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防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静脉途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随访情况。结果:(1)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90例患者均采用头静脉途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其余3例患者改用肱动脉入路行介入治疗,3例患者行内瘘重建术。技术成功率93.8%(90/96),临床成功率89.6%(86/96)。(2)围手术期并发症:血栓形成4例,血管痉挛3例。无血管破裂、动脉瘤、血管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一期通畅率:术后3、6、12、18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0/90)、74.4%(67/90)、62.2%(56/90)、46.7%(42/90)。结论:静脉途径介入治疗AVF狭窄,创伤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穿刺点无需长时间压迫,可即刻进行透析,并能避免动脉穿刺引起的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可做为AVF狭窄介入治疗的首选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首次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对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再次行PCI治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不同方式进行首次血运重建治疗后再次行PCI血运重建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探讨首次血运重建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患者再次PCI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358例行再次PCI血运重建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0例,女48例;年龄36~91岁,平均(65.19±10.13)岁。按照首次血运重建方式分为CABG组(75例)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PCI组,283例)。对患者再次血运重建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进行 Cox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预后。 结果:与PCI组比较,CABG组患者现症吸烟(17.33%对33.57%, P=0.006)、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比例(28.00%对40.64%, P=0.045)降低,合并冠状动脉三支病变(82.67%对55.12%, P<0.001)、Gensini评分[136.00(100.75,164.00)分对53.00(39.00,74.00)分, P<0.001]、经股动脉入路行再次血运重建(49.33%对24.03%, P<0.001)和造影剂用量[300(200,400)ml对200(200,300)ml, P<0.001]明显增高,但MACCE事件发生比例低(40.00%对57.60%, χ2=7.571, P=0.0059)。 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血运重建选择CABG( RR=0.586,95% CI:0.396~0.867, P=0.007)及更高的肾小球滤过率( RR=0.988,95% CI:0.980~0.997, P=0.007)是保护性因素;而白细胞升高( RR=1.100,95% CI:1.020~1.187, P=0.013)和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RR=1.380,95% CI:1.016~1.875, P=0.039)是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首次血运重建时选择CABG有益于再次血运重建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供肾给儿童肾移植术后肾动脉狭窄5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供肾给儿童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发展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5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89例儿童供肾给儿童肾移植受者随访过程中发生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中位随访29个月内共发生移植肾动脉狭窄5例(5.6%)。5例儿童供者、受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9个月和11岁,2例为双供肾移植,3例为单供肾移植,肾动脉均采用端侧吻合。诊断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0个月(3~60个月),除1例3岁受者发生时间较早外,余4例均发生在儿童受者肾移植后的快速生长期,身高最大增幅为30 cm。5例中3例有移植部位的再次手术史,包括同侧再次肾移植手术1例和移植肾尿路重建术2例。5例儿童受者均表现为高血压、2例伴血肌酐升高。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移植肾动脉流速>300 cm/s,5例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均示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50%~95%。结果:4例行球囊扩张后2例显著缓解,1例复发后经支架置入好转,1例效果不明显而最终移植肾功能丧失。1例观察6个月后狭窄自行部分缓解而暂未做特殊处理。结论:儿童供肾给儿童肾移植术后的移植肾动脉狭窄是一个并不少见的严重并发症,供肾过小和受者的快速生长可能是潜在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确诊后首选球囊扩张,慎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比伐芦定和肝素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比伐芦定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导管室记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沧州市中心医院PCI围手术期使用比伐芦定的老年STEMI患者(观察组)和同样例数使用肝素连续病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疾病史、术前检查和术中所见、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以及术后30 d内的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出血事件和支架血栓事件等。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的改善情况以及PCI术后30 d内的全因死亡、MACCE、出血事件和支架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共85例PCI围手术期使用比伐芦定的患者纳入观察组(男性51例,女性34例),选择同期85例PCI围手术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为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3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史、吸烟史、PCI术前心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左心室射血分数、Killip分级、治疗前TIMI血流分级、梗死相关动脉、术中使用主动脉内球囊泵、PCI手术路径、血管病变情况和植入支架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PCI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组患者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78)。观察组患者PCI术后30 d内MACCE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26),但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靶血管血运重建事件和支架血栓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老年STEMI患者PCI治疗期间采用比伐芦定进行抗凝治疗的疗效与肝素相似,但与肝素相比,比伐芦定可降低PCI术后30 d内MACCE的总发生率,且未增加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开放手术联合隧道器修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开放手术中利用中心静脉导管皮下隧道器开通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AVF狭窄后重建的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为吻合口附近狭窄合并穿刺段狭窄,按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手术联合皮下隧道器开通治疗组(A组,33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PTA)治疗组(B组,3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血管内径狭窄段、肱动脉血流量变化、远期通畅率、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A组的手术成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的血管内径狭窄段及肱动脉血流量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 P<0.01),但术后两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在术后9、12个月的内瘘通畅率、肱动脉血流量及血管内径狭窄段均优于B组(均 P<0.05);A组的总住院费、手术费用等均较B组明显降低(均 P<0.01);A组的住院时间较B组明显减少( P<0.01)。 结论:开放手术联合皮下隧道器开通治疗吻合口附近合并穿刺段狭窄在改善血管内径狭窄段及肱动脉血流量效果与DSA引导下PTA术基本一致,但其长期通畅率优于DSA引导下PTA术,住院费用及手术费用等显著低于DSA引导下PTA术,且可以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期间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住院期间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访2年发生出血事件和缺血事件的风险,分析再发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北京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ACS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51例)和对照组(2 834例),比较两组患者随访出院后2年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再发出血情况,分析影响有临床意义出血(BARC 2型、3型和5型)的相关因素。结果:出血组患者中位出血时间为PCI术后3.3 d,主要原因为胃十二指肠溃疡(43例,84.3%)。与对照组比较,出血组患者体质指数低,更多合并心房颤动、慢性肾脏病、消化性溃疡病史,多表现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替格瑞洛、口服抗凝药使用率高,而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低,且冠状动脉病变≥2支、GRACE评分、替罗非班和抽吸导管使用率较高(均 P<0.05),完全血运重建率低于对照组( P<0.05)。随访(22.4±1.5)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出血组的MACE(19例比698例,37.3%比24.6%, HR=1.655,95% CI:1.026~2.673, χ2=4.513, P=0.026)和再发有临床意义出血(10例比283例,19.6%比10.0%, HR=2.242,95% CI:1.209~4.157, χ2=5.083, P=0.024)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 RR=1.813,95% CI:1.021~3.219)、慢性肾脏病≥2期( RR=1.623,95% CI:1.196~2.202)、消化性溃疡病史( RR=2.152,95% CI:1.156~4.006)、替格瑞洛( RR=2.014,95% CI:1.253~3.237)、口服抗凝剂( RR=1.352,95% CI:1.032~1.771)为影响有临床意义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质子泵抑制剂为其保护因素( RR=0.573,95% CI:0.345~0.952)。 结论:老年ACS患者住院期间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可增加随访2年再发有临床意义出血和MACE发生风险。高龄、慢性肾脏病≥2期、消化性溃疡病史、术前应用替格瑞洛和口服抗凝剂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质子泵抑制剂可降低再发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内瘘狭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117例出现内瘘狭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72例)与对照组(45例),研究组行PTA治疗,对照组行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超声测量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动静脉内瘘(AVF)通畅率及内瘘使用时间。结果:手术前,两组超声测量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的血流量更高、生活质量评分更高,横断面积更大,血管内径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内瘘使用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两组超声测量指标、并发症发生率、AVF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TA与内瘘切除重建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狭窄治疗中均具有显著效果,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PTA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术后短期即可使用内瘘,康复更为迅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结痂性炎症疾病的特点和腔内诊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结痂性炎症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腔内微创手术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3例双侧肾盂输尿管结痂性炎症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例1,男,45岁,因发现双肾积水5个月入院。外院行左侧双J管置入术和右肾造瘘术。术前诊断为双侧输尿管肾盂结石(结痂)、右侧输尿管闭锁、左侧输尿管狭窄、系统性血管炎。采用顺行经皮肾镜联合逆行输尿管镜手术并辅助球囊扩张方式分期治疗双侧病变。例2,男,12岁,因双侧腰腹部疼痛6周入院。外院行双J管置入失败后改行双肾造瘘术。术前诊断为双侧输尿管结石、双肾积水、皮肌炎。行左侧经皮肾镜手术,右侧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手术治疗。例3,女,32岁。因左侧腰腹部疼痛6个月余入院。外院行3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术,1次输尿管镜碎石术。术前诊断为双侧输尿管结石、双侧输尿管狭窄、皮肌炎。行输尿管镜手术治疗双侧病变。3例术中均可见肾盂和/或输尿管腔不同程度的结痂钙化灶,使用气压弹道联合取石钳或网篮清除。术后连续口服抗生素治疗1~3个月。根据术后3、6、12个月的尿常规、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本研究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打通及扩张狭窄管腔或闭锁段。例1术后3、6、12个月随访CT示左侧输尿管未见结痂组织,内镜检查见黏膜层平整且创面愈合良好,管腔通畅,右侧肾盂仍有部分结痂病灶伴管腔狭窄僵硬,最终行右侧输尿管重建手术。例2术后3、6、12个月随访CT示双侧均未见结痂组织,内镜检查见管腔通畅,创面修复良好。例3术后3、6、12个月随访CT示双侧均未见结痂组织,内镜检查见输尿管腔通畅,黏膜层完整。术后结痂组织病理检查:尿路上皮黏膜组织慢性炎,小块增生纤维组织伴周边钙化,局灶上皮增生。钙化成分分析:磷酸氨镁和碳酸磷灰石。3例均未发生Clavien-Dindo≥Ⅱ级并发症。结论: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结痂性炎症疾病临床罕见,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检查、结痂成分分析等对本病的诊疗有指导意义。采用微创内镜为主的综合诊疗手段处理肾盂输尿管结痂性炎症疾病所致上尿路梗阻的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比剂肾病和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对比剂肾病(CIN)和/或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MI)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8—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进行PCI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IN和PMI将患者分为无损伤组、CIN组、PMI组和CIN+PMI组4组。术后随访12个月,终点指标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比较4组患者基本特征(性别、年龄、ACS类型、合并基础疾病、既往史等)、术前血清肌酐、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肌酸激酶(CK)MB、C反应蛋白、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术后48 h内血清肌酐、hs-cTnT、CK-MB、NT-proBNP水平及MACE发生情况的差异,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CIN和/或PMI对患者术后12个月内MACE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纳入队列研究的患者共299例,男性216例(72.2%),女性83例(27.8%);年龄26~84岁,平均60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5例(41.8%);纳入无损伤组、CIN组、PMI组和CIN+PMI组患者分别为182例(60.9%)、18例(6.0%)、79例(26.4%)和20例(6.7%)。全组患者CIN发生率为12.7%(38/299),PMI发生率为33.1%(99/299)。12个月随访期间研究对象无丢失。299例患者中24例发生26例次MACE[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各为3、5、5、13例次),MACE发生率为8.0%。无损伤组、CIN组、PMI组和CIN+PMI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1.6%(3/182)、11.1%(2/18)、11.4%(9/79)和50.0%(10/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损伤组比较,其他3组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均增加[风险比(hazard risk, HR)=6.897,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52~41.281, P=0.034; HR=7.623,95 %CI: 2.063~28.167, P=0.002; HR=43.087,95 %CI: 11.817~157.098, P<0.001]。 结论:CIN和PMI均可增加接受PCI治疗患者术后12个月内发生MACE的风险,当两者共存时,MACE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夹层重回真腔术式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院内及术后1年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使用夹层重回真腔(DR)术式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患者院内及术后 1 年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CTO病变并经PCI治疗成功的 815 例患者,根据病变开通术式分为DR组(n=239)和非DR组(n=576).收集患者临床特征、造影特征、术中结果及并发症等资料,使用 1:1 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临床及造影特征进行校正(两组各 208 例),比较两组间院内并发症及术后 1 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临床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的差异,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ACE与TV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为(60.9±10.9)岁,男性占 87.4%.相比非DR组,DR组靶病变为钝性头端、入口不清、钙化、成角>45°及登陆区不良的比例和J-CTO评分更高(P均<0.05);DR组支架长度和手术时间更长,导丝及对比剂用量更多(P均<0.001).DR组与非DR组患者院内发生死亡、心肌梗死、穿孔、边支丢失、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 型以上出血和对比剂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DR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0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DR组与非DR组患者术后 1 年MACE(2.9%vs.2.4%,log-rank P=0.750)和临床驱动的TVR(5.8%vs.3.9%,log-rank P=0.365)的发生率相当,全因死亡(2.9%vs.1.0%,log-rank P=0.154)和心肌梗死发生率(0.5%vs.1.9%,log-rank P=0.1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前患者的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R术式对MACE(HR=1.129,95%CI:0.427~2.979,P=0.807)和TVR(HR=0.606,95%CI:0.213~1.722,P=0.347)均无显著影响,左心室射血分数≤40%(HR=2.775,95%CI:1.137~6.774,P=0.025)和残余SYNTAX评分增加(HR=1.089,95%CI:1.032~1.150,P=0.002)是MACE的危险因素,登陆区不良(HR=2.144,95%CI:1.019~4.513,P=0.045)、补救使用正向DR(HR=3.479,95%CI:1.109~10.919,P=0.033)及手术时间延长(HR=1.007,95%CI:1.002~1.013,P=0.007)是TVR的危险因素.结论:PCI过程中,应用DR术式的CTO病变更复杂、手术消耗更大、支架长度更长,但其应用不增加院内并发症及术后 1 年MACE及临床驱动的TVR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