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曲胶囊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及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丹曲胶囊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0只足月SD大鼠,用高脂饲料对90只SD大鼠造模,其余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4周后将造模成功SD大鼠择优选取60只,随机分为丹曲低剂量组(0.6 g/kg)、丹曲中剂量组(1.2 g/kg)、丹曲高剂量组(2.4 g/kg)、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钙组(10 mg/kg)、血脂康组(1.2 g/kg),每组10只.经口饲分别给药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脂蛋白脂肪酶(LPL)、肝脂酶(HL)、脂肪酸合成酶(FAS)水平;计算大鼠肝脏系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形态,油红O染色观察动脉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C、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曲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血清TC、LDL-C、HDL-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血脂康组比较,丹曲高剂量组、中剂量组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丹曲低剂量组TG明显降低(P<0.01).各组血清LPL、HL、FAS水平以及肝脏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丹曲低剂量组肝细胞空泡变性减轻,多发片状坏死消失;丹曲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以及阿托伐他汀钙组肝细胞空泡变性减轻,多发片状坏死、炎细胞浸润消失.结论:丹曲胶囊通过降低血清TC和LDL-C水平,及时清扫多余的胆固醇,改善肝脏组织学病理病变情况,有效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方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肿瘤疾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70%~80%的早期非转移性患者可以被治愈,而晚期乳腺癌伴远处器官转移是无法治愈的。乳腺癌的组织学和分子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决策。乳腺癌分子特征包括激活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 2),激活激素受体以及 BRCA突变。治疗策略因分子亚型而异,主要为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近年来,系统治疗方法中免疫治疗越发得到重视。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十分有效且不良反应最小。文章就乳腺癌的生物学特点、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乳腺癌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间皮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间皮瘤是一种少见且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异质性大,组织学谱系广泛,分子遗传学改变多样,手术治疗及化疗后患者生存状况不理想。深入了解间皮瘤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开展个性化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间皮瘤分子遗传机制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肾衰竭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增强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4周龄Sprague-Dawley(SD)幼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CRF组(腺嘌呤150 mg·kg -1·d -1灌胃),连续灌胃6周后处死幼鼠,X线测量胫骨长度,组织学切片测量比较胫骨生长板宽度,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体外培养正常对照组和CRF组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至第3代,应用TUNEL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应用荧光双染技术观测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共定位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线粒体标志蛋白线粒体外膜转位酶(translocase of the 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20,Tom-20)和自噬标志轻链蛋白-3(light chain-3,LC-3)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情况。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F组幼鼠胫骨长度较短[(27.32±5.81)mm比(35.43±3.61)mm, t=5.226, P<0.001],生长板相对宽度较窄(0.56±0.19比1.00±0.21, t=6.744, P<0.001),软骨细胞凋亡率较高(17.2%±4.8%比5.1%±3.4%, t=6.505, P<0.001)。CRF组体外培养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11.8%±6.2%比3.1%±1.2%, t=4.357, P<0.001),荧光双染技术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出现明显的共定位现象,CRF组软骨细胞LC-3蛋白( t=8.944, P<0.001)及Tom-20蛋白( t=6.708, P<0.001)表达均少于正常对照组,电镜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内出现较多的自噬囊泡吞噬线粒体并降解的现象。 结论: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出现增高现象,导致线粒体减少,引起软骨细胞凋亡、数量减少,最终导致胫骨发育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注基于临床需求的肺癌病理诊断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满足肿瘤精准治疗时代的临床需求,肺癌的病理诊断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肺癌组织学分类的不断更新、用于指导靶向药物治疗的分子检测、免疫治疗相关标志物的检测及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估方面的进展。新时代肺癌病理诊断体现了临床-影像-病理等多学科诊断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精准化,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治疗及预后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少突胶质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文献报道一类罕见梭形肉瘤样形态特征的胶质瘤,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瘤,称为少突胶质肉瘤,其大部分为复发性病例,原发灶为少突胶质细胞瘤,极少部分直接发展而来。本文报道1例少突胶质肉瘤,该例为复发病例,原发灶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2级),分子特征为IDH突变伴有1p/19q共缺失,ATRX未见表达缺失,p53野生型,CDKN2A/B未见纯合性缺失;复发性肿瘤呈梭形细胞肉瘤样形态,分子特征为具有IDH突变和TERT启动子突变,未见1p/19q共缺失及ATRX表达缺失,而p53表达增高和H3K27me3表达显著增高,同时伴有CDKN2A/B纯合性缺失。患者复发后4.5个月死亡。回顾相关文献并总结少突胶质肉瘤的组织学特点、分子特征及预后,推荐诊断标准:(1)肉瘤样形态;(2)IDH突变;(3)TERT启动子突变和/或1p/19q共缺失,或独特的DNA甲基化谱,尚需更多病例研究以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肺上皮-肌上皮癌4例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上皮-肌上皮癌(pulmonary 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P-EMC)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EMC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P-EMC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41~71岁,中位年龄64岁。肿瘤位于中央气管支气管,3例为腔内息肉型,1例为管壁全层浸润型,最大径13~48 mm。肿瘤由导管上皮及肌上皮2类细胞构成,组织学特征为外层胞质透亮或梭形的肌上皮细胞围绕内层导管上皮细胞排列成双层管状结构,2类细胞均可不同程度增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导管上皮成分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CK19等;肌上皮成分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p63等。二代测序检测发现3例有HRAS和PIK3CA基因突变。随访5~19个月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P-EMC大体多为腔内息肉型,双层管状结构是其特征性组织学特点,联合应用SMA、Calponin、p63肌上皮标志物有助于显示双层结构,HRAS基因突变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选取SEER数据库中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检索时间为2004年到2019年,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285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且经组织学均确诊为囊性肾细胞癌,肾根治性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类型,术后发生癌症特异性死亡10例(3.51%)。患者第1、5、10年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9.30%、96.85%、96.49%。结论:与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癌相比,囊性肾细胞癌患者具有更低的临床分期,更低比例的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具有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但高组织学分级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肿瘤进展、复发和癌症特异性死亡,建议接受更积极的治疗和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4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9例)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儿童医院(2例)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诊断为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年龄≤18岁的病例4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对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和病理组织学分级在诊断及判断预后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结果:41例患儿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发病年龄为3~14岁,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分别为7.6岁和7.0岁。其中发生于脑干36例,非脑干部位5例。临床多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和肢体乏力等。影像学表现多变。组织学表现多样,从低级别到高级别胶质瘤形态均可见到,还可伴有神经元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H3K27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Olig2。基因检测显示76%(16/21)病例肿瘤细胞H3F3A基因突变,多伴有TP53(62%,13/21)的错义突变;5例为(24%,5/21)HIST1H3B基因突变,均伴有ACVR1和磷酸肌醇3激酶(PI3K)途径基因(PIK3CA占4/5和PIK3R1占1/5)的错义突变。该肿瘤预后较差,随访显示仅1例患者存活,其余均死亡,平均总体生存时间7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4个月。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影像学肿瘤最大径、组织学级别和手术方式对患儿的总体生存时间影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预后较差,肿瘤部位和病理组织学级别对预后无明显影响,需要新的特效药物和综合治疗方案来改善患儿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鼠动静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组织对下肢水肿引流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老年下肢水肿的小鼠模型中观察下肢静脉和动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结缔组织(PACT)通路对血管周围水肿的引流作用,为理解老年人下肢水肿的引流和清除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方法:分别在BAIB/C小鼠下肢足踝部静脉和动脉血管周围组织间隙中注射不同剂量的荧光素钠生理盐水(FluoNa),制作下肢水肿模型,然后在股动静脉鞘水平,采用体式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记录血管PACT通路对于水肿的引流作用。结果:通过追踪足踝部FluoNa在组织间隙中的扩散和流动,结果显示:(1)除在注射点局部扩散外,还能够在下肢静脉、动脉PACT通路及伴行动静脉间组织间隙中连续流动;(2)这种沿血管外膜的流动过程分为传输和扩散:沿血管长轴传输,同时垂直于血管长轴,向血管周围组织扩散;(3)在下肢静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时,静脉PACT通路显像;(4)在下肢动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动脉PACT通路显像;(5)当在动静脉伴行血管附近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不仅静脉PACT通路和动脉PACT通路显像,且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组织间隙也同时显像;(6)组织学分析显示,被FluoNa染色的组织是动脉和静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结论:下肢组织水肿中的组织液不仅能被静脉和动脉PACT通路引流,且当大量组织液聚集时,还可被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的组织间隙引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