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状人网状蛋白4调节miR-582-5p/神经纤毛蛋白1轴对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环状人网状蛋白4(CircRTN4)调节miR-582-5p/神经纤毛蛋白1(NRP1)轴对结直肠癌(CRC)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RC患者50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人正常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和CRC细胞中CircRTN4、miR-582-5p mRNA及NRP1的蛋白表达;将SW480细胞分别转染si-RTN4、miR-582-5p inhibitor及相应对照,qRT-PCR检测转染效率;通过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小室和流式细胞仪等研究CircRTN4对CRC细胞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及NRP1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582-5p与RTN4和NRP1的作用;构建肺癌裸鼠模型,分析敲低RTN4对肿瘤质量、体积及移植瘤中miR-582-5p、NRP1、Ki-67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CRC组织和细胞系中,RTN4、NRP1表达升高,miR-582-5p表达降低(P<0.05);敲低RTN4,降低SW480细胞迁移、增殖与侵袭,下调PCNA、Bcl-2、MMP-2、NRP1表达,促进miR-582-5p、Bax表达及细胞凋亡(P<0.05);miR-582-5p作为RTN4靶点,下调miR-582-5p可减弱RTN4敲低对SW480细胞恶性行为的抑制作用(P<0.05);体内实验显示,抑制RTN4可降低移植瘤质量和体积,降低Ki-67、NRP1表达水平,升高miR-582-5p表达(P<0.05).结论 在CRC组织和细胞系中,CircRTN4高表达,敲低CircRTN4可能通过调节miR-582-5p/NRP1轴抑制CRC细胞的恶性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反式维甲酸调控Kruppel因子5在预防移植静脉术后狭窄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调控Kruppel因子5(Klf5)在预防移植静脉术后狭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海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静脉动脉化动物模型,按完全随机分为造模组(A、B、C组分别为饲养2、4、8周)和ATRA组(D、E、F组分别为饲养2、4、8周,鼻饲ATRA10 mg/d)、空白对照组(G组),各6只。分别获取移植静脉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检验。建立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SMC)KLF5过表达细胞模型,以ATRA干预,划痕实验、细胞增殖实验(CCK-8)明确SMC增殖及迁移情况;免疫共沉淀明确ATRA对Klf5-RARa结合的阻断作用。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方法。 结果:各组管径:A组(107.58±18.11) μm,B组(144.65±26.10) μm,C组(160.28±28.06) μm,D组(78.42±9.00) μm,E组(102.75±16.47) μm,F组(117.47±38.06) μm,G组(35.73±6.04) μm。组间比较,建模组各组(A、B、C各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G组)( t=5.81、8.81、10.08, P<0.01),同期建模组各组明显高于ATRA组( t=2.06、2.96、3.03, P<0.05)。以染色指数法计算免疫组化结果,建模各组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2周3.07±0.64,4周3.67±0.81,8周1.93±0.4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t=6.93、9.37、4.16, P<0.01),也高于同期ATRA组(2周2.87±0.52,4周3.60±1.21,8周2.10±0.24, t=4.91、6.66、2.14, P<0.05)。实验组Klf5表达(2周4.43±0.70,4周5.67±1.18,8周3.03±0.98)明显高于对照组( t=7.27、9.09、3.83, P<0.01),建模组与ATRA组间KLF5(2周4.43±0.70,4周5.67±1.18,8周3.03±0.9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9、0.17、0.42, P>0.05)。CCK-8实验:72 h Klf5组吸光度( A)值(1.54±0.20)高于其余3组( t=5.62、5.84、8.31, P<0.01),Klf5+ATRA组(1.02±0.14)高于ARTA组(0.80±0.07, t=2.47, P<0.05),对照组(1.04±0.13)高于ATRA组( t=2.70, P<0.05)。划痕实验:以迁移前后划痕距离的比值,klf5组0.098±0.006,对照组0.404±0.009,ATRA组0.597±0.014,Klf5+ATRA 0.265±0.012,组间比较ATRA组高于其余3组( t=4.81、6.12、8.41, P<0.01),Klf5组低于其余3组( t=-8.37、-10.16、-12.25, P值均<0.01)。免疫共沉淀发现Klf5-RARa可以结合形成复合物,以不同浓度ATRA电泳 A值进行统计分析,50 μmol/ml组 A值(1.38±0.15)及70 μmol/ml组 A值(1.19±0.12)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对照组1.88±0.16、10 μmol/ml组1.81±0.10、30 μmol/ml组1.76±0.13, t=-5.60、-5.10、-4.80、-7.10、-6.80、-6.40, P<0.01)。 结论:ATRA可以通过对KLF5-RARa结合的阻断作用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进而预防静脉移植术后血管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小RNA-205在人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205(miR-205)在人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于2019年10月—2020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男1例、女5例,年龄(36±7)岁]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同时期于同单位就诊的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外伤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38±9)岁]行皮瓣移植手术后剩余的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miR-205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mRNA表达情况。取增生性瘢痕组织,培养第3~5代成纤维细胞(Fb),用于后续实验。取2批增生性瘢痕Fb,分成TSP-1+miR-205对照组、TSP-1+miR-205模拟物组和TSP-1突变+miR-205对照组、TSP-1突变+miR-205模拟物组,分别转染相应的序列。转染后48 h,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荧光素酶和肾荧光素酶的表达,并计算两者比值,以此表示TSP-1的活性。取2批增生性瘢痕Fb,分为miR-205对照组、miR-205模拟物组、miR-205抑制物组及miR-205对照组、miR-205模拟物组、miR-205模拟物+TSP-1组,分别转染相应的序列,转染后0(即刻)、12、24、36、48 h,用酶标仪检测细胞活力。取2批增生性瘢痕Fb,同细胞活力检测实验进行分组及处理,转染后24 h,行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核皱缩情况,以此反映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实验中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t检验及 χ2检验。 结果: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iR-205的mRNA表达量为0.54±0.05,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1.26±0.07( t=8.213, P<0.01)。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SP-1的mRNA表达量为1.46±0.07,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0.68±0.11( t=6.031, P<0.01)。转染后48 h,TSP-1+miR-205模拟物组细胞表示TSP-1活性的荧光素酶/肾荧光素酶比值为0.532±0.028,明显低于TSP-1+miR-205对照组的0.998±0.012( t=26.500, P<0.01);TSP-1突变+miR-205模拟物组细胞荧光素酶/肾荧光素酶比值为0.963±0.012,与TSP-1突变+miR-205对照组的0.976±0.010相近( t=0.816, P>0.05)。转染后12、24、36、48 h,miR-205模拟物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miR-205对照组( t=6.169、12.670、27.130、12.670, P<0.05或 P<0.01);转染后0、12、24、36、48 h,miR-205抑制物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miR-205对照组( t=6.169、7.221、7.787、7.835、13.030, P<0.05或 P<0.01)。转染后12、24、36、48 h,miR-205模拟物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miR-205对照组和miR-205模拟物+TSP-1组( t=8.118、26.970、39.550、42.490,14.570、12.240、36.830、45.220, P<0.05或 P<0.01)。转染后24 h,与miR-205对照组相比,miR-205模拟物组细胞凋亡增加,miR-205抑制物组细胞凋亡减少。转染后24 h,与miR-205模拟物组相比,miR-205对照组和miR-205模拟物+TSP-1组细胞凋亡减少。 结论:miR-205可以通过抑制TSP-1的表达,抑制人增生性瘢痕Fb的增殖,促进Fb的凋亡,可能成为增生性瘢痕潜在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压氧对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人鼻咽癌CNE-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取荷瘤成功裸鼠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HBO组,每组10只。HBO组裸鼠每天接受HBO暴露1次,每次1 h,连续处理2周。处理2周后,将2组裸鼠全部处死并测量肿瘤质量和体积,计算抑瘤率。采用RT-PCR实验检测移植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VEGF、bFGF的蛋白表达和肿瘤病理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VEGF、bFGF蛋白表达与MVD的相关性。结果:HBO连续处理14 d ,HBO组移植瘤裸鼠肿瘤体质量抑制率和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43.12%和43.0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HBO组移植瘤组织中VEGF、bFGF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EGF、bFGF蛋白在肿瘤细胞胞质内表达,阳性细胞细胞质染色呈棕黄色,细胞核染色为淡蓝色。HBO组移植瘤组织中VEGF、bFGF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蛋白在血管内皮细胞内表达,染色呈棕黄色,微血管形态各异、大小差别大,尚未形成规则血管腔。HBO组MVD(33.16±4.89)显著低于对照组(45.69±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EGF蛋白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r=0.862, P=0.001),bFGF蛋白表达与MVD亦呈正相关( r=0.745, P=0.013)。 结论:HBO对鼻咽癌裸鼠移植瘤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VEGF、bFGF的表达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体冻存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对面部年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体纯化冻存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对面部年轻化的作用。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衡阳美莱医疗美容医院美容外科收治64例(男9例,女55例,年龄35~64岁,平均43岁)面部老化萎缩凹陷的美容就医者,在其腹部或大腿用肿胀吸脂术抽吸脂肪,经过低速低压离心纯化脂肪颗粒。在-20 ℃下低温冻存24周,37 ℃下复温培养1 h后,组织学观察细胞完整性;检测脂肪细胞活力,注射移植填充面部老化凹陷区域。结果:脂肪细胞冻存24周后细胞膜、细胞核仍清楚完整,细胞活力(88.89±1.23)%。64例(186个部位)中21例接受1次脂肪颗粒注射移植,35例接受2次脂肪颗粒注射移植,8例接受3次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术后随访6~24个月,面部老化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满意、持久,吸收率低,无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临床疗效美容就医者及医者满意度均>82.81%,不满意的1.56%。结论:自体纯化冻存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对面部年轻化效果明显、吸收率低、可重复注射、易于美容就医者接受,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年龄组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人脂肪干细胞(ADSC)形态学、衰老特征、分化潜能、表面标志物表达、增殖能力差异,ADSC对成纤维细胞(Fb)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2020年1—12月,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烧伤整形科27例美容就医者的脂肪组织,年龄0~59岁。按供体年龄分为0~9岁组(4例)、10~19岁组(4例)、20~29岁组(5例)、30~39岁组(5例)、40~49岁组(5例)、50~59岁组(4例)6个组。获取各组ADSC传代培养,观察各组形态学特征,CCK-8法检测各组ADSC增殖能力,体外成脂、成骨诱导检测各组ADSC分化潜能,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ADSC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qPCR检测各组(HGF)、(PPAR-γ)、Ⅲ型胶原酶、(DbX2)表达水平。收集同期1名健康对照者皮肤组织,获取Fb并传代培养至第二代,制备不同年龄组ADSC条件培养基(ADSC-CM),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ADSC-CM培养Fb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法检测Fb的迁移能力。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6个年龄组细胞均呈典型梭形,低龄组细胞可见细胞核小,细胞形态均匀相似;>20岁组细胞细胞核较大,形态不均匀。ADSC细胞增殖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ADSC成脂、成骨分化能力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各组ADSC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表达率均>93%。PPAR-γ、HGF、Ⅲ型胶原酶表达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DbX2表达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各组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数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各组ADSC-CM均可促进Fb增殖,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年龄增加,ADSC-CM促进Fb迁移能力逐渐下降。 结论:人ADSC增殖能力、多向分化能力、分泌多种促进Fb增殖和迁移的细胞因子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但ADSC成脂分化能力从40岁后才出现明显下降,各年龄组ADSC都可促进Fb增殖和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骨分化后的去分化BMSCs移植对前十字韧带重建腱骨界面骨形成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成骨分化后的去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differentiation osteogen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BMSCs)移植对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界面骨形成的促进作用,并探索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家兔胫骨和股骨中提取BMSCs,经成骨诱导分化后用普通培养基进行去分化培养制备De-BMSCs,鉴定De-BMSCs的干细胞特性。建立家兔ACL重建模型,分为3组:腱骨界面注射海藻酸钠凝胶(对照组);腱骨界面注射复合BMSCs海藻酸钠凝胶(BMSCs组);腱骨界面注射复合De-BMSCs海藻酸钠凝胶(De-BMSCs组)。术后4周和12周取膝关节标本,进行组织学、影像学、生物力学检测,评估腱骨界面骨形成情况。De-BMSCs体外成骨诱导分化,给予活化T细胞核转录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1)RNA干扰处理,检测成骨分化标志基因及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的表达,明确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结果:De-BMSCs可向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具有干细胞特性(均 P<0.05)。术后4周De-BMSCs组BV/TV值为0.36±0.01,较对照组0.24±0.03和BMSCs组0.30±0.02明显增加( P<0.05),最大负荷(40.34±1.19)N和刚度(20.67±2.14)N/mm较对照组[(14.88±2.74)N,(8.67±2.19)N/mm]和BMSCs组[(26.31±1.76)N,(13.81±2.14)N/mm]明显升高(均 P<0.05);术后12周De-BMSCs组BV/TV值0.47±0.02较对照组0.30 ± 0.02和BMSCs组0.35 ± 0.03明显增加(均 P<0.05),最大负荷(64.46±6.69)N和刚度(25.18±3.11)N/mm较对照组[(41.01±6.12)N,(11.59±2.54)N/mm]和BMSCs组[(48.21±4.12)N,(15.89±2.94)N/mm]明显升高(均 P<0.05);De-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Nanog的表达增加( P<0.05),NFATc1的表达上升且其与Osterix的相互作用增强( P<0.05),成骨分化标志基因COL1A、OCN、OPN的表达增加(均 P<0.05)。 结论:De-BMSCs移植可促进ACL重建后的腱骨界面骨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介导了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小体装配蛋白1样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核小体装配蛋白1样1(NAP1L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21年1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集的60例鼻咽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癌旁组织和鼻咽癌组织NAP1L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NAP1L1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感染低分化鼻咽癌细胞SUNE-1,建立对照组和NAP1L1 KD组细胞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体外移植瘤实验分析NAP1L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周期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CDK6)和细胞周期素D1(CCN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NAP1L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中。定量结果显示,癌旁组织NAP1L1蛋白表达强度(31.64±7.01)明显低于鼻咽癌组织NAP1L1蛋白表达强度(91.80±1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87, P<0.05)。对照组细胞48 h和72 h吸光度( A)值(1.08±0.08、1.89±0.11)明显高于NAP1L1 KD组细胞48 h和72 h A值(0.79±0.08、1.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28、11.570, 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109.50±14.45)明显高于NAP1L1 KD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66.33±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62, P<0.05)。接种30 d后对照组细胞在裸鼠成瘤体积和重量[(1 072.90±114.87) mm3、(4.96±0.52) g]显著高于NAP1L1 KD组细胞[(855.90±55.54) mm 3、(3.27±0.23)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87、9.425, P<0.05)对照组细胞G 0/G 1期比例[(55.03±3.09)%]明显低于NAP1L1 KD组细胞[(74.88±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890, P<0.05)。对照组细胞G 2/M期比例[(5.61±0.63)%]明显低于NAP1L1 KD组细胞[(14.0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080, P<0.05)。对照组细胞S期比例[(30.27±1.79)%]明显高于NAP1L1 KD组细胞[(11.44±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650, P<0.05)。对照组细胞CDK4、CDK6和CCND1蛋白表达水平(1.23±0.06、1.03±0.09、0.88±0.05)明显高于NAP1L1 KD组细胞(0.41±0.07、0.60±0.05、0.3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330、10.560、19.980, P<0.05)。 结论:NAP1L1在鼻咽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通过调节与肿瘤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调节细胞周期变化,进而影响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223-3p调控FOXO3a介导自噬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发现和探讨miR-223-3p可能通过调控FOXO3a介导自噬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小鼠缺血再灌注(IR)模型,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2 h组、6 h组、12 h组和24 h组,假手术组不进行钳夹肝蒂操作。培养小鼠肝AML12细胞,用miR-223-3p mimics、miR-223-3p inhibitor以及FOXO3a的干扰RNA处理细胞,并建立缺氧1 h复氧6 h的模型,分为miRNA对照组、miR-223-3p模拟物组、miR-223-3p抑制剂组以及siRNA对照组、FOXO3a siRNA组。HE染色、TUNEL检测不同时间点肝脏的损伤及细胞凋亡状况。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aspase-3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以及肝细胞内miR-223-3p、FOXO3a、LC3、p62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TUNEL结果显示12 h肝组织再灌注损伤以及细胞凋亡最严重。在肝组织IR模型中,RT-PCR结果显示IR各组miR-223-3p、FOXO3a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1.00±0),miR-223-3p在12 h时(9.13±2.12)达最高,FOXO3a在6 h时(5.23±0.90)达最高(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再灌注6 h时FOXO3a表达水平最高,12 h时LC3和Caspase-3表达水平最高( P<0.05)。在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中,RT-PCR结果显示miRNA对照组(1.00±0)FOXO3a mRNA的表达较miR-223-3p模拟物组(0.45±0.21)降低,反之在miR-223-3p抑制剂组(2.73±0.53)升高( 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FOXO3a蛋白表达在miR-223-3p抑制剂组最高,miR-223-3p模拟物组最低,反之LC3和Caspase-3均在miR-223-3p模拟物组表达最高( P<0.05)。siRNA对照组中FOXO3a表达较FOXO3a siRNA组高,同时FOXO3a siRNA组中Caspase-3和LC3表达更高。 结论:研究表明FOXO3a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细胞自噬以及凋亡有关,而miR-223-3p通过下调FOXO3a介导自噬促进损伤,提示miR-223-3p和FOXO3a成负相关且可能是肝脏损伤的潜在基因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苦参碱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凋亡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凋亡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体外实验:对数生长期人脉络膜黑色素瘤MuM2B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苦参碱0.25、0.50、1.00、2.00 g/L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细胞周期蛋白D (CyclinD)、B淋巴细胞瘤-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体内实验:BALB/C小鼠于前肢背部皮下注射MuM2B细胞悬液制备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和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组。空白组小鼠瘤周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组小鼠瘤周皮下分别注射15、25、50、100 mg/kg苦参碱,连续7 d。末次给药后称取瘤体重量并测量其体积。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对照组细胞结构正常,分布均匀,未见或少见核固缩;不同浓度苦参碱组随浓度升高,细胞核固缩逐渐增多,细胞形态出现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苦参碱0.50、1.00、2.00 g/L组细胞存活率随苦参碱浓度升高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细胞内CyclinD、Bcl-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Bax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同一放射剂量X线照射下,苦参碱0.50、1.00、2.00 g/L组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空白组比较,不同剂量苦参碱组小鼠肿瘤重量显著降低,体积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苦参碱通过下调CyclinD、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促进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并可提高细胞放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