交流中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不断成长与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疫情防控期间某医院开展临床医学课程在线教学的SWOT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利用SWOT理论分析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医院开展在线教学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在综合性大学附属某医院开展临床医学课程在线教学,具有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和平台优势;但也存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特殊性、临床教学医院的教师身份特殊性、疫情防控背景下在线教学的软硬件特殊性等劣势;为医院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发挥课程思政在教学阵地的主作用、营造主动型学习生态圈提供了发展基础;也对未来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空间变革提出了挑战。基于此,提出推进医院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筑构适应于医院管理环境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搭建基于智慧教学空间的多元评价体系;基于多学科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体系等措施,以推进医院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提升教学管理效率,促进"新医科"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础医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医学微生物学为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必修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肿瘤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针对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活起来、科学评价和持续改进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上采取总论是各论的铺垫、各论联系临床、理论结合实验、课程思政贯穿始终这一策略。教学模式采用线下授课(如翻转课堂、案例分析、综合性实验设计)、线上辅助(如随堂测试、阶段测试、作业、问卷)、过程性评价等形式,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医学微生物学完成了课程资源更新、网上题库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和设计、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10分+案例分析10分+实验成绩10分+期末考试100分×70%)等。满意度问卷结果显示3个年级的学生在该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课程评价体系满意、对反馈的形式和及时性满意这3个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9级学生对教师授课与时俱进、教师正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满意度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精品课程作为具有鲜明教学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示范性课程,能够提高规范化培训的质量与效果。本教研室基于多年规培带教经验,针对规培带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建设了以系统全面学习和强化模块训练为目的的针对性“短视频课”、“基于病例分析的翻转课堂”、“互联网+”背景下的实时远程教学及线上教学为代表的系列精品课程,旨在帮助学员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实践能力,并构建缜密的临床思维,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培训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